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之重要性
思考題
1、我們爲什麼要修加行?曆代大德對加行是如何看待的?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2、有些人覺得:“修加行是藏傳佛教的傳統,我學漢傳佛教的,沒有必要修這些。”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爲什麼?
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後會怎麼樣修?
4、請從各方面具體闡述磕頭的修法。你過去是怎麼磕頭的?學了這節課後,你有哪些收獲?
5、你以前修過加行嗎?這次你有什麼安排?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一個學期,我准備給大家傳講《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並要求參加學習的道友修前行。正式開講之前,今天利用短暫的時間,順便說一下修前行的重要性。
修前行有何必要?
很多人應該清楚,藏傳佛教中不管是哪一個教派,在學習、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傳統。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師才會給你傳授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無上瑜伽。這種現象在藏傳佛教中相當普遍,也是極爲嚴密的修行次第。
我們學習佛法是爲了解脫,而解脫必須依靠修行次第。沒有這個次第的話,除了極個別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師二者因緣聚合時,僅通過上師的表示、直指或簡單的法語,弟子不經地道當下便可開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因此,依照傳承上師常用的規矩次第修行,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甯瑪巴了不起的大證悟者華智仁波切及其傳承弟子紐西龍多、堪布阿瓊、堪布根華、托嘎如意寶、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傳承上師,都對加行法門非常重視,正因爲如此,如今《大圓滿前行》的筆記、備忘錄等數不勝數。此傳承的大德們,無論在尼泊爾、印度、藏地,其門下弟子都有一種超勝的特點——不會口口聲聲宣揚自己見到明點、證悟空性、有神通神變,但任何違緣也不能毀壞他們的修證,各方面驗相均證明其境界非常高深。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務必要遵照傳承上師的次第。
在這部《前行引導文》中,華智仁波切依照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次第,首先要求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四個共同加行,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修持不共加行。華智仁波切本人非常有智慧,這一點從他著作中也不難看出,然而即使睿智如他,也在如來芽尊者面前聽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終才彙集出這部《前行引導文》,這也在暗示我們後學者一定要重視前行法。如果沒有打牢前行基礎,隨隨便便就直奔正行,一味地好高骛遠,其結果往往會無功而返、事與願違。
甯瑪巴大成就者頂果欽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一書中說:“不要以爲前行法是某種比較初級、屬于初學者的簡單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深奧。事實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開頭,就是因爲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礎。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謂的“主要修持”,而沒有以前行來做預備,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爲我們的心尚未准備就緒,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上建築漂亮的房屋一樣,根本無法長久,天氣一暖和必將毀于一旦。”
許多人剛剛學佛時,特別想馬上就開悟,找到一個具法相的上師後,讓上師今天灌頂,明天講引導文,後天就讓自己成就,要求特別高。作爲上師也比較爲難——不傳甚深法吧,弟子會不高興;傳甚深法吧,又不符合傳承上師的規矩。以前上師如意寶面前就來過一個人,他把馬拴在門口的樁子上,進去拜見上師後說:“您可不可以給我灌個頂,傳個大圓滿法?”上師說:“我可以觀察一下,你呆一段時間吧。”他說:“不行啊!我的馬已拴在門口了,得盡快趕回去,您一定要把所有竅訣圓滿給我傳授!”(上師笑著說:“法王後來經常引用這一段公案。”)
有些上師對法非常重視,不一定馬上給你傳最高的法。當然,有些上師因爲不同的因緣,也許會給你傳很深的法——我遇到過很多法友,有些人就說:“某某上師給我傳了最高的法。”我問:“你修過五十萬加行沒有?”“沒有沒有,上師說不用修,我的根基很不錯。”還有些人連頂也沒有灌過,就開始直攀無上大圓滿,這與傳承上師的規矩有點差別。不過,我也不敢說這種做法完全不對,畢竟每個上師度化弟子的方便不盡相同,衆生的根基也千差萬別,在禅宗有些公案中,也有許多頓悟的故事。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需要一個有次第的修行。
華智仁波切傳承下的意科喇嘛,是我們色達地區非常出名的修行人,他經常住在寂靜地方。當年依止過他的那些弟子,在初來乍到的兩叁年中,根本聽不到他傳甚深的密法,都是在他的要求下,日複一日地修加行。這樣嚴格的訓練,爲弟子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十年浩劫的恐怖年代,許多停留于表面聞思的人,紛紛退失信心、毀謗佛法,而意科喇嘛的弟子卻在違緣面前顯得尤爲堅強,幾乎沒有一個改變初衷。
很多道友都希望自己變成合格的修行人,獲得甚深的證悟境界,這樣的話,必須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獲。如果沒認識到這一點,把修行想得特別簡單,沒有證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對佛法和上師生起邪見,最後自他皆會墮落。因此,無論是居士還是出家人,都要重視這個加行法門。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東西方鼎鼎有名、證悟境界極高的成就者,但他來到藏地之後,並沒有傳甚深的法門,而是到處宣講前行法。後來有些弟子不解地說:“上師,您傳的前行太多了,人們都稱您爲“前行上師”,多難聽啊!好像您只懂前行一樣。”阿底峽尊者聽後,反而高興地說:“如果我真成了“前行上師”,那說明很多人的佛法基礎已經打下來了!”
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都要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前行的基礎打好了,學起來才會遊刃有余。這跟學文化是一樣的,如果剛開始不會b、p、m、f等拼音,學後面的語法就會特別困難。然而,現在有些人不懂修行次第,一學佛就想讓最高、最深、最妙的法融入自心,雖然這個目標很好,可要看自己的根基能不能與法相應,如果沒有相應,到時候你很可能對佛法生起邪見,最後修什麼也不會成功。
你們出家或學佛也不容易,既然學了佛,就要讓佛法的理念在心中永遠存留。佛法的這種偉大精神、不可思議的理念,任何學說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這並不是因爲我是佛教徒,才如此竭力地贊歎,而是經過這麼多年,看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知識後,確實覺得佛陀的智慧是唯一閃閃發光的寶珠。世間上的經濟、政治、軍事,包括各國動亂、複雜政局,在佛教徒眼裏不過是過眼雲煙,佛陀早就說了,一切都是無常的,生老病死是必經階段,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比如,近來的金融危機風暴,讓大城市裏的人苦不堪言,許多中小企業和國內外銀行紛紛倒閉,由于股市持續暴跌,很多有錢人一下子變得身無分文。(這些情況,我們山溝裏的人不一定聽說。)其實,這些變化在佛教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一切事物最初的發展與興盛,乃至最後的衰敗與滅亡,完全是諸法無常、高際必墮的實證。所以,懂得佛法的人遭遇挫折痛苦時,根本不會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我經常這樣想:佛陀偉大的修行證悟境界,縱然只沾到滄海一粟,也會終生受用不盡。這麼珍貴的智慧理念,對每個人來講都非常難得,乃至生生世世也不要讓它失去。爲了讓它在自相續中永遠存留,大家必須要下一番功夫,這就是我提倡修加行的目的,並不是密宗想通過修加行來拉攏弟子。
遣除普遍之疑慮
有些人或許問:“爲什麼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單單選擇修加行呢?”
這是很有必要的。先拿共同四加行來說,我們一定要知道“人身難得”,如果沒有這種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沒有把握好;雖然覺得人身很難得,但若沒有觀無常,不精進修行也沒用,因此要修“壽命無常”;光是觀無常還不夠,還要知道人死後隨業力而轉,造惡業墮入叁惡趣,行持善法轉生叁善趣,這就是“因果不虛”;無論轉生善趣還是墮入惡趣,統統是輪回,而不是解脫,故應當從中出離,此爲“輪回過患”。通過這四種修法,必定能生起出離心。
因此,我們下一節課,從“人身難得”開始修共同加行。每個人務必要認認真真地修(1),這並不是一種形式,《前行》已經講過許多次了,大家理論上比較明白,但不是明白就可以了,說得來、聽得懂、背得來還不夠,還必須要通過再叁修行,對法義有一種感覺。例如“人身難得”這個道理,不能只是嘴巴上會講、字面上會寫,而應該對它時時觀修,最終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誠如禅宗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佛法的意義要真正去修,沒有修的話,表面上說得再漂亮,也沒有什麼意義。
現在有些大學的老師、學生,嘴巴非常會說,口才也非常不錯,講什麼都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古今中外很多理論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來,然而他的內心與佛法格格不入,一旦生老病死降臨到頭上,完全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可是有些修行人,外表上沒什麼超勝之處,但他面對死亡和違緣挫折時,相當坦然、相當安詳,其原因就是佛法融入了自己的心。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加行。首先應該修共同四加行,修完了之後,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一定會斷除對今生和來世的貪執,真實生起出離心(2)。然後,再進一步修不共加行,逐一修持皈依、發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上師瑜伽。
爲什麼要修不共加行呢?因爲“皈依”是進入佛門的標志;“發心”是區別大小乘的分水…
《前行之重要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