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八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光閃閃,十個手指戴滿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塊一塊的……那些臺灣居士見了,都說她這樣做實在是浪費,平心而論,這種打扮十分俗氣,一點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認爲財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擁有高檔的衣服、轎車、房屋,當作是成功的標志。而修行比較好、境界比較高的人,視錢財如糞土,根本不把這當回事,他們唯一重視的,只是淨戒、信心、知慚、有愧等聖財。

  當然,作爲修行人,所有的行爲特立獨行,一點都不隨順世間,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不管怎樣,無論你在什麼情況下,都務必要重視聖者七財。

  (六)親友

  親朋近鄰是無常的,整天隨順他們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應當遠離鬧市,前往寺院或寂靜處激發出離心,到了那時,你自然而然會珍惜時間。

  其實珍惜時間很重要。如果你現在不珍惜,沒有好好修習,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明代的一元禅師說過:“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蹉過出頭難。”因此,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要有一種出離心,覺得這個人身太難得,必須充分利用起來。有些剛剛出家的人,也許會有一點出離心,但這個需要長期保持,不然的話,一時的沖動、叁分鍾的熱血並不可靠。

  (七)名利

  名譽地位是無常的,作爲真正的修行人,沒必要去希求這些,應恒常身居低位。

  現在有些人活得特別累,爲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實在是沒有意義。當然,如果你有地位對衆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對衆生毫無利益,則應像噶當派的大德一樣,內在雖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卻甘願默默無聞,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發心、做善事。

  (八)語言

  言談話語是無常的,平時說些無稽之談沒有意義,有時間的話,應督促自己念咒、誦經。

  《竅訣寶藏論》中講了要斷除的六種大錯誤(2),其中對親朋好友極力取悅,對上師叁寶非常冷淡,這是一大錯誤;整日無休止地與人閑聊,卻從來不願意持誦密咒,這是一大錯誤;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間八法,這是一大錯誤……諸如此類講了很多道理。

  現在有些人,僅僅念蓮師心咒一萬遍,就抱怨特別累,念一個小時頭都要裂開了;而讓他講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說別人的過失,叁四個小時還覺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確實煩惱深重,做善行的話,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時間,磕半個小時頭或念一個小時經,就累得筋疲力盡、奄奄一息;而讓他做些世間瑣事,馬上精神抖擻、活力百倍。這是非常顛倒的。因此,我們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進,至于造惡業方面,務必要想方設法加以杜絕。

  (九)善念

  信心、出離心也是無常的,即使依靠偶爾的因緣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紅塵了!”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就煙消雲散、無蹤無影了。因此,爲了穩固自己的出離心和信心,要經常祈禱上師叁寶,以堅定的誓言來攝持相續。

  (十)妄念

  想法妄念統統是無常的,故當具備賢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分別尋思特別重,總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但這也是無常的,關鍵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擁有賢善的人格。否則,即使你再能說會道,口才無人能及,想象力特別豐富,可對自他有沒有利也很難說。

  (十一)驗相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晚上做一些好夢,白天顯現種種境相,看到光、看到聖尊……這些驗相和證悟相也是無常的,沒有必要太高興。

  你平時生起強烈的煩惱,從來都不察覺,而稍微有一點覺受、有一點境界,就開始到處打電話:“我開悟啦!看到什麼東西了。”其實看到什麼並不重要,內心轉變才最重要。若將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道理,反反複複在心中觀修,對此真正産生定解,然後修更高的法才會事半功倍。否則,暫時的一些驗相並不穩固。

  卓沃衮波上師曾說:“總之死亡無常法,自之相續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續生起死念時,叁皈之辭也高深。”的確,基礎沒有打好的話,表面上能看到明點,接受過《上師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過是冰上建築,因爲沒有觀好無常,這種境界不會長久,很容易被世間種種迷亂奪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礎一定要打牢,這是我一而再、再而叁強調的,希望你們牢記于心。

  對我而言,並不是特別吝啬,不願給你們傳密法。實際上傳密法不太難,即便是《上師心滴》的一個引導文,也可以在一個禮拜或一個月中全部講完。文字上我應該會講,但你們沒有修完加行的話,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穩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後在此基礎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否則,每個人的風脈明點不同,你暫時可能出現一些驗相,但這只是道位的驗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對此十分耽著,務必要追求果位的驗相,即達到大圓滿第四步境界——法性盡地。到了那時,你已了脫生死,就像雄鷹翺翔虛空一樣,可自在操縱死亡,死亡到來也無所畏懼,從此之後無需修行了。

  其實,禅宗也有這種說法。不久前,我聽了來果禅師的一些開示,他再再強調光是念佛誦經,不能斷除輪回根本,要想真正了生脫死,必須通過參“念佛是誰”,來認識心的本性。他講的與這裏基本相同,到了法性盡地時,認識了心的本性,就會像米拉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無數持明大德一樣,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會害怕死亡,甚至可不舍肉體前往清淨刹土。

  當然,作爲凡夫人,我們肯定害怕死亡。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過:“于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愚夫沈此中,雲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吾初畏死赴山中,數數觀修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惡業,他擔心來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墮入惡趣,于是跑到寂靜的地方,依止瑪爾巴羅紮接受了竅訣,對壽命無常再再地串習,最終獲得無死的堅地,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怖。

  很多道友也是這樣,想起以前沒學佛時的惡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進入佛門專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時候,雖不敢說像前輩大德那樣獲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沒學佛,早晚肯定不斷造業,而今一方面不會造那麼可怕的業,再加上終身學習佛法,過著清淨的生活,死時應該有一些把握,不會特別畏懼了。

  現在也有很多居士,通過學習佛法,命運和生活完全變了,這非常好!不管世人對你有何看法,作爲修行人,必須要有一些改變。我們學院有很多道友,常抱怨自己業力深重、修行不好,其實跟你以前比起來,現在雖說修行不是很好,但造業不是那麼嚴重,這也是值得慶幸的。否則,假如你沒有抛棄原來的生活方式,可能每時每刻都在往地獄大步前進。有些人以前天天吃海鮮、吃活魚,潔白的牙齒上,流下一滴一滴的鮮血,他卻沒覺得自己多恐怖、多殘忍。而現在通過佛法的慈悲教育,很多人完全醒悟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前幾天,有個人給我寫了封信,說自己學習《入行論》後,對我的感激千言萬語道不盡,就在一張大大的紙上,寫滿了感恩、感恩……其實對我倒沒什麼可感恩的,但對《入行論》這樣的大乘教言,確實要有感恩之心,因爲它改變了我們的一生,這不是用財富或地位可以衡量的。

  總之,通過修持無常法,我們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證得無來無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時也是如此,《涅槃經》中記載:往昔,佛曾示現爲一外道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當時無佛出世,也無有教法。帝釋天爲了試他的道心,化現爲極其恐怖的羅刹形象,來到他面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聽後,覺得此半偈爲叁世諸佛的正道,于是懇請他講完後面部分。羅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養。菩薩欣然答應了,于是羅刹宣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得到法之後,菩薩歡喜異常,遂于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經堂柱子上貼很多“止語”,其實這倒不用,你要貼的話,應該貼這個偈頌。)後爲兌現自己的諾言,他攀上高樹,縱身跳下。此時虛空中傳出美妙音聲,帝釋天恢複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贊歎後返回天上(3)。在《釋尊廣傳》和其他本師傳中,也講過這個公案。可見,無常法是真正的解脫之門,爲了聽聞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關于修持無常,塔波仁波切從叁個層次教誡我們:“開始的時候,害怕生死所追,務必像鹿子逃出籠子一樣義無反顧;中間的時候,務必像農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樣,做到死而無憾;到了最後,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樣,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說,修無常的過程中,最初要像野獸逃離獵人的籠子一樣不會回頭。有些人剛生起無常觀時,什麼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學佛,別人怎麼勸也勸不住,母親昏倒也好,父親恐嚇也好,無論家裏發生什麼事,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這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則無法從世間瑣事中解脫出來。

  中間的時候,要像農民耕地一樣勤勤懇懇,最終獲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沒有遺憾了。

  到了最後,一切修行皆已成辦,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師如意寶在《快樂之歌》中所說:“死也快樂,活也快樂,一切都快樂。”貝若紮那在擦瓦絨時有一個《滿足快樂之歌》,其中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不過,世間人的快樂與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過一本書叫《我就是快樂的人》,裏面的很多快樂,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它不是修行上的快樂,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樂。

  塔波仁波切還說:“最初的時候,務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樣,認識到沒有空閑;中期階段,要像死了獨子的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修行;最終要了達無所作爲,如敵趕走牧童牛。”

  意即修無常的時候…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