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课
思考题
1.为什么世俗中成佛合理?了知此理有何重要意义。
2.请以喻义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断除所断合理,也谈一谈自己对缘起性空之理的认识与修学体会。
3.为什么在获得功德方面无不合理,及从缘起来讲决定合理?强调以上师瑜伽来证悟般若有何必要?在为众生发心与闻思修的关系上,你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其中讲:胜义中虽然没有增灭,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这个颂词讲:所谓一切佛陀的道——般若波罗蜜多的所有法,其本性或体性根本不成立。或者说,当我们以中观理论、般若修证等来衡量时,万法的本体绝对不存在。前面已经讲了无增无灭,《心经》也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可见,整个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都得不到,而且得不到的单空也没有,即单空并非实相,因为真正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法性。但是,在凡夫众生或没有证得般若空性的人面前,观察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名相,或者说唯有名相存在。当然,这也是有关经典普遍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的原因。总之,在作胜义观察时只剩下名称,而且最终名称也不可得。
《大乘密严经》云:“诸佛及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是故依诸相,分别有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可见,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唯以名相的方式存在,实际上名相的本体也得不到。其实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比如共同显现前的一座山,虽然互相沟通时大家都这么说,但所谓的山唯是文字假立。《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别,名字分别说,而说无所有。以种种名字,说于种种法,法中无如是,此法诸法相。名字名字空,名字离名字,诸法无名字,以名字而说。此法非实有,以分别而生,彼分别亦无,空以分别说。”这部经典讲得很清楚,一切万法唯是名字,但名字也是空的。
那为什么要以名称来宣说一切诸法呢?《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意思是说,在名言中若没有名相,整个世界都将变成愚昧,万事万物都无法辨别,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对诸法安立不同名称。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讲,如果没有取名就很困难。即使取名,如果有重名,也要用大中小等来分开,比如大圆见、中圆见、小圆见等。因此没有名称肯定不行,但名称也是假立的,在本质上绝对不可能得到。
虽然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对通达一切万法本体的菩萨来讲,所有善根都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圆满菩提,而且回向时也没有任何实有的执著,因为他已通达一切皆如幻如梦。其实这就是智慧和方便双运:有了智慧就不会堕入实有的边,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会堕入单空的边,而这就是所谓的中道。因此,若人能通过详细观察,了达万法恍恍惚惚、无有堪忍实质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就可以在大乘的理念或教义中不退失,从而证得殊胜的大菩提。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道理,但也不是一切皆空就什么都不做,相反积累资粮方面的善事一定要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如理而行。以前我去上海参加一个爱心活动的会议,当时介绍人说:我们今天应该很高兴,因为如梦如幻的上师已经到了,我们已经如梦如幻地见到了他。当时我想:她的见解还比较高!由此可见,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以假立的方式也可宣讲,或者说以现相的方式也可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世俗中成佛合理。
但胜义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见,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称等也得不到。正因为胜义境界无法言说,即使修禅宗或大圆满等法门开悟的高僧大德,也很难以语言来描述这种境界。所以很多大德根本不用肯定的词,反而用否定的词来表达诸法实相。汉地有些大德说:谁说一个佛字,他在三天当中都要好好漱口。意思是,佛在本相上不存在,这样说犯了很大的错误。可见,虽然在迷乱的现相中,佛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万法平等一味的境界时,确实也了不可得。但有些人还没有通达这样的境界就开始胡说,对汉地禅宗来讲,这叫做狂禅;对密宗行人来讲,没有得到等净无二的境界,就随便行持降伏、双运的行为,这叫做狂密。故大家一定要杜绝这些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依靠缘起性空的方式或不生不灭的缘起力来认识自心。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在名言中认识心的本性及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经历全都成立。
现在世间,有些既不懂佛理又不明世间真理的人,开口就驳斥佛教这个道理不合理、那个道理不合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禁得起观察的智慧,只是凭空想象捏造,然后就随便谤佛谤法。若他们能坚持闻思修行,相信对佛教的甚深真理也会生起不可退转的笃信。因为很多道友通过这样的途径,都已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也认识了世间万法的真理。但在获得这样的智慧而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很多都觉得特别惭愧,觉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一点好事都没有。前一段时间让几个发心人员做自我介绍,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走过的路特别糟糕,现在想起来全是疯狂。那要让他们写自传,可能更感觉惭愧,更不愿意写了。的确,只要我们真正懂得佛法因果不虚等名言道理和胜义空性之理,就会深深体会到没有学佛前的很多经历都不合理。同时,对不信乃至诽谤佛教的人也会生起悲悯之心,因为诸佛菩萨的妙手也无法救度他们。
但名言中成佛合理,并不等于胜义中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成佛,即胜义中不空不坏的成佛根本不可能有。不仅汉地的禅宗是这样,藏传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中了义的观点都认为:用胜义智慧来剖析时,汗毛许的法也得不到。但这种得不到并不是因为智慧愚痴、力量薄弱,而是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此。如果谁已认识这样的本性,这就叫通达万法实相或开悟。可见,所谓的开悟并不是头开了很多洞,或内脏全都没有,而是心完全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或已认识一切万法的真相。对精神病人来讲,虽然他长期都在胡言乱语,或做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若通过妙药、咒语得以恢复,他也会对疯狂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生起惭愧心。虽然有些记得清楚,有些记不清楚,但一切全是颠倒的原因,在恢复正常时就会暗自发誓: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就像这样,成佛、开悟也要懂得真实的道理。
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分二:一、断除所断合理;二、获得功德合理。
这个科判是说,在名言中佛陀断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获得大悲心、大智慧、十八不共法等非常合理。
巳一(断除所断合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午一、比喻:
如油酥火相遇时,非初焚油无不焚,
非触火焰末焚油,无末火焰不焚油。
这个颂词用灯火的比喻遣除断除过失方面的一些疑问。有些人这样问:从名言的角度来讲,能获得菩提的心或智慧都是刹那性的,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积累在一起,或长期停留在一处,既然如此,那依靠这种发心怎么能获得菩提呢?因为依靠前前发心的智慧来获得佛果也不可能,依靠后后的心或智慧来获得菩提也不可能。他们认为:如果最开始和最后之间的很多心,就像米装在锅里一样积累在一起也有可能性,但所有心全都刹那刹那坏灭,虽然你们说成佛合理,但依靠成佛的这颗心来断除障碍怎么可能呢?
可能有些学佛的人也会想:由于心每一刹那都会灭尽,虽然我即生为积累福德或断除罪业做了许多,但到下一世今生的辛苦恐怕也不会起作用。如果今生积累的资粮对来世起不到作用,那即使我修行了很长时间,对成佛的智慧也不会有意义。再说,如果前面的功德、智慧全都不起作用,或已全部耗尽,那对成佛来讲,最后一刻的心也会无能为力或没有意义。
对于这样的疑问,学习中观很有必要。现在学院很多道友都准备学《中观四百论》,这非常好!虽然中观和因明比较难懂,但相续中的分别念或疑惑跟它们碰撞时,全部都会毁坏,从此之后对佛法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正见。为什么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在佛法的智慧面前一句话都不敢说,大家都口服心服,原因就是佛陀的智慧远远超过凡夫人的妙慧。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的重要性。
其实,这样的疑问以世间油灯的比喻很容易说明,所以大家在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也可以经堂或个人屋里的灯盏来进行说明。说明的时候应这样讲:油灯由熔酥(指油的精华)、灯芯、灯器等组成,当火焰跟熔酥(有些经论里面是膏油)接触时,我们可以观察是最开始的灯火烧尽油还是最后的灯火烧尽油?一看就知道,刚开始燃灯时肯定不会烧尽油,不然应该灯一点燃马上油就没有了。那没有刚开始的灯火,油会不会灭尽呢?也不会。可见,虽然需要刚开始的灯火,但并不是仅仅依靠它来烧尽所有的油,除此之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虚幻相续。当然,也不是最末尾的火焰来烧尽灯油,否则就只需要最后的灯火,前面的都不需要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而最后的灯火没有也不可能,还必须依靠它来焚尽。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唯是缘起。
有关缘起的道理,没学中观时也不会了解,学中观后,一边点灯就可以一边观想。其实,这样的道理在心相…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