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或通过般若智慧来观察时,其自性也了不可得。其中,“不实”指福德自法相根本不是实有;“空”指其本体如幻如梦,或苦等行相不存在;“虚无”指无有所缘、无有相状;“不真”指依靠因缘而生并非真实;“无实质”指远离一切缘取。
如果谁知道福德如幻如梦、无有实有,并如是而行,那他就在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这样的行者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无量无边无有本质或如幻如梦的福德或功德。佛陀在《中般若经》中也说:“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但没有学过般若的人,自己有什么样的功德,一直把它当作实有。其实,轮回与涅槃,地狱与极乐世界,众生与阿弥陀佛,一切皆如幻如梦、恍恍惚惚。虽然从来没有学过空性的人不能接受,比如:阿弥陀佛如幻如梦不行,他是实有的,但执著实有根本不对。所以《大宝积经》中,八亿天人才在佛陀面前这样发愿:“我等常愿得如佛,见一切法亦如幻;我等行此佛境界,愿得成佛无有疑。”方便的时候大家应经常读诵此金刚语,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但应祈愿得到佛陀一样的境界,即现见一切万法无有实质、虚无缥缈,同时还要行持善法、利益众生。
另外,虽然整个世界的状况或真相就是这样,但若我们一点境界都没有,光是口头上说,那也不合理。以前藏地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寓意是:如果自己心里没有真正的观想能力,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合理。这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上师正在为众多人灌顶,本来灌顶的宝瓶应放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作加持,还应让每一个人都喝加持的甘露,但上师偷懒,觉得人太多了很累。于是他给大家说:我现在将灌顶的器物摇一摇,你们每一个人观想已经获得了就可以,这样也能得到一模一样的功德,不用我亲自下来。然后上师摇一摇,大家也这样作了观想。
在接受灌顶的人群中有一位妇女,她因前世善根深厚,今生精勤积累资粮,以及佛的加持力和自己信心力的聚合,当时她依靠灌顶的词句已经现前了证悟,即获得了圣者的果位。她用他心通一观察,原来上师完全是偷懒,根本没有真正的境界。灌顶结束后,弟子们一个一个地向上师供养,上师也很开心地一个一个地亲自接受。本来那位妇女准备供养一瓶酸奶,但她到上师面前却摹仿上师刚才说话的方式说:这里面有非常好的酸奶,我摇一摇,你观想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她在上师面前把酸奶摇了一摇就带走了,后来那位上师很不好意思。确实也是,如果灌顶的时候有这样的观想能力,那现在以观想接受酸奶的能力也应该有。当然,将福德、善根等观想为如幻如梦的境界到位时,这些都是可以的,但若还没有到位,光是在口头上说,那就不可能真实现前。
卯二(断除过失)分二:一、除胜义中福德果无增无断无得故成佛不合理之过;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
辰一(除胜义中福德果无增无断无得故成佛不合理之过)分二:一、胜义中无灭无增;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一、胜义中无灭无增:
知佛略广详尽说,此一切法唯说已,
俱胝那由他多劫,纵说法界无增灭。
佛陀在娑婆世界为不同众生宣说了特别多的法,有些众生前宣说比较简略的法,如《略般若》;有些众生前宣说比较广大的法,如《中般若》;有些众生前宣说特别广大的法,如《广般若》。尽管佛陀在不同根机的众生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为主的种种法门,但这些法门从胜义来作观察或分析时,所诠的意义也无可言说,能诠的词句或经论也了不可得,即一点实质都没有。由此可见,所谓的宣说只能建立在名言中,即唯是讲说的名称而已。
现在很多人问:“佛陀在有些经里说不可思议、无法言说,有些经里说有说(或有言)、有比喻、有意义、有见修行果,这到底会不会矛盾?”不矛盾。但必须分开二谛,且应了知真正的胜义。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从成佛那一刻起到最后涅槃的时日中,一个字都没有说过。其实这是在说,虽然在众生前有显现,但并不实在。但这样的法门,没有学过甚深中观教言的人很难接受。所以大家皆应懂得,虽然佛陀在无数劫中所宣说的法门无量无边,但从胜义本性或法界真实义来讲,却是无增无灭、无有高下自他的平等空性。当然,这也是《心经》说“不增不减”,《华严经》、《宝积经》等大乘经典说“不可思议”的原因。
虽然凡夫人刚开始很难理解这样的境界,但通过修行逐渐就能了知真正的实相是了不可得、无法言说的。尤其是对密法或中观空性法门有所境界时,在观自心乃至一切万法的本体时,自然而然就会通达。当然,首先要祈祷上师,还要对空性为主的大乘法门有诚挚的信心,自己还要精进努力,在这些因缘或善根力聚合时,就会认识心的本性。一旦认识心的本性,其他法的本性皆可以此类推,或者说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如此,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讲的一样(3)。所以,即使刚开始自己很难理解佛教中这些深奥、玄妙的法义,但只要坚持依靠正理及善知识的教言,慢慢慢慢就会理解。
唐朝时,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人叫李渤,他问智常禅师:佛教中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即巨大的须弥山可以藏在小小的芥子中,小小的芥子可以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这绝对说不过去,因为芥子不可能容纳须弥山,所以这唯是骗人。禅师以善巧方便的语言进行驳斥,他说:别人说你读破万卷书,是非常有智慧的人,是不是这样?李渤说:那当然,我是读破万卷书的人。禅师说:你所读的万卷书藏在哪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头说:藏在脑袋里。禅师说:你的头就像椰子那么大,这里面怎么能容纳万卷书?或者说,万卷书怎么能容纳在你小小的头里面?李渤当即哑口无言。据说他当时恍然大悟,但不知他的悟性到底怎么样。可见,在世间人对空性法门和无量大乘广大行为实在不能接受时,我们就要以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给他们解释。
现在世间,很多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关系都分不清楚,还经常将胜义和世俗混在一起,这确实比较麻烦!学过中观的人应该稍微好一点,如果没有学过中观,即使自己天天为别人传讲佛法,心中的疙瘩也始终不能解开。因此我觉得:即生中能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真的很有福分。我在外面遇到很多居士,他们对般若法门尤其是《般若摄颂》信心特别大。我想:既然他们有这样的信心,那在即生中对空性就应该有所认识。其实要认识空性,首先要对空性法门有兴趣或有欢喜心,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欢喜心,就会想:今天又要听课,好累啊!若能不听,那多快乐!所以,如果只对世间法有欢喜心,对空性法门却没意乐,那就不会接受。如果把它看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依靠它的加持,自相续中也容易生起真实的境界。就像读书人,如果他以读书为乐,成绩就会很好。若一点兴趣都没有,那父母怎么样劝助,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家先要认识空性法门的功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还要读诵、思维、修行。如果实在无能为力,也应把空性法门的法本放在干净的地方,经常作供养、祈祷。若这样的条件也没有,那在每一次拿到般若法本时,也应放在头上顶戴,并生起信心——这是真正的如意宝,而且不管到哪里去都要带着法本。学院中很多道友都发愿《般若摄颂》的法本不离身体,到哪里去都带着,但后来我在外面遇到部分道友,他们却说我忘了,这就不太好。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广般若经》云:“具足般若波罗蜜多之甚深处,审谛、思维、衡量、观察,如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甚至仅在一日行持瑜伽,其于一日内行多少事?”“譬如耽欲人……所超生死流转数,与耽欲人经一昼夜所起欲念数量等同……能远离退转正等菩提所有过失。”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但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名号,尚为获得广大善利,况能受持、读诵、修习、书写、解说、广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横死、亦无横病、及诸殃祸,常为无量百千天神恭敬围绕、随逐守护。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黑白月各第八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在在处处读诵、讲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获无边功德胜利。”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读诵、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量天神常来恭敬、围绕、守护。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天人、阿素洛等无上珍宝。由此因缘,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当获无边功德胜利。””
(3)《中观四百论》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