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前行之重要性

  

前行之重要性

  

思考题

  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2、有些人觉得:“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我学汉传佛教的,没有必要修这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后会怎么样修?

  4、请从各方面具体阐述磕头的修法。你过去是怎么磕头的?学了这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5、你以前修过加行吗?这次你有什么安排?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一个学期,我准备给大家传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并要求参加学习的道友修前行。正式开讲之前,今天利用短暂的时间,顺便说一下修前行的重要性。

  

修前行有何必要?

  很多人应该清楚,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没有这个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证悟空性、有神通神变,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在这部《前行引导文》中,华智仁波切依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次第,首先要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四个共同加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不共加行。华智仁波切本人非常有智慧,这一点从他著作中也不难看出,然而即使睿智如他,也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终才汇集出这部《前行引导文》,这也在暗示我们后学者一定要重视前行法。如果没有打牢前行基础,随随便便就直奔正行,一味地好高骛远,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事与愿违。

  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一书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许多人刚刚学佛时,特别想马上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别高。作为上师也比较为难——不传甚深法吧,弟子会不高兴;传甚深法吧,又不符合传承上师的规矩。以前上师如意宝面前就来过一个人,他把马拴在门口的桩子上,进去拜见上师后说:“您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传个大圆满法?”上师说:“我可以观察一下,你呆一段时间吧。”他说:“不行啊!我的马已拴在门口了,得尽快赶回去,您一定要把所有窍诀圆满给我传授!”(上师笑着说:“法王后来经常引用这一段公案。”)

  有些上师对法非常重视,不一定马上给你传最高的法。当然,有些上师因为不同的因缘,也许会给你传很深的法——我遇到过很多法友,有些人就说:“某某上师给我传了最高的法。”我问:“你修过五十万加行没有?”“没有没有,上师说不用修,我的根基很不错。”还有些人连顶也没有灌过,就开始直攀无上大圆满,这与传承上师的规矩有点差别。不过,我也不敢说这种做法完全不对,毕竟每个上师度化弟子的方便不尽相同,众生的根基也千差万别,在禅宗有些公案中,也有许多顿悟的故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一个有次第的修行。

  华智仁波切传承下的意科喇嘛,是我们色达地区非常出名的修行人,他经常住在寂静地方。当年依止过他的那些弟子,在初来乍到的两三年中,根本听不到他传甚深的密法,都是在他的要求下,日复一日地修加行。这样严格的训练,为弟子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年浩劫的恐怖年代,许多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纷纷退失信心、毁谤佛法,而意科喇嘛的弟子却在违缘面前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

  很多道友都希望自己变成合格的修行人,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这样的话,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如果没认识到这一点,把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因此,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门。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东西方鼎鼎有名、证悟境界极高的成就者,但他来到藏地之后,并没有传甚深的法门,而是到处宣讲前行法。后来有些弟子不解地说:“上师,您传的前行太多了,人们都称您为“前行上师”,多难听啊!好像您只懂前行一样。”阿底峡尊者听后,反而高兴地说:“如果我真成了“前行上师”,那说明很多人的佛法基础已经打下来了!”

  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都要看基础打得好不好,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这跟学文化是一样的,如果刚开始不会b、p、m、f等拼音,学后面的语法就会特别困难。然而,现在有些人不懂修行次第,一学佛就想让最高、最深、最妙的法融入自心,虽然这个目标很好,可要看自己的根基能不能与法相应,如果没有相应,到时候你很可能对佛法生起邪见,最后修什么也不会成功。

  你们出家或学佛也不容易,既然学了佛,就要让佛法的理念在心中永远存留。佛法的这种伟大精神、不可思议的理念,任何学说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竭力地赞叹,而是经过这么多年,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知识后,确实觉得佛陀的智慧是唯一闪闪发光的宝珠。世间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包括各国动乱、复杂政局,在佛教徒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佛陀早就说了,一切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是必经阶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比如,近来的金融危机风暴,让大城市里的人苦不堪言,许多中小企业和国内外银行纷纷倒闭,由于股市持续暴跌,很多有钱人一下子变得身无分文。(这些情况,我们山沟里的人不一定听说。)其实,这些变化在佛教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一切事物最初的发展与兴盛,乃至最后的衰败与灭亡,完全是诸法无常、高际必堕的实证。所以,懂得佛法的人遭遇挫折痛苦时,根本不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我经常这样想:佛陀伟大的修行证悟境界,纵然只沾到沧海一粟,也会终生受用不尽。这么珍贵的智慧理念,对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难得,乃至生生世世也不要让它失去。为了让它在自相续中永远存留,大家必须要下一番功夫,这就是我提倡修加行的目的,并不是密宗想通过修加行来拉拢弟子。

  

遣除普遍之疑虑

  有些人或许问:“为什么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单单选择修加行呢?”

  这是很有必要的。先拿共同四加行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人身难得”,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没有把握好;虽然觉得人身很难得,但若没有观无常,不精进修行也没用,因此要修“寿命无常”;光是观无常还不够,还要知道人死后随业力而转,造恶业堕入三恶趣,行持善法转生三善趣,这就是“因果不虚”;无论转生善趣还是堕入恶趣,统统是轮回,而不是解脱,故应当从中出离,此为“轮回过患”。通过这四种修法,必定能生起出离心。

  因此,我们下一节课,从“人身难得”开始修共同加行。每个人务必要认认真真地修(1),这并不是一种形式,《前行》已经讲过许多次了,大家理论上比较明白,但不是明白就可以了,说得来、听得懂、背得来还不够,还必须要通过再三修行,对法义有一种感觉。例如“人身难得”这个道理,不能只是嘴巴上会讲、字面上会写,而应该对它时时观修,最终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诚如禅宗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也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有些大学的老师、学生,嘴巴非常会说,口才也非常不错,讲什么都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古今中外很多理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来,然而他的内心与佛法格格不入,一旦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可是有些修行人,外表上没什么超胜之处,但他面对死亡和违缘挫折时,相当坦然、相当安详,其原因就是佛法融入了自己的心。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加行。首先应该修共同四加行,修完了之后,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2)。然后,再进一步修不共加行,逐一修持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

  为什么要修不共加行呢?因为“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标志;“发心”是区别大小乘的分水…

《前行之重要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