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課
思考題
9、發菩提心需要具備哪兩個條件?請一一說明。你是不是這樣發菩提心的?
10、怎麼樣緣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請以竅訣的方式闡明。你這樣觀想之後,自相續有哪些改變?
11、什麼叫做叁殊勝?行持善法爲何要以叁殊勝攝持?你今後能否做得到?
12、善行是大是小以什麼來決定?爲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對你有哪些幫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此大圓滿龍欽甯提內外前行,是華智仁波切長期依止如來芽尊者聽受二十五次之後,依照上師口傳而記錄下來的。其中內容非常豐富,具有殊勝的傳承加持力。
全文分二:甲一、聞法方式;甲二、所講之法。
甲一(聞法方式)分二:一、發心;二、行爲。
乙一(發心)分二: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發心分爲兩種,一是大乘顯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剛乘密宗的觀清淨心。
大家應該明白,《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聽受的,這個法雖然表面上是基礎法、前行法,但實際上對聽受者的要求比較高。就像世間學校的高考,沒有一定水平的人不能參加,同樣,聽法者如果發心不正確,也不能聽受這個法。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不聽法,即使有因緣偶爾聽受,目的也不會爲了利益無量衆生,更不會觀想一切均爲清淨。有些人聽法是爲了滿足好奇心,有些人是爲了發財、治病、得名聲、工作順利,這些目的都不如法。本論是相當深的大乘竅訣,對希求世間八法、名聞利養的人來講,恐怕不一定適合其意樂。所以,我們從發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這部論典的殊勝性、甚深性。
丙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一般來講,世間人的發心渺小、狹窄,完全是自私自利或希求今世,除此以外,發願“乃至成佛之間,饒益無量無邊的衆生,令其獲得不可言說的無上佛果”,這種念頭從來也沒有想過。誠如寂天論師所言,不論是具有功德的梵天、帝釋,還是恩重如山的父母,縱然在夢中也沒想過要發菩提心,更何況說真正生起了。但對大乘修行人來說,在聽受本論之前,首先要發菩提心。
那麼,如何發起菩提心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緣衆生的大悲
我們先要明白:身處在六道輪回中的衆生,無始以來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時,他們都是無微不至地呵護我、恩寵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
其實,六道衆生都當過父母,這在佛經中也有記載:《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有一天,佛陀帶領衆弟子往南方行走,見到路邊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對這些骨骸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阿難不解地問:“您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爲衆人所皈依敬仰,爲何要禮拜這堆骨骸呢?”佛陀說:“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遺骸,由于這個緣故,我今天理應對它頂禮。”佛陀在《梵網經》中也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爲時間過于久遠,加上胎障所蔽,衆生認識不到罷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聖者,能真正體會到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在聶塘時,有天看見一匹馬將脖子卡在樹中,拼命地在那裏嘶叫掙紮。尊者忙對旁邊的人說:“我的老母親正在受苦,請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過菩提心的人,無論看見什麼衆生,上至梵天帝釋,下至蝼蟻昆蟲,都會生起與父母無別的想法,絕不會産生殺害之心。法王在《懷業時語》中也說:“叁界衆生皆爲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叁界衆生既然都當過父母,我們就不能只孝順今生父母,而對其他的衆生,尤其是關系不好的怨敵、人類以外的動物不管不顧,甚至肆意殘殺,否則,這是修行人的一種恥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現。其實,修行最難的就在這裏。很多人口頭上說要發菩提心,高僧大德講經時也再再強調發菩提心,可是你這種心生起來了沒有?你能否將一切衆生與今生父母平等對待?這還是值得觀察。倘若你所學的理論並沒有付諸實踐,從沒有生起過一刹那的菩提心,那你說得再漂亮,也只不過是重複前人的話而已,對自己沒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經常思維:衆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時候,始終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就像堪布阿瓊所說,即使父母沒經濟條件而當乞丐,他們乞討的食物中,哪怕有一點油脂或一團肉塊,也舍不得自己吃,馬上會給我;在垃圾堆裏找到一件破破爛爛的衣服,也會把稍微幹淨、結實的地方,給我做成衣服或補丁。除了極個別父母因特殊業力不疼愛子女以外,一般來講,不管是有錢人、沒錢人,他們對孩子的關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你們可以想一想:父母對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對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長大後雖然很孝順,但一個月中連半個小時也抽不出來陪父母,好好對他們噓寒問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憐。當然,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僅陪他們聊天是不夠的,關鍵要讓他們學習佛法。現在提倡最多的報恩方法,就是給父母洗洗腳,其實這不是很重要,腳髒也可以、腳幹淨也可以,腳怎麼樣都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應該給父母“洗洗心”。父母無始以來相續中遍滿了貪嗔癡,今生中若沒有辦法以自力洗掉,也應讓他們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這才是最好的報恩方法。
當然,這是對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樣,一切衆生無始以來都當過我們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遺憾的是,他們因爲愚昧無知,再加上沒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雖然拼命追求各種快樂,卻不知奉行快樂之因——十種善業,爲了發財去偷盜、爲了長壽去殺生,將樂因當成仇敵一樣毀滅掉,如寂天菩薩所言:“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他們雖不願遭受任何痛苦,卻不知舍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業,反而爲了快樂而邪淫或賭博,以至于“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與所做背道而馳,最終得不到絲毫快樂。
放眼整個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人類造惡業的手段層出不窮,造善業的手段微乎其微、極其鮮少。很多人糊裏糊塗地步入歧途,對世間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業的手段,善惡報應自己一竅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雙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無邊無垠的曠野中一樣,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確實非常可憐,一旦淪爲地獄、餓鬼、旁生的衆生,何時才能了知取舍因果啊?有時候我們應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墮入叁惡趣?一旦墮入叁惡趣中,解脫的機會極其渺茫,可以說幾乎沒有。我們現在獲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機遇,否則,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彌天大罪,到時想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擁有人身的時候,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時緣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二、緣佛果的智慧
再進一步觀想:要想幫助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別的方法無濟于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識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爲法器,這種殊勝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要聽受能斬斷輪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時不斷地認真思維、修持。此舉並不是爲了自己快樂或得到名聲,而是爲了使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現在爲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擺脫各自業和煩惱的束縛,獲得遍知佛陀的果位。這就是緣佛果的智慧。
簡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所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發心利益一切有情(緣衆生的大悲),願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緣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智悲光尊者也說過:“所謂的菩提心,斷除了自私自利,爲衆生希求佛果之心猶如饑餓者尋找食物、口幹者尋找水一樣強烈。”這樣的殊勝發心,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具足。
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本論以竅訣方式告訴了大家,在藏傳佛教中,這個竅訣書相當難得,被當作最甚深的“指路明燈”。這次我們也不趕進度,每天能講多少算多少,希望大家在聽受的過程中,務必要把裏面內容貫穿于心,將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與自己的心互相對照,就像美女照鏡子一樣,反反複複看哪裏有“黑點”。對照之後你會發現,不要說以前沒學佛時造的惡業無法想象,即使學了佛以後,很多修行也是一種形象,且不說算不上大乘佛法,連小乘佛法的邊也沾不到,自己口頭上講得特別高妙,實則與正法南轅北轍。
有些人聽了我們的課以後,說:“我過去沒有懂得佛法,現在才懂了一些。”實際上,若把《前行》的內容結合你的相續,你懂得恐怕還不夠,一定要發願繼續學習。其實本論內容越學習越難,就拿“發菩提心”來說,誰都能口若懸河地講上半天,我也講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沒有時時以菩提心攝持,有時候講課處于無記的狀態中,好像完成任務一樣,不是爲自己、也不是爲衆生,反正這一堂課不能缺,說是爲了一切衆生,但爲衆生的念頭沒有生起,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個人在聞法之前,當聽到“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時,自己的意識要當下轉變,若能轉變,一刹那就可以攝持聞法功德,這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也跟自己平時串習有關,若從來沒有這樣串習過,聽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發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麼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衆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