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課
思考題
83、佛法在你心目中到底占有何等地位?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什麼樣的人會被魔有機可乘?什麼樣的人則不會?你屬于哪一種?
84、什麼叫五種他圓滿?請大致作個解釋。爲什麼叫“他”圓滿?對照自己,你是否具足?
85、自之緣分圓滿,是屬于自圓滿還是他圓滿?請說明理由。
86、爲什麼說佛陀出世極其難得?請從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具體分析。明白這個道理,對你有哪些幫助?
87、今生能夠遇到密法,爲何說這種福報不可思議?請引用教證說明,與密法結上善緣的功德。你對密法的信心如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分析“人身難得”,前面八無暇和五種自圓滿已講完了,今天講五種他圓滿。
大家學習“人身難得”時,光是對理論或傳統說法了解一下並不夠,對此必須要實地修行,最終産生這樣的定解:人身不可能經常得到,得到之後一定要珍惜,切莫隨隨便便空耗。
我們在聞思過程中,對法有希求心很重要。現在人特別喜歡唱歌跳舞,聽說來了個明星、歌星,成千上萬的人爭先買票,想一飽眼福的心情十分踴躍。同樣,聽受佛法也要有這種希求心,爲了聽一堂課,付出多少都心甘情願,自己要有如此心態。否則,你聽也可以、不聽也可以,不聽又怕別人說什麼,以這種動機聞受佛法,給你帶來的利益不一定很多。
世人讀名牌大學要幾十萬元,有一個人留學讀國際金融會計,四年下來將近花二十萬人民幣,但他們所學知識的價值,跟佛法比起來,有天壤之別。就《大圓滿前行》這部論而言,如果說學會計需要二十萬,那把這部法圓滿地聽完、學完,從世間價值來講,花八十萬也應該值得。這樣一說,可能有人目瞪口呆:“哪用得了這麼多!如果是真的,那我甯可不學它,把錢留下來好好享用。”其實你們不妨想一想,從今生來世獲得利益的層面來衡量,錢到底花在哪方面更有意義?如果你懂得了《前行》的每一個道理,之後如理如實地行持,則是生生世世的一種收獲;而讀世間學問或留學回來,也許大多數知識都用不上,如今很多大學生、留學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甚至在掃馬路、掃廁所,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當然,我並不是說自己講得好,在這裏拼命打廣告,而是從內心中確實覺得,現在很多人爲了生活、爲了暫時的名利而傾盡所有,但這樣付出到頭來有什麼幫助?這是值得考慮的。
你們能夠聽受佛法,一方面是前世的善根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看破了很多,今生才有這種緣分。假如沒有好好護持,很容易被種種違緣所摧毀。就像一個人,他一無所有時平安無事,而一旦擁有了如意寶,邪魔外道、人與非人都會來搶奪,製造危害。比如你正在聞思時,可能有人來勸你:“這樣學習沒有多大意義,我想出另一個辦法,你要照著去做。”以前我建議有些居士念一些課誦、每天都聞思,但後來有人不斷地說些似是而非的話語,最後他們就統統放棄了,實在很可惜!
不過,對有智慧的人來講,魔是無法左右的。記得《般若經》中說:“有菩薩著魔,有菩薩無魔。”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有些會著魔,有些不會著魔。對此,無垢光尊者引用《寶積經》的教證解釋道:有智慧、有精進的菩薩,因爲通達了空性,安住于無我境界中,魔衆不會有機可乘;而無智慧、有精進的菩薩,由于沒有證達空性,表面上看似精進,實則希求自我利益,對此魔衆可侵擾損害;無智慧、無精進的菩薩,是魔衆最歡喜的類型,根本不會製造違緣。所以,沒有智慧、不精進聞思修的懈怠者,做什麼事都順順利利,沒有任何障礙,可是一旦他精進起來,各種違緣往往此起彼伏,這說明他有精進而無智慧,此時若披上無我的盔甲,魔衆便無計可施了。
因此,大家現在聽課,不要像爲了生計而上班那樣勉強,應當像病入膏肓的患者,爲了治療自己疾病,正在享用無死甘露一般歡喜。若能如此,通過諸佛菩薩、上師、護法的加持,自相續定會獲得佛法的利益。不管你親自在上師面前聽課,還是通過電視等方便手段接受佛法,首先要有無比的歡喜心和恭敬心,有了這樣的心態,無形中佛法對你會有真實助益。否則,表面上在聞法,實際上是無所謂的態度,那獲得的利益也不大。所以,平時接受佛法的時候,不能離開恭敬心和歡喜心。
戊二(五種他圓滿)分五:一、如來出世;二、佛已說法;叁、佛法住世;四、自入聖教;五、師已攝受。
首先,對五種他圓滿作概括性略說。龍猛菩薩雲:“如來出世與說法,佛法住世入聖教,爲利他故心悲愍。”所謂的五種他圓滿,即如來出世、佛陀說法、佛法住世、自己入于佛教、善知識慈悲攝持。講授這五種他圓滿時,大家要認認真真地觀察,看每個道理是不是這樣?人身是否真的很難得?主要從這上面思維。
(一)導師殊勝圓滿:
如果轉生于暗劫,而未生在佛陀出世的光明劫,那連上師叁寶、四谛十二緣起等殊勝法語的名稱也聽不到。而今我們值遇佛陀出世的賢劫,所以爲導師殊勝圓滿。
(二)佛教正法圓滿:
盡管佛陀已現身于世,但若沒有宣講正法,我們衆生也得不到收益。而如今佛陀已循序漸進轉了叁次*輪(1)——初轉四谛*輪、中轉般若*輪、後轉分別*輪,因此佛教正法圓滿。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起初也是沈默不語,後經梵天和帝釋天祈請,才開始宣講正法。假如沒有廣宣佛法,佛不可能像獨覺一樣,身體示現神變度化衆生。要知道,佛陀出世就是以轉*輪來利益有情,因而,後代高僧大德也應秉承如此傳統。
當然,轉*輪的方式並非千篇一律,有時候讓衆生把法寶帶在身上或者念誦,也是一種轉*輪。比如,我要求大家經常攜帶《般若攝頌》,事先沒有說的話,你們就不懂,認爲攜帶法本不屬于轉*輪,但我強調了以後,你們就懂了。同樣,使用轉經輪,很多人都會,但我剛開始若沒有講,你就不一定知道。所以,開示真正的因果取舍,這是極爲切要的。
(叁)時間圓滿:
雖然佛陀轉了叁次*輪,但佛法如果已經隱沒,果期、教期、形象期全部圓滿了,對衆生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就像學校雖然攝受學生,但若學校已經關閉,孩子也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完結,所以時間圓滿,或叫佛法住世。
(四)自之緣分圓滿:
雖然佛已出世,並宣說佛法,佛法沒有隱沒,但假設自己沒有皈入佛門也無濟于事。就像我們身邊的很多人,甯死也不皈依佛門,這種人就像在河邊幹渴而死一樣,佛法再殊勝對他也起不到作用。而如今我們已步入佛門,盡管最初的原因有種種:有些是對佛陀真正生起正見,有些跟家裏鬧矛盾而學佛,有些爲了發財等今生目標而入佛教,但不管是什麼初衷,最後都能懂得佛法意義,這就是自之緣分圓滿,或者叫自入聖教。
那麼,它是不是應攝入自圓滿呢?並非如此。這主要是從入教講的,因爲佛教存在,自己才能入教,故還是屬于他圓滿的一種。
(五)殊勝悲心圓滿:
即便已具足前四種因緣,但若僅是形象上的皈依,沒有被善知識所攝受,那對正法的真理也將一無所知。有些人出家二十幾年了,連基本的戒律都不懂;有些人皈依好多年,可是皈依、發菩提心、修人身難得也不太會,由于沒有遇到具有修證、精通佛法的善知識,即使具足前面的因緣也沒有用。而今我們已承蒙善知識慈悲攝受,所以爲殊勝悲心圓滿,也叫殊勝善知識攝受。
以上這五種圓滿,需要觀待他緣才能具足,因此稱爲五種他圓滿。
下面進行一一廣說。
己一、如來出世:
有些人覺得佛陀出世很簡單,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如《妙法蓮華經》雲:“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大般涅槃經義記》亦雲:“一佛出世難,二得人身難。”但到底是怎麼樣難呢?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相信學了這段以後,有智慧的人都會明白佛陀出世難遭難遇。
學過《俱舍論》的都清楚,世間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爲一大劫,每個階段有二十中劫,也就是說,八十中劫合爲一大劫。“劫”的時間概念很長,不像區區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或人類五千年的曆史。現在有些人對佛教廣大的時空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不一定相信,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應該給他介紹,剛開始他可能有點懷疑,但慢慢地,懷疑也會轉成正見。你們不懂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毀謗否定,不然,誠如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所說:需要以生命爲代價,來償還你所犯下的錯誤。
每當講到“叁千大千世界”或“一個大劫”,我都擔心有些人信口開河。就像夏天的蚊子,它的壽命只有短短時日,給它講人類壽量有一百年,它肯定接受不了。同樣,對于如此廣大的時空概念,有些人勢必會存有疑問,但是這也情有可原,畢竟凡夫的智慧非常狹隘。
在無數個大劫中,佛陀出世之劫稱爲明劫,佛陀沒有現身于世的劫稱爲暗劫。(這裏“暗”與“明”,並不是有沒有太陽的日光,而是有沒有佛法光明。)下面看看在過去、現在、未來,有多少暗劫、多少明劫。
(一)過去:
過去的現喜大劫是個明劫,有叁萬叁千佛出世,此明劫過了以後,出現一百個暗劫。後于具圓劫中,有八十俱胝(千萬或億)佛出世,隨即又有一百個邊鄙劫(暗劫)。其後具賢劫中,有八十四俱胝佛出世,在此之後又有五百暗劫。接著在見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其後又出現七百暗劫。隨之具喜劫中,有六萬佛出世。
這樣算起來,總共有五個明劫、一千四百個…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