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竟學習這麼多年了,有些道理還是比較懂。那天我給一個道友開玩笑:“我沒有博士帽,但博士的學問應該有。”他問爲什麼,我說:“世間學問很簡單,我雖然沒上過大學,但讀書時那些課程非常容易,如果有因緣繼續讀下去,考個博士不是很難。現在有些比我還笨的人,已經拿了一兩頂博士帽了。”其實跟學世間知識比起來,我出家後才懂得什麼叫精進。原來我的一個師範老師說:“你以前讀書時很精進,不知道後來出家怎麼樣了?”我說:“那個時候我特別不精進,天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非常慚愧。自從出了家,才知道利用所有時間專心致志學佛。”二十多年的時間,我都用在聞思修佛法上了,其中學習密宗占了一半,自己對密法越研究,就越起信心。有些外行批評密宗如何如何,這種人不一定很聰明,即使聰明,也沒有我們學的時間長。通過這麼多年學習研究,我確實發現要精通佛教的話,最好先對密宗道理總體上了解。當然,完全通達對凡夫人來講很困難,不過至少也要懂得:顯宗的一些經典其實跟密宗觀點無二無別,但密宗有許多殊勝的竅訣和能力,這是不可否認的。

  一講到密宗殊勝,你們也不要認爲這是藏傳佛教的說法,它是非常符合事實的語言。不承認這個就不承認真理,不承認真理的人,跟他辯論也沒有用。密宗不僅入門的途徑多之又多,積累資糧的方便也不乏其數。光是一個七支供,按照密宗竅訣來宣說,它的修法就非常多。還有上師瑜伽、生圓次第,每個道理既符合顯宗教義,也符合衆生根基。現在漢地之所以這麼多人學密宗,來了個藏傳佛教的大德,許多人都去紛紛拜見,一方面是他們與密宗有殊勝因緣,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密宗有很多不經千辛萬苦即能現前聖果的甚深方便。

  這些甚深方便,歸根到底依賴于轉變意樂——觀清淨心。前段時間,學院幾個發心人員去我的寺院,拜見了八十多歲的拉雪堪布,在他面前問了一些佛法,並拍成錄像。事後我看了一下,他老人家給他們主要講了叁點:一、要看破世間,世間沒什麼可留戀,一定要發起出離心;二、現在芸芸衆生非常可憐,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發起菩提心;叁、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切萬法本來清淨,可衆生因無明煩惱所覆蓋,見不到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要觀清淨心。他講了叁點,盡管語言很少,但所講的內容都是精華。我當時也贊歎道:“你們這次去參拜,還是很有收獲的。老修行人的語言沒有花言巧語,現在人或許不喜歡聽,但講的都是小大乘的根本,尤其是密宗觀清淨心,這個很重要!”

  所謂的觀清淨心,並不是將本來不清淨的東西觀爲清淨。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假如認爲輪回本不清淨,卻非要把它觀爲清淨,這就如同把裝有嘔吐物的瓶子,使勁觀爲清淨一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1)。

  實際上一切萬法本來清淨,這在密宗中講得非常清楚,即使有人不承認密宗,顯宗了義經典中也提到了這方面的道理。例如,顯宗《維摩诘經》就有一個具髻梵天的公案(2),在《大幻化網》中曾引用過,其內容是這樣的:

  一次,佛陀給大衆開示“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當時舍利子聽後,心生懷疑:“如果說心淨則佛土淨,那世尊因地時心豈非不清淨,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會如是雜亂穢惡?”佛陀知道他的心念,問:“盲人看不見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過咎嗎?”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問題,非日月之過。”佛陀說:“同樣,我的佛土非常清淨,只是衆生見不到而已,並非如來的過咎。”

  此時,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對舍利子說(3):“你不要認爲娑婆世界不清淨,在我的眼中,釋迦牟尼佛的刹土清淨無垢,宛如自在天宮。”舍利子不相信,說自己所見的全是泥石瓦礫、丘陵坑坎,冬天路上都是冰,走路不方便,城市裏都是密密麻麻的車——他這個倒沒有說,我發揮得太過分了!

  于是佛陀以腳趾壓地,頓時叁千大千世界莊嚴無比、極其清淨,呈現出無量的功德。舍利子見後歎爲稀有。佛陀說:“我此佛土恒常清淨,只不過你沒有見到罷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萬別,同樣,衆生因爲業力有異,有些人見不到此土功德莊嚴。心清淨的人,才能見到諸法清淨。”佛在《華嚴經》中也說:“衆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刹。”

  因此,《華嚴經》、《維摩诘經》、《入楞伽經》等顯宗經典的觀點,跟密宗所提倡的觀清淨心完全一致。你們不要認爲,觀清淨心只是密宗的說法,實際上,若把漢傳佛教這幾部經典研究一下,裏面有許許多多觀清淨心的教言。如果你從來沒接觸過密宗,單純以顯宗竅訣講《華嚴經》、《維摩诘經》,許多道理不一定解釋得來。所以,顯密各派應當互相圓融,才能得到釋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在修行過程中,觀清淨心轉變意樂很重要。《文殊根本續》也說:“諸法即緣故,住于意樂上。(4)”萬法依靠因緣而生,因緣又住于意樂(心)之上,心清淨則一切皆清淨,心不淨則一切皆不淨。你的心怎麼樣安立,萬法就會怎麼樣顯現。續部中也有很多教證說:心清淨的話,縱然是地獄,也能看成清淨刹土;心不清淨的話,即使是極樂世界,也會視爲不清淨的地方。比如心清淨的人到了五臺山,就會覺得那裏跟人間天堂沒有任何差別,出家人個個威儀莊重,山山水水均是般若法身;而身心有汙染的人,只覺得山是普通的山、人是煩惱深重的人,從那裏回來一無所得。

  所以,心清淨與心不清淨有極大差別。有了清淨心,一切均會隨之清淨。《圓覺經》雲:“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也說:“魔界即佛界。”對分別念較重的人來講,魔王波旬的世界不可能與佛陀的世界同日而語,然而在究竟義中,萬法在勝義中遠離戲論,世俗中是清淨平等的。

  顯宗的最高見解,只抉擇了遠離戲論的大空性,而觀清淨心方面的教言,在《華嚴經》、《維摩诘經》等中提是提了,但只是以比較隱藏的方式提出,並沒有作詳細闡述。其實,佛教的真正觀點是一切法皆清淨、煩惱皆爲菩提,所以,密宗才能圓滿解釋《六祖壇經》。如果不懂密宗,光是說“煩惱即菩提”,很多人不一定理解——“貪嗔癡煩惱是要舍棄的,每個佛教徒不願接受,怎麼會是佛陀的智慧呢?”“若如此,佛陀和衆生豈不是變成一體了?”……很多矛盾會在腦海中不斷地浮現。但若有了密宗見解,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轉變意樂,明白現在的所見所聞,全是清淨刹土的遊舞或顯現,只是自己以無明煩惱不能照見,就像膽病患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黃色的一樣。如果依靠善知識的教言,于一切威儀中觀清淨心,那密宗的見解自然而然會生起來。

  密宗的見解,並非與顯宗完全絕緣。有些人認爲學顯宗就發菩提心,學密宗就觀清淨心,這種分界是大錯誤。發心要視你的根基而定,如果你只能發菩提心,聽課時可爲了利益衆生而發心;如果在此基礎上,明白一切本來清淨,這並不是把壞人強迫地觀成好人、煩惱特別重的人非要觀成智慧多的人、黑色的炭硬是觀成白色的,而是它的本體原本如此,那就可以觀清淨心。

  萬法本來是清淨的,我們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爲自己的心有問題。以前國外有個牧師,他對玫瑰花過敏,有一次他在教堂給別人講課,突然發現旁邊放了兩盆玫瑰,立即眼淚鼻涕直流,噴嚏更是接連不斷,一堂課講得很不成功。事後他罵管理人員:“你明知我對玫瑰花過敏,爲什麼還給我擺這個花?”管理人員說:“我放的是兩盆塑料玫瑰,沒想到你對假花也過敏。”可見外境中不存在實有的不清淨,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在作怪,心可以把真的當作假的,也可以把假的反認爲是真的。

  其實萬法沒有一個是不清淨的,包括我們的貪心、嗔心,一旦反觀它的本體,也完全是智慧的妙用。《大幻化網》等密續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推理。既然意樂如此重要,我們在聞法時,不管對傳法的上師、聽法的道友,還是傳法的處所,都不能看成是平庸不淨的顯現,而應當明觀五種圓滿。

  密宗的五種圓滿,就像記敘文一樣,包括人物、時間、地點等幾個要素。按照有些上師的觀點,其明觀的方法是:

  要麼,把傳法之處觀想成印度鹿野苑,傳法上師觀爲本師釋迦牟尼佛,聞法眷屬觀爲五比丘與八萬天子,聞法時間觀爲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後,所傳之法是第一轉*輪——四谛法門。

  要麼,把傳法之處觀想成印度靈鹫山,傳法上師觀爲本師釋迦牟尼佛,聞法眷屬觀爲舍利子目犍連等五千比丘、衆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給孤獨施主等優婆塞、薩嘎瑪等優婆夷及其他無量衆生,聞法時間觀爲佛陀說法十二年中,所傳之法是第二轉*輪——般若法門。

  要麼,把傳法之處觀想成廣嚴城、王舍城、人間天界等不定地方,傳法上師觀爲本師釋迦牟尼佛,聞法眷屬觀爲共同和不共的天龍夜叉等無量衆生,聞法時間觀爲佛陀說法叁十二年中,所傳之法是第叁轉*輪——分別法門。

  或者可按密宗所說,把傳法之處觀想爲遠離一切戲論、無法用語言描述、諸法自性清淨的密嚴法界宮;傳法上師觀爲一刹那于自現獲得證悟的法身普賢王如來(5);聞法眷屬觀爲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不能想“這個是居士,那個是出家人”、“這個人格不好、那個長相太差”,而應把他們觀爲寶生佛、不動佛、白衣佛母、法界自在母等如來密意傳的聖尊,或喜金剛、文殊友、布瑪莫劄、嘉納思劄、蓮花生大士等持明表示傳的聖尊,以及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麼,把傳法之處觀想爲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一世敦珠法王等伏藏大師在淨見中都見過,藏傳佛教好多寺院也專門修了十叁層的蓮花宮);傳法上師明觀爲蓮花生大士;聞法眷屬觀成八大持明(6)、君臣二十五尊(7)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麼,把傳法之處觀…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