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八節課
思考題
156、在觀修無常時,是否明白必死無疑、死期不定就足夠了?爲什麼?請詳細說明理由。
157、我們平時如何在行住坐臥中觀無常?本論是從哪幾個方面闡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無常有哪叁個層次?請一一說明。你現在屬于哪個階段?
159、佛陀在經典中如何贊歎觀修無常?這對你有哪些啓示或觸動?你今後打算怎麼做?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還是在講“壽命無常”。這次不管講壽命無常還是其他引導,都通過教證、公案敘述得比較詳細。我個人覺得,講經說法的時候,內容最好是講多一些。
然而,現在有些人認爲,佛教方面的著書或開示,內容應該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勸我:“您最好不要翻譯得太多了,也不要寫得太厚了,不然沒有人願意看。講法時也要少講一點,否則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來,佛教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你們現在所接受的,連滄海一粟的千萬分之一都沒有,若這樣還覺得太多、太廣,那就有點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間的一些無稽之談,則盡量不要花太多時間,可是佛法對我們來講,有百利而無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脫津梁,故串習的時間要越長越好。
其實相對而言,我平時所講的內容並不多。因爲現在人工作特別忙,時間很緊張,根本無暇付出太多精力學佛,這一點我也考慮到了。在過去,漢地的清涼國師,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如今印度和美國有些大德傳法,也基本是上午四個小時,下午四個小時;還有,以前藏地有位堪布達色爾,他講課引用的教證理證相當豐富,從早上到下午一直滔滔不絕,連中午飯都不吃,最後很多弟子都受不了。而我們並沒有這樣。一方面,不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樣,有很多教理能講得出來;另一方面,即使講得出來,也不一定有那麼多人聽。不過盡管如此,我原則上還是認爲:在佛法方面,內容最好講豐富一點,時間也不要太短了。
這種觀點,也許特別忙碌的人不太贊同。但不贊同也沒辦法,倘若我們一味地隨順世人,在貪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現貪心,嗔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現嗔心,這並不是佛法中所謂的“隨順”。真正的隨順是應機施教,故大家要對佛教多學習、多了解!
上節課講了必死無疑、死期不定之理。但僅僅明白這些還不夠,我們還要了解死亡來臨時該怎麼辦?
人在臨終時,絕對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懼和痛苦,而且對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唯一可伴隨我們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財富、名聲、地位、榮華富貴等,死後都要統統留在人間。寂天論師亦雲:“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因此,我們活著的時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積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時會後悔莫及,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也說:“不知死後歸何處,此時無善者可憐。”
我有時候反觀自己,雖然修過一些法,但並不像前輩大德那樣,對死後的去處很有把握。在座各位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沒有精勤行善?假如什麼善法都沒做,就這樣離開世間了,真的很可惜。在過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會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現在,不要說一般在家人,即便是比較有名的出家人,修行時間也特別少。所以,大家務必要恒時不離正知正念,盡量空出時間來修行,認識到輪回的一切瑣事無有恒常、無有實質,時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記得《竅訣寶藏論》裏有個教證說:“今生瑣事死亦無完時,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紋,死時是福有用當慎思,今起當修解脫之菩提。”我們今生所忙碌的諸般瑣事,即使到命終也不會有完結之時,一件做完,馬上又有另一件,猶如水中波紋般連綿不斷。所以,我們對此應當慎重思維,看自己兢兢業業所做的這一切,臨死時到底有沒有用?如果沒有用,那從今天開始,就應該改變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脫的菩提之道。
其實不說中觀、密法的甚深教義,即便是現在所講的無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說去付諸實踐了。一個人若對無常觀得起來,就會覺得世間萬法無實義,唯有修行最有意義。如同以前學《山法寶鬘論》和《開啓修心門扉》時,很多人的出離心、解脫心相當強,這樣才能變成真實的修行人。否則,縱然你辦了皈依證,發了菩薩戒的戒本,但內心跟以前一模一樣、絲毫沒有改變,那也沒有多大意義。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特別執著的許多法,實際上沒什麼可執著的。就拿每個人最愛執的“我”來說,若以中觀推理或上師竅訣進行觀察,五蘊的暫時聚合是無常的,沒必要對其耽著不舍。
《大智度論》中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奉命出遠門辦事,晚上住在無人的破屋子裏。半夜時來了一個鬼,身上背著一具屍體。他嚇得全身發抖、毛骨悚然。不久又來了一個鬼,說那屍體是他的,罵前面那個鬼爲什麼偷他東西。兩個鬼爲此爭鬥起來,互不相讓。
經過一陣爭執,先來的鬼說:“我們不要爭了,這裏有個人,讓他評判屍體究竟該屬于誰。”那人聽後特別害怕,心想:“這兩個鬼的力量都很大。如果我照實說,後來的鬼一定發脾氣,加害于我,說實話就會死;假若不說實話,先來的鬼也會發脾氣,加害于我,說妄語也會死。既然都免不了一死,我爲什麼要說妄語呢?”于是他回答:“這屍體是前面鬼帶來的,應該屬于他。”
後來的鬼聽了,果然大發脾氣,暴跳如雷,把他一只手拔下來,扔在地上。先來的鬼就從屍體上取下一只手,補回他身體上……如是這般,後來的鬼把他兩臂、兩腳、頭、脅等全身各部分都拔下來,先來的鬼就用屍體的相應部分又給他補回去。隨後,這兩個鬼共同將他被拔下的殘肢吃掉,擦擦嘴揚長而去(1)。
事後這人再叁看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我母親所生的身體,已被這兩個鬼吃掉了,而現在這個身體,盡是別人的身肉,那我到底是有身還是無身?若說有,這些都是別人的;若說沒有,現在這個又是什麼?”
于是他跑到衆比丘那裏,把自己的經曆詳細講了,詢問他們:“我是有身還是無身?”諸比丘說:“身體上本來就沒有“我”,“我”只不過是五蘊假合,並非真實。”他的根基不錯,聽後豁然大悟,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的身體若詳細觀察,跟屍陀林中的屍體並無差別,然由于無始以來的迷亂執著,每個人都把它誤認爲是“我”,進而爲此造業受苦,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過這樣的觀察,大家要認清五蘊不是“我”。
還有,平時的行住坐臥、所作所爲,也要全部觀無常。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觀無常呢?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時,要觀想這條路是無常的,從粗大角度來講,它終究會被各種災害所毀,從細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遷變的;同時,你身體也是無常的,以後不一定再路過這裏。既然如此,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終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如《般若攝頌》雲:“行住坐臥具正知,視轭木許無心亂。”
對于無常,世間人在親友病逝時,才有一點感觸,傷心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而作爲修行人,即使兩個人身體很健康,離別時也應該當成永別:“我們以後不一定能見面了,極樂世界再見吧!”時時有種無常觀,這是相當重要的。世間人或許覺得這不吉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修行人之間需要一種觀無常的微妙緣起。
(二)住處
所居住的處所,從現相上講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可貪執的;從實相上講,就像具髻梵天對舍利子所說,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淨刹土,我們應當如是觀想,不能認爲這是髒亂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這個世界肮髒不堪,所接觸的人也全部視爲妖魔鬼怪,這樣的心態對修行極有損害。
(叁)飲食
飲食受用是無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應當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節食苦行時,許多空行母現身供養衣食,並說:“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時候,如果吃一點人間的食物,穿一點衣服,同時服用一點點空行的妙食,對禅修和善行會大有幫助。這些衣食,我們會替您籌備的。”尊者回答:“世間人所有的財物和資具,是不能與修行人的覺受和證解相比的。因爲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間的衣食和享受有沒有都無所謂!”
我們若有這樣的境界,當然是最好不過了;但即便沒有,飲食也要比較清淨,切莫沾染罪業的過患。我以前一直強調,每人一天叁頓飯,千萬不要殺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條毒蛇,晚上吃一只雞,尤其是生活在海邊的人,每頓飯吃掉的衆生不是一兩只,而是無數只,這種人比屠夫還殘忍、比惡魔還可怕,不如早一點離開世間好。
此外,我們除了盡量吃素,每次吃飯還應供養叁寶,或者行持過午不食,以清淨心來過清淨的生活。
(四)睡眠
躺臥睡眠是無常的,如果在貪心、癡心中入睡,則無實在意義,即使做夢也是一種迷亂。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境界,便可將迷亂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說,縱然沒有這種境界,睡時也應觀想佛陀發光,遍布自己的周圍,在這樣的修法中安睡。
(五)財富
擁有的珍寶財富是無常的,故當依止聖者七財——信心、持戒、多聞、布施、知慚、有愧、智慧。
世間人對有漏的財物極爲重視。前段時間,有些臺灣居士去一個寺院參加開光儀式,當時在場有一個藏族老鄉,我以前認識。她整個身體裝飾得金…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