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课
思考题
156、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157、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159、佛陀在经典中如何赞叹观修无常?这对你有哪些启示或触动?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还是在讲“寿命无常”。这次不管讲寿命无常还是其他引导,都通过教证、公案叙述得比较详细。我个人觉得,讲经说法的时候,内容最好是讲多一些。
然而,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方面的著书或开示,内容应该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劝我:“您最好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也不要写得太厚了,不然没有人愿意看。讲法时也要少讲一点,否则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来,佛教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你们现在所接受的,连沧海一粟的千万分之一都没有,若这样还觉得太多、太广,那就有点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间的一些无稽之谈,则尽量不要花太多时间,可是佛法对我们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脱津梁,故串习的时间要越长越好。
其实相对而言,我平时所讲的内容并不多。因为现在人工作特别忙,时间很紧张,根本无暇付出太多精力学佛,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在过去,汉地的清凉国师,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如今印度和美国有些大德传法,也基本是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还有,以前藏地有位堪布达色尔,他讲课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滔滔不绝,连中午饭都不吃,最后很多弟子都受不了。而我们并没有这样。一方面,不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样,有很多教理能讲得出来;另一方面,即使讲得出来,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听。不过尽管如此,我原则上还是认为:在佛法方面,内容最好讲丰富一点,时间也不要太短了。
这种观点,也许特别忙碌的人不太赞同。但不赞同也没办法,倘若我们一味地随顺世人,在贪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现贪心,嗔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现嗔心,这并不是佛法中所谓的“随顺”。真正的随顺是应机施教,故大家要对佛教多学习、多了解!
上节课讲了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之理。但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唯一可伴随我们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财富、名声、地位、荣华富贵等,死后都要统统留在人间。寂天论师亦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莫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有时候反观自己,虽然修过一些法,但并不像前辈大德那样,对死后的去处很有把握。在座各位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没有精勤行善?假如什么善法都没做,就这样离开世间了,真的很可惜。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现在,不要说一般在家人,即便是比较有名的出家人,修行时间也特别少。所以,大家务必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福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其实不说中观、密法的甚深教义,即便是现在所讲的无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付诸实践了。一个人若对无常观得起来,就会觉得世间万法无实义,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如同以前学《山法宝鬘论》和《开启修心门扉》时,很多人的出离心、解脱心相当强,这样才能变成真实的修行人。否则,纵然你办了皈依证,发了菩萨戒的戒本,但内心跟以前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改变,那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许多法,实际上没什么可执著的。就拿每个人最爱执的“我”来说,若以中观推理或上师窍诀进行观察,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没必要对其耽著不舍。
《大智度论》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奉命出远门办事,晚上住在无人的破屋子里。半夜时来了一个鬼,身上背着一具尸体。他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不久又来了一个鬼,说那尸体是他的,骂前面那个鬼为什么偷他东西。两个鬼为此争斗起来,互不相让。
经过一阵争执,先来的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这里有个人,让他评判尸体究竟该属于谁。”那人听后特别害怕,心想:“这两个鬼的力量都很大。如果我照实说,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实话就会死;假若不说实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妄语也会死。既然都免不了一死,我为什么要说妄语呢?”于是他回答:“这尸体是前面鬼带来的,应该属于他。”
后来的鬼听了,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他一只手拔下来,扔在地上。先来的鬼就从尸体上取下一只手,补回他身体上……如是这般,后来的鬼把他两臂、两脚、头、胁等全身各部分都拔下来,先来的鬼就用尸体的相应部分又给他补回去。随后,这两个鬼共同将他被拔下的残肢吃掉,擦擦嘴扬长而去(1)。
事后这人再三看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我母亲所生的身体,已被这两个鬼吃掉了,而现在这个身体,尽是别人的身肉,那我到底是有身还是无身?若说有,这些都是别人的;若说没有,现在这个又是什么?”
于是他跑到众比丘那里,把自己的经历详细讲了,询问他们:“我是有身还是无身?”诸比丘说:“身体上本来就没有“我”,“我”只不过是五蕴假合,并非真实。”他的根基不错,听后豁然大悟,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的身体若详细观察,跟尸陀林中的尸体并无差别,然由于无始以来的迷乱执著,每个人都把它误认为是“我”,进而为此造业受苦,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过这样的观察,大家要认清五蕴不是“我”。
还有,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