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實修法(第一修法~第五十五修法)

  

前行實修法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傳講

  我們講《大圓滿前行》的同時,這次也要求共同修行。

  修行的內容,主要是根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每天我先以簡單的語言講一個引導文,接下來過後,大家用5分鍾的時間,以坐禅的方式思維法義。

  一般來講,每一個引導文需要觀修叁天。如果因緣和時間具足,每天最好能修四座;如果實在不行,至少也要保證兩座,這樣不斷地修下去。否則,對《前行》僅是理論上了解,卻從來沒有真正思維過,那肯定是不行的。

  每次修行的時候,對上師叁寶要有虔誠的信心。以這種信心爲基礎,首先念誦皈依偈(1);之後一邊念誦發心偈,一邊發菩提心,觀想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而修此法。

  皈依偈:

  /3- 3#:A- $/

  -

  - /3- 3#:- $%- 2- ;A, ,

  安住虛空遍滿虛空者

  ]- 3- ;A- .3- 3#:- :PR:A- 5S$

  - i3

  - .%- , ,

  上師本尊空行諸會衆

  

  %

  -o

  - (R

  - .%- :1$

  - 0:A- .$J- :./- =, ,

  諸佛正法以及聖衆前

  2.$- .%- :PR- S$- $

  - 0

  - *2

  -

  - 3(A, ,

  我與六道衆生敬皈依

  發心偈:

  2.$- .%- 3,:- ;

  -

  J3

  - &/- i3

  , ,

  我與無邊諸有情

  ;J- /

  -

  %

  - o

  - ;A/- 0- =, ,

  本來即是正覺尊

  ;A/- 0<- >J

  - 0:A- 2.$- *A.- ., ,

  了知如是之自性

  L%- (2- 3(R$- +-

  J3

  - 2*J.- .R, ,

  即發殊勝菩提心

  回向偈:

  2

  R.-/3

  -:.A- ;A

  - ,3

  - &.- $9A$

  - 0- *A.,,

  此福願獲遍知果

  ,R2- /

  - *J

  - 0:A- .P- i3

  - 13- L

  - +J,,

  摧毀作害之怨敵

  *J- c- /- :(A:A- j- [R%- :O$- 0- ;A,,

  救護衆生皆擺脫

  YA.- 0:A- 35S- =

  - :PR- 2- 1R=- 2<- >R$

  生老病死叁有海

  所修教言之引導分五:一、暇滿難得;二、壽命無常;叁、輪回痛苦;四、業因果;五、依止善知識。

  乙一(暇滿難得)分十:一、思維閑暇之本體;二、思維差別之圓滿;叁、思維惡趣之險地;四、思維難得之比喻;五、思維次第之數目;六、思維無義而空耗;七、思維因緣與緣起;八、思維生死之流轉;九、思維暇滿之贊頌;十、思維當生歡喜心。

  丙一、思維閑暇之本體: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反複觀想自己未墮于八無暇中,並且已獲得暇滿人身,應當心生歡喜而精進修法。

  若轉生于地獄,則恒時遭受無邊寒熱之苦,根本沒有修法機會;

  若投生爲餓鬼,時時都要感受饑餓的痛苦,不會有修法機會;

  若轉爲旁生,經常互相啖食、被役使殺害,則無有修法機會;

  若轉于長壽天,一直處于無念禅定中長達數劫之久,最後臨終時生起邪見而下墮惡趣,因而不具備修法機會;

  若生于邊鄙地方,那裏無有佛法的光明,自己不懂聞思修行,故無有修法機會;

  若轉生爲外道徒,自相續被可怕的邪見所束縛,從而沒有修法機會;

  若生于暗劫中,因無有佛陀出世,連叁寶的名號也聽不到,所以無有修法機會;

  若生爲喑啞之人,由于意根不具足,而不能堪爲法器,如是無有修法機會。

  本來不能修習佛法的情況比較多,但概括起來,除了這八種衆生,再沒有其他的了。今生中幸好沒有轉生八無暇,否則,絕不可能有機會修佛法。未轉生于八無暇,而有空閑修行佛法,則稱爲“閑暇”。如今我已擺脫八無暇,獲得了閑暇之自性,因此應當唯行正法,精進修持。

  後行:將所修善根回向于一切衆生。

  【提示語】:

  修的時候不是坐禅,有些人也不要安住于無念當中,而是要好好地思維,把每一個問題在心裏想。想了以後,你就會真正體會到,人身難得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從內心深處有一種觸動,以後看到外道徒或旁生時,就會覺得幸虧自己沒有變成這樣。如果你沒有修的話,看見旁生不會覺得人身難得,看見不信佛教的外道徒,也不會感到獲得暇滿人身不容易。

  這次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分別念都不起,所以在觀修之前,最好能把引導文先看一下,這樣修的時候就不用看了,對裏面的內容基本上清楚。清楚以後再進行思維,就會對法義有另一種感受。

  以前很多上師修加行時,都反反複複這樣觀過,後來在實際生活中他會用得上。非常希望大家也能得到一些感覺。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你的分別念特別奇怪,不一定能收得回來,但久而久之,就不會有這種困擾了,慢慢會得到修行的境界。

  麥彭仁波切講過,初學者應當先觀察修,然後安住修。我們現在這樣就叫“觀察修”,以分別念進行觀修,不是讓心一緣安住,如果心不時地胡思亂想,就要把它收回來,強迫它對法義進行思維。通過這種方式來修行。

  

第一修法終

  丙二、思維差別之圓滿: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十種圓滿,即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

  所謂“自圓滿”,是指觀待自己方面所具足的修法因緣。具體而言,一、假設沒有獲得人身,就不會有修法機會,但如今已得到了人身,故當生起歡喜心;二、倘若得到人身而諸根不全,尤其是意根不具足,變成癡呆、精神癫狂者,那法再殊勝也不能修行,但如今自己六根俱全,故無有此類過患;叁、假如諸根具足卻生于邊鄙地方,由于無有正法,也照樣沒有修法機會,但如今已生在佛法興盛、有教法證法的中土,所以沒有這方面顧慮;四、如果雖生中土卻業際顛倒,自相續被邪見染汙,那也無緣行持善法,可如今無有業際顛倒,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而理應值得歡喜;五、倘若業際無倒卻不信佛教,也不能行持正法,但如今信仰佛教,自心已轉入正法,因此具有修行機會。

  這五條叫做五種自圓滿。對于每一個道理,要先看書,把轉生爲人、諸根具足、生于中土、業際無倒、信仰佛教這些內容背下來,之後再合上書本,心裏開始一一觀想。最後會深深感到:“從自身方面,我今生因緣真的很好!不然的話,如果我變成啞巴,或者沒轉生爲人,那怎麼有修行的機會呢?”思維之後,必定會生起歡喜心。

  所謂“他圓滿”,是指需要觀待他緣才能具足的修法條件。具體而言,一、佛陀若沒有出世,則不會有機會遇到佛教,而今正值佛陀出世的時代,故而具足他圓滿;二、佛陀雖已出世,但若沒有宣講正法,我們衆生也得不到收益,而今佛陀已轉了叁次*輪,故而具足他圓滿;叁、佛陀雖已講經說法,但如果佛法已經隱沒,也對衆生起不到什麼作用,而今正法非常興盛,並未隱沒,故而具足他圓滿;四、佛法雖未隱沒,但若沒有皈入佛門也無濟于事,而今自己已趨入佛教,故而具足他圓滿;五、雖然已入佛教,但若沒有被具相善知識攝受,那麼對佛法的甚深教理將一無所知,而今已蒙具有智慧、慈悲的上師攝受,故而具足他圓滿。

  佛陀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趨入佛教、善知識攝受,這五條叫做五種他圓滿。如此自己已經全部具足,應當生起極大歡喜心。

  進而觀想:既然具足了十種圓滿,爲使暇滿人身有實義,我必須要精勤修法。

  後行:善根回向于一切衆生。

  

第二修法終

  丙叁、思維惡趣之險地: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今我已獲得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人身,若沒有依此修持大乘佛法,則肯定爲業力所牽,死後墮入叁惡趣。到時候連佛法的名稱也聽不到,更不要說實地修持了;再加上,不能值遇大乘善知識,進而無法了達善惡因果取舍,這樣一來,一切所作唯是造惡,無有善法,結果必定不斷流轉于輪回中,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那將多麼悲慘啊!而現在,我遇到了殊勝的上師和佛法,又對修行善法生起信心,具足一切順緣,遠離一切違緣,因此,一定要認認真真精勤地修持佛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修法終

  丙四、思維難得之比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整個世界變成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在被風吹動的海面上,有一具孔的木轭,爲海浪所沖而不停地漂蕩。海底下有一只盲龜,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可想而知,這兩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難,因爲盲龜沒有尋找木轭的眼睛,木轭也沒有尋找盲龜的念頭。但是以偶爾的機緣,盲龜的頸也可能鑽入木轭的孔隙內,而從叁惡趣中獲得人身比這更爲困難。

  此外,向光滑的牆壁上撒豌豆,必定統統掉在地上,顆粒難以存留。但憑借萬一的機會,豌豆也可能在牆壁上停留,而獲得人身較此更難。

  我即生中沒有墮入惡趣而獲得了人身,並具有修行佛法的機會,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都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應當珍惜此來之不易的因緣,以歡喜心精進修法。

  後行:回向善根。

  【提示語】:

  修行的時候,心一定要專注。專注並不是安住于阿賴耶或無記狀態中,而是要一心觀想所講的內容。

  這樣集體觀修,很多人還是有一種收獲,心稍微不專注,馬上就能發現,然後收回來繼續觀。以前你聽到這些比喻時,並沒有太大感觸,而現在通過反複思維,能強烈體會到人身很不容易得,這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今天修的是第四個引導…

《前行實修法(第一修法~第五十五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