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节课
思考题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161、什么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你相续中有吗?
162、现在很多人特别执著感情、名利,得不到就万分痛苦,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身边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163、无常、悲心、空性这三种境界,应当如何次第生起?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明白此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164、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165、通过学习“寿命无常”这一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观无常在修行过程中十分重要,若没有它,修什么甚深广大的法都不能善始善终。这并不是个别人随便讲的,而是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们的亲身体验。鉴于此,我特别强调大家修加行,否则,即使上师传一些高深的密法,你通过各种途径也能得到,但与自相续不一定相应。就像造一个建筑、起一栋房子,必须先打好基础,修行也是同样如此,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就算暂时得到一点觉受、验相,也不会稳固的。
短暂的人生中,大家若想修有所成,首先要找到最关键的要诀。如同屠夫杀动物时,必须先找到命根所在一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务必要依止有经验的大德,并遵循他所讲的教言。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高僧大德对弟众非常慈爱,犹如母亲对待孩子般,会将毕生中最有意义的教言传给他,以令其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那么,最有意义的教言是什么?就是修行不能从最高境界慢慢下来,必须从基础一步一步次第上去。因此,我们打好基础特别重要。
而在一切基础法中,观修无常尤为关键,如果没有它,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菩萨璎珞经》云:“人不计无常,贪著三界荣,如风吹落叶,流转随所趣。”我们若没有好好观修无常,必定贪恋三界的荣华富贵,这样结果会如何呢?就像被秋风吹动的落叶飘无定所一样,随业力之风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然而,现在有些世间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受用、地位、财产像水泡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还在一味地盲目贪执,成天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种生活极为快乐。其实若真正懂得三界轮回的本性,明白死亡无常的道理,则绝对不会如此安闲。寂天论师也说:“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如果认为自己今天不会死,从而放逸度日,不励力修行,这是不合理的。
现在讲的这些无常之理,我因为修行境界有限,不可能把最甚深的精髓表达出来,但只要你们再三阅读前辈大德的金刚教言,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思维,最终一定会得到利益。反之,假如你名义上是“修行人”,实际上对无常一点都没观修过,那也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每个人在修行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名副其实还是虚有其表?大家应该再三观察。
今天继续讲下面的内容:
一位居士曾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修什么法最为重要?”
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倡专修一法,其他什么都不用修,那最好是修什么法呢?有人可能回答念阿弥陀佛,有人说要修禅宗以明心见性,有人觉得修光明大圆满最好,有人坚持钻研因明极有必要……世间上有许许多多说法,每个人也喜欢不同的窍诀,但博朵瓦格西是如何回答的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一)最初:一个人若无常修得好,首先可以趋入佛法。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学习、修行,就是无常没有修好,总以为还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根本没有丝毫紧迫感。倘若明白死亡无常之理,就会觉得来不及了,很快的时间便会去修行。
记得《释尊广传》中讲过: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一名叫牛圈生的婆罗门,智慧超群、能力出众,国王大大小小的事都仰赖他。后来,他厌倦红尘准备出家,就跟七位国王说:“我打算出家修行,你们日后有何打算?”国王们异口同声答道:“如果上师能等七年,待我们儿子长大后,将王位交予他们,那时我们定随上师一同出家。”
牛圈生感慨地说:“七年时间太漫长,贪欲很容易就能生起,受用也轻易能令人陶醉,而寿命却朝不保夕。所以,我七年后能否出家很难断言,故一定要先行出家。”
众人一看上师不答应,于是就开始从六年讲起,五年、四年……七个月、七天,如此一路缩减下来,但牛圈生始终不同意。(就像我们这里的好多人,刚来学院便急着出家,但我一直强调必须要等四个月。不过他们今天学了无常之后,是不是可以用这个理由来反驳我?到时候我该怎么回答呢?得再好好想一想。)到了最后,这些国王当天也随他一起出家了。
因此,行持善法一决定下来,最好不要再拖,否则很可能出现违缘。常听有些道友说:“我先要回去处理一些事,挣一点钱,跟单位安排一下,两年后再到这里出家。”结果他回去之后,出离心慢慢就没有了,周围的人劝他不要学佛、不要出家,他也开始随顺他们,原来的壮志豪情逐渐荡然无存了。所以,要造恶业的话,我们应该尽量拖延,明日复明日地一直拖下去;但若是行持善法,则应以最快的速度去行持。
(二)中间:倘若无常修得好,这会成为勤修善法的助缘,不管是想修慈悲心、菩提心、皈依、禅宗境界,马上就会修,不会拖拖拉拉。有些人对无常观得不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闭关,每天功课也安排得很满,从不轻易浪费时间。其实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关键在于相续中有没有无常观。如果有的话,早上肯定会起得早,晚上也不会天没黑就倒下去,在中间的修行过程中必定很精进。
(三)最后:修了无常之后,最初入佛门很恳切,中间修行特别精勤,最终证悟法性也不会有困难。所以,看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开悟了,还是有一定的因缘和精进。
博朵瓦格西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一)最初:修了无常,首先会断除对今生的贪执。如果没有观无常,不要说长期,就算短短几天,也会对亲友家眷放不下,地位财产、名闻利养舍不掉,认为这些至关重要。
(二)中间:修了无常,就不会希求轮回的安乐,不愿转生到天界去,只会一心一意地希求解脱。
(三)最后:修了无常,趣入解脱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你懂得一切皆是无常,无常皆是痛苦,而解决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依止菩提妙道,获得无上涅槃,故必定会为此而努力。《中阿含经》也说:“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意思是,对世间一切无常诸法,不应该去希求耽著,我们要了知它的本质,对其产生厌恶心而舍弃,唯一追求解脱之道。
不管是过去的高僧大德,还是现在有些老修行人,正因为心里有无常观,觉得人生很短暂,为了积累更多的善法资粮,他们每天都起得特别早,一生中不断地修行,从不放逸。在座很多道友,平时修行也非常不错,不像有些人那样懒惰懈怠。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与自己前世的善根习气有关,与今生观修无常也有密切联系。如果你无常观得好,不可能随便浪费时间,当天的事定会当天完成,该修的法绝不会一拖再拖。反之,假如你没修过死亡无常,一辈子懵懵懂懂地过日子,很可能会造下许多恶业。
前段时间,有些老年人感慨万分地说:“我们学佛太晚了,什么道理都记不住。如果年轻时就觉悟过来,那该多好啊!”确实,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故我们应劝年轻人尽量学佛,他们若能早点醒悟,知道轮回的真相,肯定会认真修行,这样到了老年时,心里也有一定把握。否则,等人生都过一半了,才开始接触佛法,想想以前所造下的无数恶业,势必会后悔莫及。诚如《入行论》所云:“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那天我看了一下菩提学会的学员年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没有。年轻人总是忙于工作、家庭、名声、感情,认为这些是最重要的,根本不明白人活着是为什么。直到自己学佛或出家后,回顾以往的经历,才会突然如梦初醒,知道那个时候特别迷茫,所追求的无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家一定要找准人生目标,在学佛的过程中,务必要好好观无常。
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
(一)最初:刚开始因为修无常,了知一切皆无实义,临死时唯有上师三宝能救护自己,因而对其产生无比的信心。
(二)中间:为了获得解脱,特别精进地修持正法。
(三)最后:通过这样的努力,在相续中定可生起无我的智慧,或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
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一)最初:如果生起无常观,不可能天天耽执世间琐事,必定会抛弃一切,前往寂静地方依止善知识,认真求法。
(二)中间:不断精进修行。
(三)最后:必定获得证悟。
就像现在城市里的居士学佛,有些完全是一种表面形象,只是报个名、领个法本而已…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