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續中也可成立,等一會我們講意義時再進行說明。在《華嚴經》、《阿含經》等佛經中,也有燈火或油燈的比喻,雖然火可以燒盡油,但這個過程唯是緣起性。《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昂誐天姊品第十九》中雲:“光非芯火及膏油,非火非芯光不有。”意思是說,沒有火芯和膏油也不可能有燈火發出來的光,但它們也並不是光。因此這唯是緣起。在佛教中緣起特別重要,以前講《中論》時,也再叁給大家提過緣起的重要性,因爲只要懂得勝義和世俗的緣起,佛教最甚深的道理就能通達。《法苑珠林》引用《涅槃經》的教證(1)說:燈炷唯一依賴膏油,膏油盡了,燈火就不會停留很長時間。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緣起。

  表面上看來,依靠一盞燈火也不一定認識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如果有甚深智慧,依靠燈火就能認識心的本性或緣起性空的道理。在古代,漢地很多禅師都依靠燈火獲得開悟,以前我也講過一些公案。所以只要心在道上,有時候依靠很平凡、很簡單的生活,也可以有一些開悟。但所謂的開悟並不一定需要上師狠狠打一頓。有些人說:我很想在這裏開悟,您可不可以狠狠打我一頓?可能他認爲開悟就是開頂,如果頭頂真的打開了,還是很可怕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心的本性依靠燈火、日光、月光等完全可以通達,以前很多禅師都做過這樣的示現。對現代的禅師來講,應該依靠日光燈、節能燈、太陽能燈等來獲得開悟,自然開悟的道歌也會別具一格。不過現在社會經濟沖擊特別嚴重,人心都商業化了,很多人都不能真實地禅修。當然這並不是說,只有在古代才能真實禅修或獲得開悟,其實依靠現代生活作爲助緣也很容易開悟,但心一定要轉爲道用,否則依靠這樣的外緣,心就會隨境漂泊。

  要想心能轉爲道用,聞思非常重要。所以我非常希望各地的道友及寺院裏的法師,每天都能聞思特別有加持的諸佛菩薩的經論。如果沒有充電或每天都提醒自己,很多人都會逐漸被外面惡劣的環境染汙相續,到一定的時候自己就會不知所措。我遇到一位老師,以前他在我辦的學校裏任教,各方面都比較好,後來不知他想賺錢還是什麼,就到別的學校去了,但其他學校並沒我們學校那樣的學習氣氛,尤其佛法方面的教義基本上都沒有。他碰到我後,特別傷心地說:“我現在還能認識自己,如果這樣下去,過一段時間我可能就不能認識自己了,完全會被外境所轉。”

  以前很多修行人修行都很不錯,但因外面各種染汙逐漸侵蝕相續,雖然剛開始能認識自己:我很懶惰,每天都沒好好修行,跟往年的聞思或修行境界相比差得太遠,但慢慢慢慢自己就不能認識自己了。古代民間有這種說法:在山上放牛的時候不能睡著,如果睡著地神就會把你拉走,雖然剛開始跟著地神走有點害怕,但到一定距離以後,完全會被他們加持,會認爲跟著他們很快樂。就像這樣,雖然有些修行人剛開始有一點自我反省的能力,但到一定的時候,自己也會覺得自己所走的迷惑之路理所當然。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具有加持的諸佛菩薩的經論,這非常重要!

  午二、意義:

  

非初心證勝菩提,無其不能證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無其不能獲得彼。

  前面的比喻講,既不是開始的燈火焚盡油,也不是末尾的燈火焚盡油,依靠前後燈火的相續,燈盞裏面的所有膏油才能焚盡。同樣的道理,依靠最初的發心也不能證得圓滿菩提,拿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來講,雖然剛開始他在前釋迦佛前這樣發心:“得瓦謝巴切革傑劄當,扣當革才擦當揚卡當,切戒參喬桑波傑劄瓦,得劄扣那達所傑瓦秀。”(2)但也不是依靠當時的這一顆心來獲得遠離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殊勝菩提,如果是,那就不需要經過叁個阿僧祇劫,而應一發心就證得佛位。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所以“非初心證勝菩提”。那最初的發心沒有能不能成佛呢?也不能。可見,最初的發心一定需要。

  所以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認識到,剛開始發無上菩提心,對成佛來講不可缺少。很多道友以前學《入行論》時都發過願,即發過菩提心,如果即生中真正發過菩提心,那這就是成佛的開端。“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度衆生”,對成佛的緣起來講,這一顆心非常重要。比如一個人要讀大學,那入校的第一天就很重要,因爲沒有這一天,最後的成就就不會有。在我的記憶中,我讀書的第一天是父親送我到學校去的,有時候見到那些地方或想起相關人事時,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對我來講這一天非常重要,因爲如果沒有這樣的開端,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另外,對我整個人生乃至學佛的整個曆程來講,我來佛學院的第一天也很重要,在內心當中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總之最開始的心很重要,因爲依靠心的相續才有後面的果,如果離開了前面的心,也不會有後面的相續。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剛開始出家的那一天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在出家剃頭那一天偏偏喜歡打扮自己,聽說有人告訴其他道友:“今天我一定要好好打扮,因爲今天是我在家的最後一天。”其實不應該這樣,而應在出家的第一天好好聞思修行。就像出家的第一天沒有,出家的生活就不會有那樣,沒有最開始的發心就不會有最後所獲得的成就,所以說“無其不能證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也不是僅僅依靠最末尾的那一顆心來獲得究竟成就,否則佛陀叁個阿僧祇劫積累資糧就沒有必要了,只需要到菩提伽耶降伏魔衆,出現啓明星時示現大徹大悟、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就可以了。那沒有它能不能呢?也不能,所以“無其不能獲得彼”。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了知,最開始的發心到最末尾的心的整個緣起不可缺少。當然,在真正觀察這樣的緣起時,它也一無所得。

  拿剛才所講的燈火和燈油之間的關系來講,如果真正去觀察,科學家也無法描述其深妙的道理。因爲勝義中一無所得,世俗中一切不欺的因果緣起非常深妙。以前漢地禅宗有一位黃檗希運禅師,他說:“終日吃飯,未曾咬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意思是說,天天吃飯從未嚼過一粒米,天天走路從未踏過一片地。表面上看來這個人在胡說,但實際上就是這樣;雖然世俗中吃飯、行走什麼都有,但真正去觀察什麼都沒有。佛陀也說:雖然我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一個字也未說過。禅宗語錄當中,包括佛像、佛經、做善事,一切都否認,其實這就是最高勝義的境界,或從萬法實相而言的。當然,在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前,務必要小心謹慎。

  這個科判所講的內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牢記。相信各位通過意義與比喻的學習,也一定了知了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完全可以通過智慧來滅盡。對這樣的道理,若我們能好好聞思,對佛教就不會生邪見。尤其是有些人分別念很重,經常這個不合理、那個不合理,若他們能懂得佛教的道理在智慧面前根本沒辦法推翻,就可以生起正信。

  巳二(獲得功德合理)分二:一、獲得功德合理;二、圓滿功德合理。

  午一(獲得功德合理)分二:一、無不合理之理;二、從緣起而言決定合理。

  未一、無不合理之理:

  

如由種生芽花果,彼滅樹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滅菩提非不存。

  這裏所講的內容跟前面的道理比較相似,前面是滅盡障礙合理,這裏是獲得功德合理,在反體上略有不同。有些人這樣想:如果能獲得菩提的最初的心一直住留,那就有常有的過失。的確,若剛開始發心的那顆心到最後成佛那一天還存在,即叁大阿僧祇劫當中不變常住,這就有常有的過失。如果它不停住而滅亡,則每一刹那的心都不可能獲得圓滿一切功德的佛菩提,最終所有功德皆不可能産生。或者說,到最後獲得佛果時,所有功德全都會化爲烏有。爲什麼呢?因爲每一刹那的心全都滅盡了。

  提到刹那,我清楚記得這樣一個情節:以前法王在秋天講《釋量論》(當時摩尼寶區基本上沒有房子,全部是草地),當時我作輔導。有一次我讓一位堪布講考,因爲牽涉到刹那的分析,而他智慧又不是很好,所以一直嘎久、嘎久、嘎久(藏文中“嘎久”是刹那)……後來所有人都開始笑。

  話說回來,這樣的疑惑很多人都會有,即:雖然我每天都精勤積累善根,如念經、用轉經輪、修加行等,但心卻刹那刹那滅盡,那成佛將永遠遙遠,因爲功德根本無法積聚在一起。如果沒有聚集起來,那從開始到最後所積累的資糧,全部都會像流水般消逝。這樣的話,所作全都沒有意義,一切都會徒勞無益。有些人確實會這樣想,只不過不好意思說而已。有些雖然會說,但他人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邪見一直保存著。

  下面我們用比喻和意義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說明,當然這牽涉到內緣起與外緣起這一名言中的因果法則。從外緣起來講,一切有爲法都不離開無常,全都刹那變化,如本頌所講:從種子産生苗芽,從苗芽産生莖、枝、葉、花、果,整個一串不斷産生。可能有人會問:當花果産生完了以後,前面種子這一部分會不會滅呢?稍微有一點生物知識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青稞還是麥子,春天播下去的種子,到秋天收割時全都不會存在。不要說知識分子,就是色爾壩(3)的農民也知道:只剩果實存在,種子全都埋沒在了土裏。

  同樣的道理,所有的心或善根全部是成佛之因,成佛時果法的功德全都會顯現,但初心卻刹那毀滅,到得菩提時根本不會存在。就像前前的種子雖滅,作爲果的樹木卻依然存在一樣。從佛教的甚深道理來講,這叫不斷亦不常。《中論》雲:“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講《入行論》時,道…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