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也不一定接受,但即使不接受,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4、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中觀莊嚴論釋》說,如理如法地講經說法的上師,其實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體來傳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爲人的形象,動物面前化爲動物的形象,地獄衆生面前化爲地獄衆生的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師的形象來度化衆生。
上師是未來諸佛之源泉:上師講經說法之後,衆生的相續會得以成熟。若沒有上師開示,勸衆生發出離心、菩提心,未來那些佛顯現上也不可能出現。
上師是現在諸佛之補處:十方世界的諸佛現在住于清淨刹土,上師是他們的補處或代表。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弘揚佛陀事業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的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麼多衆生,弘揚那麼大的事業。以前有些老上師也說過:“法王肯定是諸佛的補處。他若是一個凡夫人,在當今末法時代,不可能將佛法弘揚得如是廣大、如是成功!”
因此,上師是叁世諸佛之本體。而且上師攝受了我們這些賢劫千佛也未曾調化的濁世衆生——當然,賢劫千佛並未全部出世,這裏的意思是:往昔的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等來到人間,而業力深重的我們並未得以調化,那麼,即使賢劫千佛統統來了,也不一定能調化,唯有以上師的形象慈悲宣說妙法,才能真正攝受我們。所以,從慈悲與恩德方面來講,上師已勝過了諸佛。
有些人認爲:“密宗宣稱上師超過諸佛,這簡直大逆不道!”其實,這是他孤陋寡聞而已。不僅是密宗有這種說法,顯宗中也不乏其數。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引用過顯宗《無垢虛空經》的一個教證:“阿難,諸如來非于一切衆生前顯現,而現爲善知識宣說佛法,令播下解脫種子,故善知識勝于一切如來。”這已經非常明確地說了,善知識勝于一切如來。因爲在末法時代,如來不可能于衆生面前顯現,而上師在娑婆世界中,可以見解脫、聞解脫的方式跟衆生結緣,最後令其獲得成就。
所以,與上師結緣的功德非常大。無垢光尊者說:“具德上師即法王,住于何處等諸佛,令凡見聞念觸者,悉皆摧毀諸輪回。”具有德相的上師,是叁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無論住于何種環境、何種處所,跟十方諸佛沒有差別,不管衆生與之結上善緣惡緣,只要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心裏憶念他、身體接觸他,皆能直接或間接摧毀輪回的惡劣種子。法王如意寶沒有圓寂的時候,我們也經常這樣想:凡是見到上師、上師對他摸個頂、聽到上師聲音、心裏觀想上師的人,得到的利益實在無法估量。無垢光尊者還說:“佛說刹那念上師,勝過劫修生次第。”一刹那間憶念上師,其功德遠遠勝過一大劫中觀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可見,憶念上師、見到上師的功德無法想象。
原來上師如意寶去加拿大時,有一天生病了,晚上給衆人講課時,所有的時間沒有用完。當時有個西方人對密宗信心非常大,他說:“今天上師雖然講得不多,但大家能見到上師、聽到上師的聲音,已經心滿意足了!”的確,對有智慧的人來說,上師給他傳法、念咒當然很好,但即使沒有這個條件,聽到上師的笑聲、咳嗽聲,也能播下解脫的善妙種子,直接或間接斬斷輪回的根本。
因此,想獲得解脫的人,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在《中般若頌》中,佛陀也對須菩提說:“欲得遍知佛果者,當依善知識。”依止之後必須觀清淨心,否則,覺得上師說得不對、想得不對、做得不對,天天在座下觀上師的過失,自相續會被各種罪業所染汙。有邪見的人,就算依止斷證圓滿的佛陀,也能挑出許許多多過失,譬如善星比丘依止佛陀二十多年,結果塵許功德也沒有發現,唯一看到的就是過失,最後自己也墮入惡趣。所以說,觀清淨心最有功德,觀過失沒有絲毫利益。
總而言之,從密宗清淨觀的角度講,上師的本體跟佛陀無有差別。《密集金剛》雲:“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衆,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爲具德金剛持。”意思是說,上師是功德圓滿、相好莊嚴的佛陀,上師是令衆生解脫的教法和證法,上師是把無量衆生引入解脫道的僧衆,所以一切能作皆是上師,上師就是具德金剛持。
大家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不要把上師當成一般人,堪布阿瓊在《前行備忘錄》中引用教證說:“如果把上師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5)。”假如你對上師有虔誠信心,心裏經常憶念,上師的加持和力量無形中會融入你心,令解脫種子慢慢蘇醒;但若相續中沾滿各種邪見垢穢,那麼,你的菩提苗田不可能發芽。所以我們要經常觀察自相續,一旦對上師看過失、有不良想法,應馬上念誦祈禱文、修金剛薩埵等來忏悔。如果你實在看不到上師的功德,觀不起清淨心,那也應該想:“上師畢竟是一個衆生,衆生都具有如來藏,從如來藏的角度講,我不能觀察上師過失。”——該笑的地方怎麼沒人笑啊?不精彩!
二、眷屬
聞法道友表面上雖有貪嗔癡等各種過失,但每一個人無不具足如來藏。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雲:“一切諸衆生,皆具如來藏。”彌勒菩薩通過叁個理證(6)也成立“故說諸衆生,具有如來藏”。同時,他們獲得了珍寶人身,又幸運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識,承蒙善知識以方便攝受,擁有聽受佛法的機緣,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未來佛。
未來佛和現在佛本體上也沒什麼不同,只不過是時間遲早而已。每個衆生都有如來藏,這是從本體角度講的,但由于因緣沒有成熟,如來藏上的障垢尚未遣除,所以無法現前佛果。倘若通過修行遣除一切垢染,那每個衆生都是佛陀。原來我們在讀書時,曾跟一個領導說:“你不要太驕傲啊!我們現在雖然正在讀書,但過段時間,也會變成跟你一樣的領導。”同樣,聽法的道友雖然現在是凡夫,但過段時間,每個人也會成爲佛陀。從這個角度而言,應當將他們視爲佛菩薩,而不能觀察過失。
《喜金剛·二觀察續》亦雲:“衆生本爲佛,然爲客塵遮,垢淨現真佛。”衆生本是相好圓滿的佛陀,然而猶如天空被烏雲遮蓋一樣,衆生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障蔽了,所以在輪回中顯得愚笨、迷茫、有煩惱,實際上若能認識到心的本來面目,馬上就可以現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們不要將道友看成是壞人,等一會兒下課後,理當互相觀清淨心,把對方看作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蓮師大弟子奇瓊羅紮瓦……
其實,外境的好壞跟自己的心有很大關系:心情不太好的時候,旁邊來了什麼樣的人,也覺得全是壞人一樣;心情非常好的話,即使是壞人或敵人,也覺得他長得很好、性格不錯、穿著漂亮,就算在街上見到乞丐,心裏也樂融融的。因此,心如果清淨,衆生在你面前跟佛菩薩沒什麼差別,大家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綜上所述,聞法之前調整心態相當重要。假如你把傳法道場看得十分糟糕,上師視爲作惡多端的壞人,旁邊的道友也一個比一個壞,那在壞人的群體中,上師所說的壞話,對你的壞相續,不可能有好的利益。上課時心態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上師面前聽法,一定要觀清淨心。這並不是將不清淨的東西非觀爲清淨,而是上師和眷屬本來清淨,通過確鑿的教證和理證可以證明。當然,這些若能成立清淨,住處觀爲清淨刹土也很容易,《大幻化網講義》裏有非常豐富的教證。
因此,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每次聽上師傳法時,應以大乘菩提心來攝持,或者要具足密宗清淨觀。清淨觀的力量比菩提心更強,假如你真的能觀想,那麼上師所講的每個句子,會令你的相續轉變特別快。有些人聽了短短幾堂課,馬上就獲得不共的悉地和加持,其原因也在這裏。
乙二(行爲)分二:一、所斷之行爲;二、應取之行爲(應行持的行爲)。
丙一(所斷之行爲)分叁:一、法器之叁過;二、六垢;叁、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叁過)分叁: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叁、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聽受佛法的人叫做“法器”,法器在聽法的過程中,需要避免叁種過失。我們平時也應該詳細觀察自己,如果具足這叁種過失,當下就要遠離,否則,所聽的佛法再殊勝、再深奧,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聞法的時候,不管在上師面前,還是在光盤面前,耳識萬萬不可四處分散,而應專心致志谛聽說法的聲音。如果耳識不能專注于法義,東邊有一個聲音,馬上散到東邊去;西邊有一個聲音,馬上又散到西邊去,如此一來,聽多少法也得不到利益。
聞法時心首先很重要,心要全心全意、聚精會神傾聽上師的法音,一個字一個字地記在心裏。我原來也講過,以前學院有位加秋喇嘛(現已圓寂),他對法王信心非常大,六七十歲的時候,每次聽法王講課,都一字不漏記錄下來。有一次,我和他在大經堂後的小木屋聽課,聽課的過程中,哪怕上師在課堂上開個玩笑,他也會琢磨半天,說:“上師講了一個很好的玩笑,這個意義很深啊!”然後一絲不苟地記在小本子上。我看了以後特別感動,多年以來,他就是這樣依止上師的。
可我們有些人聽課時,上師開一個玩笑,覺得與自己無關;上師講一個教言,覺得對自己沒用,將上師的話作了百般取舍,只留下一小部分對自己有用的。實際上,假如你真把上師視作佛陀,即使上師開玩笑、說些無關話題,也能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我們現在看法王如意寶的有些原話、講記,當時覺得意義不是很深,只是一句普通的笑話,而如今越去細心體會,越覺得隱藏著甚深的密意。所以,聽法時不能像挑食一樣,這個不要、那個不要,而必須做到全盤接收、專注聽受。不專注的話,就如同在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盡管身居聽法的行列中,但上師講了半天,也好像是對牛彈琴,被你全部當成耳邊風,一句法義也沒有聽清。
其實耳沒有專注的話,長兩片耳朵也沒用。那天我看一個老師正在批評學生,她使勁揪著他耳朵說:“這個是用來幹什麼的?這個是用來幹什麼的?”學生起先不吭聲,但老師揪得特別凶,他只好乖乖地回答:“這是用來聽老師話的。”所以,你們聽課時也要摸一摸耳朵——這個是用來幹什麼的?如果講了多少法也一句沒聽進去,那它簡直是虛有其表,不是真正的耳朵!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光是耳朵專注聽還不行,倘若對所聞之法沒有銘記于心,僅僅限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一堂課下來連一個公案、一句法義也沒記住,內心猶如一張白紙,講完後什麼印象都沒有。那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無法留存一樣,不管聽了多少上師的教言,也不會懂得融入相續而身體力行。
上師傳授任何法要,我們都應該努力記住。就算記不住所有內容,起碼也要記幾個對你管用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根基不盡相同,什麼管用也不能一概而論。那天有個人很煩惱,打電話給我講半天,我勸了一下,結果她說:“哎喲,堪布您的話對我不管用!我還是給一個活佛打吧,活佛每次說的話很管用。”世人解決問題都要找管用的方法,同樣,我們聽法時也要記住對自己管用的竅訣,今天記一個、明天記一個,這樣聽課才沒有白費。
其實,聽法叁種過失,依次障礙聞、思、修:第一種過失(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是障礙聞慧,耳朵若沒有好好專注,佛法不可能聽進去;第二種過失(意不持如漏器之過),是障礙思慧,如果一點都沒有記住,已經全部漏光了,則無法如實地思維法義;下面講第叁種過失,這是障礙修慧:
戊叁、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在聞法時,倘若動機不良,心存貪圖名譽、謀求地位、治愈疾病等過患;或者摻雜著貪嗔癡等妄念,比如,去聽課是爲了看到喜歡的人(貪),聽課時對某人懷有極大嗔恨心(嗔),聽了一會兒就昏昏欲睡,不停地打瞌睡(癡)。那麼,佛法非但對自心無利,反而會變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樣。
一堂課的時間其實很短,我們聽的時候,應該像兩天中只吃一頓飯一樣珍惜。畢竟一天24小時中,只有1個小時的聽課時間,其他23個小時都在做別的事情。這1個小時能斷除我們相續中的煩惱根本,具有不可言喻的價值,故一定要把時間、精力全部用上,千萬不要雜有任何“毒素”。
如果依靠佛法而造惡業,這沒有任何必要。尤其在上師面前聽課時,不要把上師當作貪心的對境,也不要當作嗔心的對境、癡心的對境。世間上有那麼多人,非要把上師作爲貪嗔癡的對境,這是特別可悲的!聽法在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得,內心務必要保持清淨,否則,若雜有貪嗔癡煩惱,修行絕對不會成功。所以,第叁種過失是障礙修所生慧。很多老修行人也經常說:“修行好不好,要看有沒有對治煩惱。如果能夠對治煩惱,說明這個人修行很好。”
概而言之,聞法時要斷除以上叁種過失。大家也應時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一發現這些過失就要馬上斷除。當然作爲凡夫人,肯定會有這些過失,但如果沒有改,縱然聞法動機很好,也不會有什麼收獲。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 舊譯《入楞伽經》雲:“聖人見清淨,以生叁解脫,離諸生死法,修行寂靜處。”
(2)佛性有兩種,一是自性住佛性,二是修增長佛性。自性住佛性,是心的本性,這樣的佛性每個衆生都有;修增長佛性,是通過智慧遣除煩惱障、所知障等客塵,顯露出心的本來面目,這要依靠修行才能現前。
(3)不必把上師觀成本尊的樣子。
(4)詳見《妙法寶庫01—信源寶藏》之《法王晉美彭措傳》。
(5)意即根本不會獲得悉地。
(6)若欲詳細了解,請查閱彌勒菩薩《寶性論》中“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佛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一偈。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