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九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些则学得特别好,最初闻思的意乐很强烈,中间每个步骤、每个要求都认认真真去执行,最终虽不敢说大彻大悟,但对佛法还是有一定认识——原来对无常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彻底明白万法是刹那变化的,没有什么实质可言。能了知这一点,也是一种开悟。有些人总以为,所谓开悟必须要超凡入圣,但这对一般人来讲,有点不太现实。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知道以前不知道的功德,也算是一种“开悟”,只不过是个小开悟罢了。

  博朵瓦格西还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一)最初:懂得诸法皆为无常之后,就像战士入沙场前先要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定会披上精进的盔甲,发誓从今以后一定要好好修行。

  (二)中间:在实际行动中,必定会真正去行持,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

  (三)最后:这种精进永不退转,不像有些人那样,开心就去做做,不开心就完全放弃,因自己的心情、忙碌而改变。

  因此,这三种精进都依靠修无常而得到。

  综上所述,博朵瓦格西简明扼要地宣说了观修无常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无常观,许多修行境界自然而然会获得。

  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一)最初:如果自己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以步入佛门。有些道友也经常说:“我如今之所以能在学院出家,是因为当初发生了一些无常……”

  有些人喜欢口口声声说无常,开始时是觉得比较好玩,但慢慢思维之后,发现事实的确如此,里里外外的事无一不是无常。于是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觉得人生不能白白浪费,为选择今后的道路,自己通过不同的因缘来到学院,在这里长期闻思修行,一呆就是十几年——学院很多道友出家学佛,都有这个缘起。所以,无常最初是趋入正法之因。

  (二)中间:一个人没有无常观的话,天天都会懈怠散乱,而一旦观修过无常,就像有条鞭子在抽打自己一样,修行始终不敢放松下来。

  (三)最后:通过修持无常,很快就能获得光明法身。记得以前有个国王,他最宠爱的王妃被判定只有7天寿命,无奈之下,国王只好将其交给一位女阿罗汉。女阿罗汉让王妃剃发出家,并嘱咐其观修无常。7天之后,王妃果然离开了人间,但因无常法的加持力,她转生于天界。后以天人的身份,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聆听正法,最终现见了真谛。可见,无常法只要在耳边听到,然后对其进行思维,就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获得真正的解脱。

  反之,倘若你没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则只能成为佛教油子(1)的因。何为“不加改造”呢?法师给你讲无常的时候,你觉得对对对,下课后看器世界、有情世界也都是无常的,这是一种勤作观修的无常观。而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的世界不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中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有些人对世间的贪执特别可怕,得不到梦寐以求的地位、朝思暮想的感情,就万分痛苦、生不如死,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观修过无常。曾有一则公案说(2):有个国王(嘎那日巴)和一个王妃感情特别好,多年来二人两情缱绻,难舍难分。一天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王妃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让仆人谎称国王被老虎吃掉了,自己则躲在王宫的花园里,观察王妃的反应。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后,五脏俱焚、伤心过度,当下气绝身亡。

  国王特别后悔,把王妃的尸体背到尸陀林,终日守护在旁边,寸步不离,一边痛哭一边深情呼唤王妃的名字——瓦邦嘎娜。尸体慢慢腐烂成白骨,白骨又渐渐地风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他在尸陀林里过了十二年(也有说是八年)。

  后来有位上师想救度他,就拿一个瓦罐去了尸陀林,到他附近故意两手一松,瓦罐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上师装作伤心欲绝的样子,一边哭喊一边叫着“瓦罐”的名字。

  国王见后忍无可忍,暂时停止了对王妃的思念和呼唤,过去劝他:“你这个人真的很笨!瓦罐破了,值得这么伤心吗?难道它会永远不碎?你再找一个瓦罐不就完了。”

  上师反过来说:“你这个人比我更笨!我的瓦罐碎了,至少还有碎片,你的王妃现在连微尘也不见了,你还在这里痛苦不堪。”

  国王如梦初醒,顿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进而对上师生起信心,请求他摄受自己。后在上师的调化下,他完全证悟了心的本性,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因此,你们以后若见有人离婚了、失恋了,也应拿个罐子在他面前摔碎,然后假装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窍诀啊,可能会起点作用!(众笑)不过有些人的根基不同,道理上就算给他讲明白了,他心里仍然十分痛苦,我们实在是爱莫能助。但不管怎样,修无常确实是甚深的法门,倘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的修行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真正具备了无常观,修什么法才会很容易。

  帕单巴尊者又说:“在西藏的修行人中,没看见一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发现一人遗留在世。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

  尊者把藏人说得比较差劲。据历史记载,他在藏地时,西藏约有1000万人,这么多的人当中,竟连一个修行好的都没有。不过,他后来见米拉日巴尊者时说:“西藏的修行人中,达到无所求、无作、无修的就数你了,除此之外一个也没有。”因此,可能他说那话时,还没遇到米拉日巴尊者吧。

  尊者来过藏地五次,当时佛教比较兴盛,噶当派、宁玛派的很多大德都在山里修行,那时候的西藏人,我觉得还是不错,起码比现在强多了。他之所以那样讲,或许是针对大多数人,呵斥他们无常修得不好,没有一人想过死亡无常。

  尊者看西藏人不好,有时候我看汉族人这边,确实也有一些想法:好多念佛的人似乎都在执著名相,从来不想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只是把极乐世界当作天堂,一心追求的无非是生活快乐;好多坐禅的人也没想过救度无量众生、为众生而成佛,只是觉得坐禅很舒服,杂念一下子就消失了。如今不管是寺院的出家人,还是世间上的修行人,都有些不太合理的现象——我常有这种感觉,但是不敢讲。

  帕单巴尊者还说:“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看看如今的修行人,有些虽然广闻博学,学问超群,可是傲慢心非常重;有些自称为修行好的舍事者,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大上师,但积累财产比一般人还厉害;有些虽然依止寂静地方闭关,却想尽一切办法召集很多人,或者天天听录音机,特别特别散乱;有些离开故乡之后,由于别人都不认识自己,故做事肆无忌惮,毫无惭愧之心。具有以上弊病的人,都是形象修行者。这些人喜爱造恶业,尽管天天见别人死亡,却从未想过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这一切的过患,皆源于没有观修无常所致。

  所以,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无常没有修好的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倘若无常观得好,修什么法都会很成功。尤其是大悲心也依靠观无常而生,若能明白《入中论》中所说的众生犹如“动水月”,刹那刹那都在无常变迁,离不开痛苦的本性,大悲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圣天论师亦云:“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但凡具无常性的法,肯定是痛苦的本质,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有些人找到称心的工作、拥有美满的家庭,就自认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其实快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今天的笑声,也许会变成明天的哭声,贪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实在意义。

  修了无常以后,就算你从来不学佛,也可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记得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到:1976年,有位美国妇女去纽约拜见第二世敦珠法王。她原本对佛教并不热衷,只因自己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什么事情都去尝试,甚至想看看一位西藏上师。当时索甲仁波切担任她的翻译。她走入房间,见到法王很慈悲、亲切,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许多居士常说,自己一见穿红衣服的出家人,就觉得很亲切,这些我不太相信。可能是他以前见到的人都有头发,现在突然看见一个没头发的,就感觉很可爱吧),冲口而出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法王温和而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于是她皈依了佛门,在法王面前接受一些面对死亡的窍诀,明白死亡中存有解脱的希望。最后,她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索甲仁波切说,诸如此类的例子,他听过许多许多。有些人到了绝症晚期,只剩下几个月可活,但当他们闭静潜修,真正面对死亡时,竟然治愈了。这告诉我们什么?接受死亡无常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死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此一来,很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观修无常能开启一切修行之门。不管是世间人还是修行人,修持无常都不可缺少。当然,这种修持不能只停在表面上,务必要依照这些文字去实地行持。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