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時,舍利子出現在他家門口,通過神通觀察,發現牛一直在自言自語:“我已經來兩次了,但都被你殺了。我最愛的兒子啊,現在你又要殺我,我非常難受,實在是忍不了,但也沒辦法抵抗。”尊者將此告訴了他兒子,後來就把牛放生了。所以,我們平時所吃的肉,很可能是前世的親人。

  《中阿含經》中也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方便時你們應該看一下。看書要看有意義的,以懂得因果取舍之理,不要像現在人一樣,不喜歡看經典和論典,只愛看打仗、色情的小說,對自相續不但無利,反而有極大的損害。記得《中阿含經》中有一個人叫都提,他父親死後,轉生爲家裏的狗,偷吃盤中食物;還有個人叫旃檀,他父親轉生爲乞丐,來他家乞討時,被打斷了手臂。

  這方面的故事數不勝數。所以,平時與自己有緣的衆生,仇敵也好、乞丐也好,都要盡量做布施,對他好好地照顧,同時心裏要念一些觀音心咒。我們藏地有個傳統:一個人如果被蜜蜂、蚊子轉繞,就表示是他中陰身的親人未得解脫,中陰法王開許其以此身來尋求善法。因此,你們聽到耳邊有“嗡嗡”的聲音,一定要念些觀音心咒等進行回向,或者布施一些食物,不要“啪”一聲就把它打死了。

  一般來講,按照《楞伽經》的觀點,我們現在所享用的肉,全部與往昔親人有密切關系,如經雲:“我觀衆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你吃牛肉的話,這頭牛是你前世的親人;你吃豬肉的話,這頭豬也是你前世的親人。所以,能不吃肉是最好的,如此功德也不可思議,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若能深深了知六道輪回中衆生輾轉投生,彼此互爲父母親友,對各種悲歡離合就會産生厭離心,不會特別去執著。以前講《親友書》中的“父轉成子母成妻”時,我提到過漢地志公禅師的一個故事:志公禅師是梁武帝的國師,被公認爲觀音菩薩的化身。有一次,禅師應邀參加一個婚禮。他去那裏一看,脫口唱了首道歌:“古古怪!怪怪古!孫兒娶祖母;女食母之骨;子打父皮鼓;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裏煮。衆人來賀喜,我說:苦!苦!苦!”

  意思是什麼呢?

  原來,新郎娶的妻子,是祖母的轉世。因爲祖母特別疼愛這個孫子,臨終時還挂念他,一直拉著他的手,戀戀不舍地死了。(我們藏地有種習慣:人死的時候,不能被他拉著手,不然,他死後靈魂會一直纏著你。所以有人臨終時,如果對你伸手,你千萬不要靠近,否則,過段時間他就會在你夢裏或以其他方式出現。原來有個人的妹妹要死了,一直喊她哥哥過來,她哥哥特別害怕,馬上給我打電話:“我妹妹快不行了,但我不敢接近,她會不會抓著我?如果抓著我,以後她的靈魂纏著我怎麼辦?”)死後就投胎做個女孩子,長大後給孫子做媳婦。所以志公禅師說:“孫兒娶祖母。”

  禅師到屋子裏,見一個小女孩正在啃豬蹄。這女孩的母親造了很重的罪業,死後投生爲豬,現在辦喜事被人宰殺了,故小女孩在吃她母親的肉。所以禅師說:“女食母之肉。”

  又看見院子裏一個小夥子,正高興地打驢皮鼓。他父親也是因爲造罪,轉生爲驢,死後被人剝了皮做鼓,正是這個小夥子在打的鼓。所以說:“子打父皮鼓。”

  禅師往炕上一望,全都是往昔被吃的豬羊,如今投生爲人,互爲親戚,歡天喜地聚在一起。而在鍋裏炖的肉,卻是前世的六親眷屬。所以禅師說:“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裏煮。衆人來賀喜,我說:苦!苦!苦!”

  當天整個婚禮狀況,禅師通過神通觀察,發現輪回的鬧劇非常可笑。如果我們也能了知真相,還願不願做這些事呢?可能誰都不願意。但由于我們沒有宿命通,而且對因果取舍一無所知,所以做了很多難以描述的蠢事。因此,大家應想到世間許多事情無有實義,對無常觀一定要了解。

  《大藏經》中有一部《法句譬喻經》,裏面也講了一個與之類似的公案:當年,舍衛國有一婆羅門很富裕,但他性格悭貪,每次吃飯時,都要關緊大門。(我們有些人是不是也這樣?到了中午的時候,鋼爐裏明明冒出煙,但門一直推不開,我附近有這麼幾個道友。他們吃完飯以後,門就打開了。)有一天,他家煮雞吃,夫妻倆關起門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間,他們時不時地夾雞肉給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該度脫的時候,于是化現爲一個沙門,直接出現在他面前。婆羅門見後非常生氣,說:“你這個人真是無恥,怎麼沒開門就闖進來了?”

  沙門說:“是你自己愚癡,殺父、娶母、供養怨家,怎麼反說我無恥呢?”

  婆羅門不明白這話的意思,便詢問原因。

  沙門說:“這餐桌上的雞,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爲他性格悭貪,所以常墮爲雞身受苦。這小孩是羅刹鬼轉世,你前世常被他損害,你們之間宿業未了,所以他又來投胎當你孩子。你妻子是你前世的母親,她對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轉爲你的妻子。這種輪轉的戲劇,愚人不知,只有我看得清楚。”

  佛陀顯現神變,讓婆羅門看到自己的宿命,他對輪回也生起了厭離心。佛又爲他說法,他當下證得初果。

  所以,佛經中有很多業因果的豐富內容,包括過去講的《前世今生論》中,也有不少情節與此雷同的公案。我引用的公案稍微多一點,智慧不同的人,可以獲得不同的利益。只要你永遠記住一個公案,覺得它的內容非常精彩,以後在生活中,就會有取舍的余地。否則,若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恐怕自己陷得越來越深。因此,我認爲對佛教的了解非常重要,這種了解不可能一步登天,像一塊石頭突然掉到前面,你馬上就變成聖者了,不會這樣。但如果能日積月累,取舍因果的正見定會日趨完善。

  話說回來,剛才講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可以變成交心摯友。反過來說,就算是親生父母、骨肉同胞,也會爲微薄財産受用而懷恨在心,進而互相殘害。即使是夫妻或親屬,也有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從而反目成仇,甚至自相殘殺。

  世間人的感情變化,誠如《入行論》所言(2),有時不需要多大事情。他們建立感情也容易,給一點點財富,說幾句好話,或者露一絲微笑,兩人就能成爲無話不說的密友;而感情破裂也容易,本來是難舍難分的親友,只因中間出點誤會,如一方遇到困難時,另一方沒來看望,或者一個人說話時,用詞稍有不當,對方就非常生氣,從此再也不理他了。所以,凡夫人是很難取悅、很難契合心意的。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人生旅程中有很多。例如,別人給你一點東西、說一句好話,你們之間就好得不得了,你對他給的東西念念不忘,永遠當作無上之寶。而有一次他沒給你東西,卻給了別人,以此原因,你們馬上變成敵人了。可見,無論親友還是怨敵,都是無常遷變的。這是事實,很多人從自己身上也可以感受到。

  既然親怨是無常的,我們就應懷著慈悲的心腸,愛護所有的衆生。這也是大乘佛教的崇高精神。學過《入行論》的道友,應該都有這種體會吧!有時想起上師如意寶,我們真的很慚愧。他老人家毫不顧慮自己,無私地奉獻一切,以這樣的利他心,在整個世界中,爲弘揚佛法、救度衆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我們後學者能不能做到呢?我獨自一人默默沈思,越發覺得羞愧難當。尤其是自私心很重時,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由于“我”字當頭,就會産生許許多多煩惱。

  所以,在座的僧衆、居士們,一定要發願:盡量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對不管是親生的兄弟姊妹,還是怨仇似海的敵人,都以慈悲心來一視同仁。雖然在凡夫位時,完全同等對待有一定困難,但至少應在道理上明白。只有這樣發願,其結果才是永恒穩固、不易遷變的,否則,今天跟這個私交甚笃,明天跟那個撕破臉皮,這些私人恩怨都是不可靠的。

  苦與樂也是無常的:有些人上半生富裕快樂,是有地位、有財富的大領導,下半生卻窮困潦倒,淪落爲無依無靠的乞丐;也有些人上半生痛苦不堪,“文革”時成爲批鬥對象,而得到平反以後,下半生幸福美滿,短短幾十年中有煥然一新的變化;還有些人上半生爲乞丐,下半生卻變成國王……佛經論典中這方面的公案相當多。

  比如,米拉日巴的伯父和姑母,曾霸占了米拉日巴母子的家産,逼迫他們流離失所。爲了報仇,米拉日巴苦學咒術,學成之後,正趕上他伯父的兒子娶媳婦,請了很多客人到家中吃喜酒。于是他施展咒術,殺了叁十五個人。短短半天的時間,一場喜宴就以悲劇告終。

  事情經過是怎樣的呢?原來,當天喜宴樓下拴滿了客人的馬匹,其中一匹雄馬想欺侮一匹雌馬,其余的雄馬不服氣,大鬧了起來。雌馬想狠狠地踢雄馬,可不知怎地,一腳把柱子給踢倒了,房子塌了下來,伯父的兒子、新娘等叁十五人都壓死了,到處是一片慘叫哭號,悲慘的情景簡直令人無法想象。(他伯父家雖說非常富裕,但有時候看來,建築也不是很結實,一匹馬就能踢倒柱子,讓整個房子倒塌,確實不如現在的水泥柱子牢固。)後來,米拉日巴留下伯父和姑母的命,之所以不殺他們,就是讓他們活在世上作見證,看看自己的報應。

  諸如此類的苦樂無常現象,其實還有很多,如美國“9·11”事件,原本這一天是最吉祥的日子,但恐怖分子就瞄准這個,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爆炸事件。所以,暫時的快樂不一定永恒,痛苦很可能馬上降臨;暫時的痛苦也不一定長久,快樂也許會緊跟其後。世間一切苦樂都是不定的。

  然不同的是,我們爲了求法、修行,盡管暫時無吃無穿、曆盡苦行、飽經滄桑,但終究會苦盡甘來,獲得無上安樂,就像往昔出世的諸佛及米拉日巴尊者等前輩那樣。所以,爲了求法而受苦,是非常值得、非常有功德的。尤其當我們年輕時,若能下很大功夫苦行,那麼到自己晚年、乃至生生世世,必定會感受無上的快樂。這一點,從《米拉日巴尊者傳》中也看得出來。不管藏地也好、漢地也好,全世界沒有不贊歎米拉日巴尊者的,他在最初是如何苦行,每個人應該清楚,而他最終所獲得的成就,讓無數衆生都得到了利益。

  所以,修行肯定能得成就,這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你能不能下功夫。不要說米拉日巴,即便是藏漢一般的高僧大德,通過看其傳記也能明白,他們在求學時下了極大決心,然後認認真真去修學,到了晚年時,不管是境界還是利他心,才會跟其他凡夫完全不同。人有了境界的時候,定會散發出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令衆生獲得無窮的利益,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反之,假如你在修行過程中,什麼感悟和境界都沒有,就算偶爾獲得一些地位、學位,但這個好景不常,過一段時間也會消失的。

  因此,每個人不管是什麼身份,務必要通過修行獲得一些境界。這種境界不是無緣無故就産生的,必須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沒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話,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獲,這是決定的!

  通過學習《前行》,我覺得意義非常大,大家對此一定要反複思維。有些人對《前行》不重視,來學院後不請《前行》,到處問可不可以請最甚深的密法?書倒是可以請,但你若連基本的無常道理都不懂,書再好也沒有用。就像一個小學生,連加減乘除的口訣都不知道,還想要大學本科叁年級的數學課本,書倒是可以給,可你沒打好基礎的話,看也看不懂,即使表面上看懂了,對自相續也不一定有利。

  因此,希望大家首先打好穩固的基礎,這是我一而再、再而叁反反複複強調的。你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要有次第,有了次第的話,肯定會有好的結果!

  好,今天講到這裏。(很多新來的居士鼓掌)講得那麼精彩啊?我在這個山溝裏,講經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受過這種待遇,今天是第一次。(鼓掌更起勁了)謝謝、謝謝!掌聲也是無常的,看那些國家總統,他們的掌聲非常多,可最後下臺時,人人也開始鼓掌。所以要懂得無常啊,不能太激動了。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頂生王因緣經》、《大般涅槃經》、《起世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大樓炭經》等中,皆有關于此王之記載。

  (2)《入行論》雲:“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