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九課

  

第叁十九節課

  

思考題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觀點,如果想專修一法,觀無常則最爲重要,這是爲什麼?請從六個角度加以分析。

  161、什麼是“不加改造”的無常觀?怎樣才能産生這種境界?你相續中有嗎?

  162、現在很多人特別執著感情、名利,得不到就萬分痛苦,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你身邊若有這樣的人,你打算怎樣勸導他?

  163、無常、悲心、空性這叁種境界,應當如何次第生起?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明白此理對你有哪些幫助?

  164、請舉例說明,對無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樣的?這些公案對你有何觸動?

  165、通過學習“壽命無常”這一品,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觀無常在修行過程中十分重要,若沒有它,修什麼甚深廣大的法都不能善始善終。這並不是個別人隨便講的,而是古往今來高僧大德們的親身體驗。鑒于此,我特別強調大家修加行,否則,即使上師傳一些高深的密法,你通過各種途徑也能得到,但與自相續不一定相應。就像造一個建築、起一棟房子,必須先打好基礎,修行也是同樣如此,基礎沒有打好的話,就算暫時得到一點覺受、驗相,也不會穩固的。

  短暫的人生中,大家若想修有所成,首先要找到最關鍵的要訣。如同屠夫殺動物時,必須先找到命根所在一樣,我們作爲修行人,務必要依止有經驗的大德,並遵循他所講的教言。爲什麼呢?因爲真正的高僧大德對弟衆非常慈愛,猶如母親對待孩子般,會將畢生中最有意義的教言傳給他,以令其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那麼,最有意義的教言是什麼?就是修行不能從最高境界慢慢下來,必須從基礎一步一步次第上去。因此,我們打好基礎特別重要。

  而在一切基礎法中,觀修無常尤爲關鍵,如果沒有它,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菩薩璎珞經》雲:“人不計無常,貪著叁界榮,如風吹落葉,流轉隨所趣。”我們若沒有好好觀修無常,必定貪戀叁界的榮華富貴,這樣結果會如何呢?就像被秋風吹動的落葉飄無定所一樣,隨業力之風流轉于六道輪回中,感受各種各樣的痛苦。

  然而,現在有些世間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受用、地位、財産像水泡一樣,沒有任何實質,還在一味地盲目貪執,成天追求吃喝玩樂,覺得這種生活極爲快樂。其實若真正懂得叁界輪回的本性,明白死亡無常的道理,則絕對不會如此安閑。寂天論師也說:“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如果認爲自己今天不會死,從而放逸度日,不勵力修行,這是不合理的。

  現在講的這些無常之理,我因爲修行境界有限,不可能把最甚深的精髓表達出來,但只要你們再叁閱讀前輩大德的金剛教言,反反複複地看、反反複複地思維,最終一定會得到利益。反之,假如你名義上是“修行人”,實際上對無常一點都沒觀修過,那也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每個人在修行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名副其實還是虛有其表?大家應該再叁觀察。

  今天繼續講下面的內容:

  一位居士曾問博朵瓦格西:“如果想專門修行一法,修什麼法最爲重要?”

  現在也有很多人提倡專修一法,其他什麼都不用修,那最好是修什麼法呢?有人可能回答念阿彌陀佛,有人說要修禅宗以明心見性,有人覺得修光明大圓滿最好,有人堅持鑽研因明極有必要……世間上有許許多多說法,每個人也喜歡不同的竅訣,但博朵瓦格西是如何回答的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專修一法,無常最爲重要。爲什麼這樣講呢?倘若修行死亡無常,首先可作爲進入佛法之因,中間可作爲勤修善法之緣,最後作爲證悟諸法等性之助伴。”

  (一)最初:一個人若無常修得好,首先可以趨入佛法。現在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學習、修行,就是無常沒有修好,總以爲還有大把的光陰可以揮霍,根本沒有絲毫緊迫感。倘若明白死亡無常之理,就會覺得來不及了,很快的時間便會去修行。

  記得《釋尊廣傳》中講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轉生爲一名叫牛圈生的婆羅門,智慧超群、能力出衆,國王大大小小的事都仰賴他。後來,他厭倦紅塵准備出家,就跟七位國王說:“我打算出家修行,你們日後有何打算?”國王們異口同聲答道:“如果上師能等七年,待我們兒子長大後,將王位交予他們,那時我們定隨上師一同出家。”

  牛圈生感慨地說:“七年時間太漫長,貪欲很容易就能生起,受用也輕易能令人陶醉,而壽命卻朝不保夕。所以,我七年後能否出家很難斷言,故一定要先行出家。”

  衆人一看上師不答應,于是就開始從六年講起,五年、四年……七個月、七天,如此一路縮減下來,但牛圈生始終不同意。(就像我們這裏的好多人,剛來學院便急著出家,但我一直強調必須要等四個月。不過他們今天學了無常之後,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理由來反駁我?到時候我該怎麼回答呢?得再好好想一想。)到了最後,這些國王當天也隨他一起出家了。

  因此,行持善法一決定下來,最好不要再拖,否則很可能出現違緣。常聽有些道友說:“我先要回去處理一些事,掙一點錢,跟單位安排一下,兩年後再到這裏出家。”結果他回去之後,出離心慢慢就沒有了,周圍的人勸他不要學佛、不要出家,他也開始隨順他們,原來的壯志豪情逐漸蕩然無存了。所以,要造惡業的話,我們應該盡量拖延,明日複明日地一直拖下去;但若是行持善法,則應以最快的速度去行持。

  (二)中間:倘若無常修得好,這會成爲勤修善法的助緣,不管是想修慈悲心、菩提心、皈依、禅宗境界,馬上就會修,不會拖拖拉拉。有些人對無常觀得不錯,每年都會抽出時間閉關,每天功課也安排得很滿,從不輕易浪費時間。其實一個人修行好不好,關鍵在于相續中有沒有無常觀。如果有的話,早上肯定會起得早,晚上也不會天沒黑就倒下去,在中間的修行過程中必定很精進。

  (叁)最後:修了無常之後,最初入佛門很懇切,中間修行特別精勤,最終證悟法性也不會有困難。所以,看看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們並不是無緣無故就開悟了,還是有一定的因緣和精進。

  博朵瓦格西又雲:“倘若修行無常,最初可作爲斷除此生繩索之因,中間可作爲舍棄貪諸輪回之緣,最後可作爲趣入涅槃聖道的助伴。”

  (一)最初:修了無常,首先會斷除對今生的貪執。如果沒有觀無常,不要說長期,就算短短幾天,也會對親友家眷放不下,地位財産、名聞利養舍不掉,認爲這些至關重要。

  (二)中間:修了無常,就不會希求輪回的安樂,不願轉生到天界去,只會一心一意地希求解脫。

  (叁)最後:修了無常,趣入解脫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爲你懂得一切皆是無常,無常皆是痛苦,而解決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依止菩提妙道,獲得無上涅槃,故必定會爲此而努力。《中阿含經》也說:“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舍離,當求解脫。”意思是,對世間一切無常諸法,不應該去希求耽著,我們要了知它的本質,對其産生厭惡心而舍棄,唯一追求解脫之道。

  不管是過去的高僧大德,還是現在有些老修行人,正因爲心裏有無常觀,覺得人生很短暫,爲了積累更多的善法資糧,他們每天都起得特別早,一生中不斷地修行,從不放逸。在座很多道友,平時修行也非常不錯,不像有些人那樣懶惰懈怠。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與自己前世的善根習氣有關,與今生觀修無常也有密切聯系。如果你無常觀得好,不可能隨便浪費時間,當天的事定會當天完成,該修的法絕不會一拖再拖。反之,假如你沒修過死亡無常,一輩子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很可能會造下許多惡業。

  前段時間,有些老年人感慨萬分地說:“我們學佛太晚了,什麼道理都記不住。如果年輕時就覺悟過來,那該多好啊!”確實,他們說得很有道理,故我們應勸年輕人盡量學佛,他們若能早點醒悟,知道輪回的真相,肯定會認真修行,這樣到了老年時,心裏也有一定把握。否則,等人生都過一半了,才開始接觸佛法,想想以前所造下的無數惡業,勢必會後悔莫及。誠如《入行論》所雲:“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故爲無常身,親造諸多罪。”

  那天我看了一下菩提學會的學員年齡,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幾乎沒有。年輕人總是忙于工作、家庭、名聲、感情,認爲這些是最重要的,根本不明白人活著是爲什麼。直到自己學佛或出家後,回顧以往的經曆,才會突然如夢初醒,知道那個時候特別迷茫,所追求的無有任何意義。因此,大家一定要找准人生目標,在學佛的過程中,務必要好好觀無常。

  博朵瓦格西還說:“觀修無常,最初可作爲生起信心之因,中間可作爲精進之緣,最後可作爲生起智慧的助伴。”

  (一)最初:剛開始因爲修無常,了知一切皆無實義,臨死時唯有上師叁寶能救護自己,因而對其産生無比的信心。

  (二)中間:爲了獲得解脫,特別精進地修持正法。

  (叁)最後:通過這樣的努力,在相續中定可生起無我的智慧,或是禅宗明心見性的境界。

  博朵瓦格西還說:“如果觀修無常,並且能在相續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爲求法之因,中間可作爲修法之緣,最後作爲證悟法性的助伴。”

  (一)最初:如果生起無常觀,不可能天天耽執世間瑣事,必定會抛棄一切,前往寂靜地方依止善知識,認真求法。

  (二)中間:不斷精進修行。

  (叁)最後:必定獲得證悟。

  就像現在城市裏的居士學佛,有些完全是一種表面形象,只是報個名、領個法本而已…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