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較多,吃的大多是肉食;而鄉村裏的人沒有錢,故多偏向素食。
吃肉爲什麼能損害健康呢?因爲肉食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力。吃肉過度的人,體內細胞酸會堆積過多,超出一定的負荷時,身體的細胞會發生老化,影響白血球的抗病毒能力。而且,肉食吃進身體之後,在大腸裏會堆積很多殘渣,進而産生大量細菌,散發出種種毒素,形成致癌物質,造成身體不健康。所以,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斷肉茹素、改變飲食習慣,才可以讓人健康長壽。
因此,我們確實不適宜吃肉,否則,各種疾病會在身上此起彼伏,直接影響壽命的延長。爲何漢地高僧大德中,百歲老人比比皆是,而世間人中,長命百歲者寥寥無幾?實際上原因也在這裏。所以,凡是希望長壽的人,最好能夠堅持素食。如果你長期茹素實在有困難,那也應該少吃肉,每個月的佛教節日中盡量吃素,逐漸把這種習慣培養起來。不然的話,我們的生命本來就不長,再加上飲食習慣不合理,活的時間就會更短了。
現在世間上的疾病死亡,大多數都是飲食不當所致。此外,爲了追求財富和名譽而奔赴沙場,或者遭遇猛獸、隨意渡水而命喪身亡,這類現象也不可勝數。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死緣時時環伺在我們身邊,讓人防不勝防,故不管是走路也好、開車也好,大家應該經常憶念無常。比如,每次坐車上高速公路,都要有種恐懼感,因爲前一秒鍾你活在人間,後一秒鍾就可能發生交通事故,車毀人亡;或者你走路的時候,一不小心滑下去掉入河裏,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也只不過是幾分鍾的事。很多人總認爲:“我不會死吧,因爲我還年輕,還有許多事業沒做完……”但這些理由只是相似的理由,一點都不充足。如果因爲你年輕就不會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按照因明的說法,這叫做“不定因”。
真正修行好的人,時時都會憶念死期不定,始終想著“不知我什麼時候死”,有了這種觀念,修行起來會很精進,不會天天聊天、做些無義瑣事。但現在城市裏的人,最缺少的就是無常觀,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後年,甚至退休之後。我就遇到一個50歲的人,他說自己等15年以後,再來學院學法,把未來計劃得相當“不錯”。
《法句譬喻經》中也有一個這樣的老人:佛陀在舍衛國時,城裏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婆羅門,家財萬貫,生性頑愚吝啬。他爲了給自己建造一棟豪華巨宅,花費大量時間親自監工,指揮工匠。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得知他只有這一天的壽命,然其卻毫不知情,忙忙碌碌于無義之事,特別可憐,于是就親自來到他的面前。
佛陀見到他後,問:“你這樣賣力是否疲倦?修建如此豪宅有何用處?”
老婆羅門驕傲地說:“這房子前邊是客廳,後邊是我的臥室,東西兩廂供家人、子女、仆人住。夏天可到涼臺乘涼,冬天搬回暖房居住,舒適得不得了。”
佛陀說:“你的想法不錯,但我有一偈想送給你,你暫且放下工作,坐下來聽聽好嗎?”
老婆羅門答言:“我很忙,沒空坐下來聽,過幾天再跟你好好聊吧。你如果有事,可以先簡單說一下。”
佛陀說:“你雖然對未來安排得特別好,自己認爲自己比較有智慧,但卻不知無常迅速,很快就會離開人間,還在一味不停地忙碌,再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了。”
老婆羅門聽後,說:“你講得確實有道理,但我今天實在太忙,以後再聊吧!”
佛陀見他冥頑不化,怎麼勸都無濟于事,也只好由他去了。佛陀離開後不久,老婆羅門親自去上屋頂的大梁,結果大梁突然墜下,當場把他砸死了。
現在也有很多老人,像這個老婆羅門一樣,人老心不老,好像自己還能再活幾百年似的,成天對未來作著打算,爲子子孫孫計劃安排,這是相當愚癡的行爲。所以,每個人要經常思維自己還能活多久,若能如此,就不會特別貪著今生的名聲、財富、感情,甚至爲此甯願舍棄生命。如果你無常修得好,一方面自己遭受疾病、痛苦時,有勇敢面對的能力,另一方面,你身邊的親友發生意外時,也不會怨天尤人、尋死覓活。因此,學法不能只留在形象上,必須要想方設法將其融入于心。現在有些宗教過于注重形象,倘若深入其教義,沒有什麼可挖掘的,而我們佛教並非如此,不但理論上講得非常究竟,還要求付諸于實際行動中,讓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覺,這即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話說回來,正因爲衆生的死緣各種各樣,所以死期無法確定。有些人在母胎中便已死亡;有些人一出生就斷了氣;有些人剛學會爬就已夭折;有些人壯年時離開人世;還有些人在垂暮之年壽終正寢。如佛陀在《因緣品》中雲:“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僅爬行逝,有跑時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壯年人,相繼而離世。”漢地也有句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個人不管年老還是年少,死亡對他而言都是平等的。可有些年輕人認爲:“你看我頭發還沒白,怎麼會死呢?決定不會。”他自己這麼有把握,可能是獲得了“長壽持明”的果位,很了不起!
還有些人生病時,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死;有些人已坐上救護車,卻死在了半路上;有些人久病不愈、臥床不起,在瘦骨嶙峋中死去,並且死不瞑目(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人,想死又死不了,想活又活不成。前段時間有個人給我打電話說:“請您加持我快一點死!我這樣活著,既拖累別人,自己也特別痛苦。”但他業力沒有消盡的話,想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有很多患了“洞特”病(5)的人,在食物還未吃完、話還未說完、事情還未做完中死去;還有些人自殺身亡(6)。
當然,凡夫人面對死亡時身不由己,只有隨業力而去,而作爲超凡脫俗的聖者,則已達到了生死自在。前不久我講過,我隔壁的那個喇嘛,正在念經時就跏趺坐而圓寂。後來很多道友說,當天空中出現了彩虹。我剛開始不太相信,因爲平時對這些不是特別盲從,但看到照片以後,發現彩虹現得非常好,上面的日期也對得上,所以確信他已得到了成就。敦珠法王所造的《藏密佛教史》中,這樣的事例也不乏其數,如貝若紮那傳承中的密宗持明者,有些離開世間時,把披單、念珠挂在柏樹枝上,騰空直接飛往清淨刹土……如此境界超越了世俗想象,一般凡夫人難以企及。
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上,死緣非常非常多,不管是吃飯、走路,還是坐車、乘飛機,甚至只是呆在家裏,死亡都會突然降臨。而在以上衆多的死緣中,生緣卻如風中殘燭般微薄。如《寶鬘論》雲:“常住死緣中,如狂風中燈。”《大莊嚴論經》(7)亦雲:“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佛經中還說“人命在呼吸之間”、“命如水泡”……既然如此,大家就不要天天忙于打扮、賺錢,對未來有許許多多籌劃,畢竟死亡的到來往往讓人措手不及,也許現在它就會突然降臨,誰也無法確定明天會不會轉生爲頭上長角的旁生(8)。所以,大家應當誠信死期不定、生處不定的道理,並對此長期認認真真去實修。
丁七、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通過猛厲觀修無常,斬斷對今世的貪執,然後一心希求解脫法):
我們隨時隨地要唯一觀修死亡,觀想行、住、坐、臥一切所爲都是今生最後一次。口中如此言說,心中也這樣誠摯觀修。
比方說,出門去往其他地方時,心裏要做好准備,自己可能會客死他鄉,永遠不會回來了(我這方面做得不太夠:每次離開學院到別的地方,自己還是有種無常觀,覺得可能不會回來了;但剛才下來上課時,卻覺得等會兒肯定能回去。所以對我而言,出門時間長一點,還會觀一下無常,可時間稍短一點,這種念頭就很少了。按理來講,我們不管到哪裏去,上廁所也好、提水也好,都要想“我等會兒可能回不來了”,時時要有一種強烈的無常觀);啓程上路或在臺階上休息一會兒,也要想自己可能會死于此處;無論住在哪裏,乃至于某地暫宿一晚,都應觀想可能會死在這裏。
當然,世間人聽到這些,也許覺得你有毛病、不正常,身體明明好好的,光是坐在臺階上就死了,這是不可能的,倘若每天都處于這種恐慌中,對生活沒有遠大目標,就太消極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他們對世間的追求,跟我們修出離心完全不相同。我們若通過這種修法,真正産生了出離心,那麼除了希求解脫外,對什麼都不會感興趣。有些人剛生起出離心時,馬上就想出家修行,任何人都勸不住,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看到了萬事萬物的真相,沒有時間再等了。反之,如果你沒有産生這種念頭,還是會照樣貪求世間的一切。所以在這方面,修行人與世間人有一些抵觸,如果你無常修得特別好,定能看破世間萬法,就像膽病患者見到油膩食物一樣,對此沒有任何興趣,唯一只希求解脫。
因此,我們不論做什麼,都要時刻憶念死亡無常。晚上睡覺時應該想:“今晚我會死在這個地方,明天不一定還活在人間。”(這一點我倒經常能想,尤其是晚上睡之前,心比較清淨、沒有胡思亂想的話,常能思維這個內容。其實觀修無常需要習慣,每天若在睡前多想一想,這種憶念自然而然會生起來。千萬不要像動物一樣,睡時倒頭就呼呼大睡,醒時迷迷糊糊就爬起來了,一點佛教意識都沒有。)早晨起床時也要想:“今天我也許會命絕身亡,今晚不一定還有睡覺的機會。”要發自內心、情不自禁唯獨觀修死亡。(修行好的人,對此會深有體會;而平時不修的人,我講得再多,對他也不一定起作用。)
從前,噶當派的格西們,每晚睡覺之前常常思維:“不知道明天早晨還用不用生火?”因此,他們往往不蓋火,將碗也是倒扣放置,時時都對死亡有堅定不移的勝解。
過去的藏地不像現在,那時做飯沒有電爐、煤氣,只是拿叁塊石頭壘個竈,上面放著鍋。晚上睡前要蓋火時,先加幾塊大一點的牛糞或木頭,然後把灰倒在上面,再壓一塊大石頭。早上起來後,撥開灰找到火星,生火就很容易了。以前我小時候,藏地的生活習慣都是如此,但現在好像沒有了,一方面是火絨、火鐵難以操作,另一方面,有了火柴、打火機後,生火就沒那麼困難了。不過在古代,每家每戶晚上都要蓋火,而噶當派的修行人,由于無常修得好,擔心自己一睡下去後,明天再也不會起來了,所以往往都不管火。
而且他們還要把碗扣下。按照藏地的傳統,人死後才把碗倒扣起來,活人是不能隨便扣碗的。有些小孩若把碗扣下了,父母會使勁打他,認爲這很不吉祥。所以,噶當派的有些行爲,以世人的眼光來看,或許是一種不可理喻,然而在我們眼裏,這卻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我自己雖說不是噶當派的,但對他們的修行非常向往,每次出門也常想“我這次出去會不會死啊”,有些該交代的事情,就會提前交代清楚。去年有次我出門前,跟一個道友說:“我這裏有一些錢,要怎麼處理,哪些是放生的……”那人聽後非常害怕,以爲我有神通,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就連忙祈請道:“您不會死、不會死!要長久住世、長久住世!”(衆笑)
其實對于死亡,每個人都要有一些准備,這是噶當派的傳統,也不是什麼不吉祥。但有些人可能認爲:“我今天剛出門辦什麼事,就擔心會不會死,緣起可能不太好。”實際上這也沒什麼。若能長期這樣觀修,到了一定的時候,你自然就會生起無常觀,以此可鞭策自己精進修行。
當然,這不能是光說不做,只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因爲觀修無常的緣故,心始終不會散亂,每天的修行安排得特別緊,所以我們也應向他們學習,盡心盡力觀修無常法,千萬不要放逸懈怠!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詳見《妙法寶庫19—旅途腳印》之《老尼》。
(2)如四季豆,加熱不透,內含的毒素不能被破壞,可引起食物中毒。
(3)如土豆發芽、發青,會産生有毒物質。
(4)瑪敦、夏珍:因食肉所導致的兩種病。
(5)洞特病:患此病者會突然昏倒,需立即放血搶救,否則就有生命危險。
(6)《環球時報》有一篇文章報道: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自殺,其中30%來自中國。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在中國,每2分鍾就有1人自殺身亡,8人自殺未遂。
(7)《大莊嚴論經》:十五卷。相傳爲印度馬鳴造,鸠摩羅什譯。又作《大莊嚴經論》、《大莊嚴論》、《大莊嚴經》。收于《大正藏》第四冊。主要是搜集佛陀本生,及諸種善惡因緣、譬喻等九十章故事,以供求道者參考。
(8)此處指的應該是一些濕生含生,如頭上長角的小蟲,它們很短的時間即可形成身體,不像牦牛等需要住胎很長時間。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