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

  

第叁十二課

  

思考題

  1.爲什麼世俗中成佛合理?了知此理有何重要意義。

  2.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詳細闡述斷除所斷合理,也談一談自己對緣起性空之理的認識與修學體會。

  3.爲什麼在獲得功德方面無不合理,及從緣起來講決定合理?強調以上師瑜伽來證悟般若有何必要?在爲衆生發心與聞思修的關系上,你持什麼態度,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其中講:勝義中雖然沒有增滅,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二、勝義中雖無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所謂諸佛波羅蜜,諸法唯名普宣稱,

  

菩薩回向心無執,無失證佛勝菩提。

  這個頌詞講:所謂一切佛陀的道——般若波羅蜜多的所有法,其本性或體性根本不成立。或者說,當我們以中觀理論、般若修證等來衡量時,萬法的本體絕對不存在。前面已經講了無增無滅,《心經》也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可見,整個器情世界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都得不到,而且得不到的單空也沒有,即單空並非實相,因爲真正的實相是不可言說的法性。但是,在凡夫衆生或沒有證得般若空性的人面前,觀察的過程中會得到一些名相,或者說唯有名相存在。當然,這也是有關經典普遍宣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的原因。總之,在作勝義觀察時只剩下名稱,而且最終名稱也不可得。

  《大乘密嚴經》雲:“諸佛及佛子,說名唯在相,離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別。是故依諸相,分別有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可見,諸佛菩薩所說的法唯以名相的方式存在,實際上名相的本體也得不到。其實一切諸法亦皆如是,比如共同顯現前的一座山,雖然互相溝通時大家都這麼說,但所謂的山唯是文字假立。《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雲:“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別,名字分別說,而說無所有。以種種名字,說于種種法,法中無如是,此法諸法相。名字名字空,名字離名字,諸法無名字,以名字而說。此法非實有,以分別而生,彼分別亦無,空以分別說。”這部經典講得很清楚,一切萬法唯是名字,但名字也是空的。

  那爲什麼要以名稱來宣說一切諸法呢?《楞伽經》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意思是說,在名言中若沒有名相,整個世界都將變成愚昧,萬事萬物都無法辨別,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對諸法安立不同名稱。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來講,如果沒有取名就很困難。即使取名,如果有重名,也要用大中小等來分開,比如大圓見、中圓見、小圓見等。因此沒有名稱肯定不行,但名稱也是假立的,在本質上絕對不可能得到。

  雖然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對通達一切萬法本體的菩薩來講,所有善根都要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回向圓滿菩提,而且回向時也沒有任何實有的執著,因爲他已通達一切皆如幻如夢。其實這就是智慧和方便雙運:有了智慧就不會墮入實有的邊,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會墮入單空的邊,而這就是所謂的中道。因此,若人能通過詳細觀察,了達萬法恍恍惚惚、無有堪忍實質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就可以在大乘的理念或教義中不退失,從而證得殊勝的大菩提。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的道理,但也不是一切皆空就什麼都不做,相反積累資糧方面的善事一定要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如理而行。以前我去上海參加一個愛心活動的會議,當時介紹人說:我們今天應該很高興,因爲如夢如幻的上師已經到了,我們已經如夢如幻地見到了他。當時我想:她的見解還比較高!由此可見,一切萬法的本體雖然是空性,但以假立的方式也可宣講,或者說以現相的方式也可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世俗中成佛合理。

  但勝義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見,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稱等也得不到。正因爲勝義境界無法言說,即使修禅宗或大圓滿等法門開悟的高僧大德,也很難以語言來描述這種境界。所以很多大德根本不用肯定的詞,反而用否定的詞來表達諸法實相。漢地有些大德說:誰說一個佛字,他在叁天當中都要好好漱口。意思是,佛在本相上不存在,這樣說犯了很大的錯誤。可見,雖然在迷亂的現相中,佛是至高無上的,但到了萬法平等一味的境界時,確實也了不可得。但有些人還沒有通達這樣的境界就開始胡說,對漢地禅宗來講,這叫做狂禅;對密宗行人來講,沒有得到等淨無二的境界,就隨便行持降伏、雙運的行爲,這叫做狂密。故大家一定要杜絕這些現象發生,同時還要依靠緣起性空的方式或不生不滅的緣起力來認識自心。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在名言中認識心的本性及從發心到最後成就之間的經曆全都成立。

  現在世間,有些既不懂佛理又不明世間真理的人,開口就駁斥佛教這個道理不合理、那個道理不合理。其實他們根本沒有禁得起觀察的智慧,只是憑空想象捏造,然後就隨便謗佛謗法。若他們能堅持聞思修行,相信對佛教的甚深真理也會生起不可退轉的笃信。因爲很多道友通過這樣的途徑,都已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也認識了世間萬法的真理。但在獲得這樣的智慧而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時,很多都覺得特別慚愧,覺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爲,現在看來一點好事都沒有。前一段時間讓幾個發心人員做自我介紹,他們都覺得沒有什麼可講的,因爲走過的路特別糟糕,現在想起來全是瘋狂。那要讓他們寫自傳,可能更感覺慚愧,更不願意寫了。的確,只要我們真正懂得佛法因果不虛等名言道理和勝義空性之理,就會深深體會到沒有學佛前的很多經曆都不合理。同時,對不信乃至誹謗佛教的人也會生起悲憫之心,因爲諸佛菩薩的妙手也無法救度他們。

  但名言中成佛合理,並不等于勝義中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成佛,即勝義中不空不壞的成佛根本不可能有。不僅漢地的禅宗是這樣,藏傳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中了義的觀點都認爲:用勝義智慧來剖析時,汗毛許的法也得不到。但這種得不到並不是因爲智慧愚癡、力量薄弱,而是因爲萬法的本體本來就是如此。如果誰已認識這樣的本性,這就叫通達萬法實相或開悟。可見,所謂的開悟並不是頭開了很多洞,或內髒全都沒有,而是心完全通達萬法的本來面目,或已認識一切萬法的真相。對精神病人來講,雖然他長期都在胡言亂語,或做種種不如法的行爲,但若通過妙藥、咒語得以恢複,他也會對瘋狂過程中的所作所爲生起慚愧心。雖然有些記得清楚,有些記不清楚,但一切全是顛倒的原因,在恢複正常時就會暗自發誓:再也不能這樣做了!就像這樣,成佛、開悟也要懂得真實的道理。

  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該獲得佛果之過)分二:一、斷除所斷合理;二、獲得功德合理。

  這個科判是說,在名言中佛陀斷除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及獲得大悲心、大智慧、十八不共法等非常合理。

  巳一(斷除所斷合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午一、比喻:

  

如油酥火相遇時,非初焚油無不焚,

  

非觸火焰末焚油,無末火焰不焚油。

  這個頌詞用燈火的比喻遣除斷除過失方面的一些疑問。有些人這樣問:從名言的角度來講,能獲得菩提的心或智慧都是刹那性的,所以它們不可能長期積累在一起,或長期停留在一處,既然如此,那依靠這種發心怎麼能獲得菩提呢?因爲依靠前前發心的智慧來獲得佛果也不可能,依靠後後的心或智慧來獲得菩提也不可能。他們認爲:如果最開始和最後之間的很多心,就像米裝在鍋裏一樣積累在一起也有可能性,但所有心全都刹那刹那壞滅,雖然你們說成佛合理,但依靠成佛的這顆心來斷除障礙怎麼可能呢?

  可能有些學佛的人也會想:由于心每一刹那都會滅盡,雖然我即生爲積累福德或斷除罪業做了許多,但到下一世今生的辛苦恐怕也不會起作用。如果今生積累的資糧對來世起不到作用,那即使我修行了很長時間,對成佛的智慧也不會有意義。再說,如果前面的功德、智慧全都不起作用,或已全部耗盡,那對成佛來講,最後一刻的心也會無能爲力或沒有意義。

  對于這樣的疑問,學習中觀很有必要。現在學院很多道友都准備學《中觀四百論》,這非常好!雖然中觀和因明比較難懂,但相續中的分別念或疑惑跟它們碰撞時,全部都會毀壞,從此之後對佛法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正見。爲什麼現在很多知識分子在佛法的智慧面前一句話都不敢說,大家都口服心服,原因就是佛陀的智慧遠遠超過凡夫人的妙慧。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的重要性。

  其實,這樣的疑問以世間油燈的比喻很容易說明,所以大家在別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時,也可以經堂或個人屋裏的燈盞來進行說明。說明的時候應這樣講:油燈由熔酥(指油的精華)、燈芯、燈器等組成,當火焰跟熔酥(有些經論裏面是膏油)接觸時,我們可以觀察是最開始的燈火燒盡油還是最後的燈火燒盡油?一看就知道,剛開始燃燈時肯定不會燒盡油,不然應該燈一點燃馬上油就沒有了。那沒有剛開始的燈火,油會不會滅盡呢?也不會。可見,雖然需要剛開始的燈火,但並不是僅僅依靠它來燒盡所有的油,除此之外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虛幻相續。當然,也不是最末尾的火焰來燒盡燈油,否則就只需要最後的燈火,前面的都不需要了,但實際並不是這樣。而最後的燈火沒有也不可能,還必須依靠它來焚盡。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唯是緣起。

  有關緣起的道理,沒學中觀時也不會了解,學中觀後,一邊點燈就可以一邊觀想。其實,這樣的道理在心相…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