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八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2),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吝啬,不愿给你们传密法。实际上传密法不太难,即便是《上师心滴》的一个引导文,也可以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中全部讲完。文字上我应该会讲,但你们没有修完加行的话,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稳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否则,每个人的风脉明点不同,你暂时可能出现一些验相,但这只是道位的验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对此十分耽著,务必要追求果位的验相,即达到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到了那时,你已了脱生死,就像雄鹰翱翔虚空一样,可自在操纵死亡,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了。

  其实,禅宗也有这种说法。不久前,我听了来果禅师的一些开示,他再再强调光是念佛诵经,不能断除轮回根本,要想真正了生脱死,必须通过参“念佛是谁”,来认识心的本性。他讲的与这里基本相同,到了法性尽地时,认识了心的本性,就会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无数持明大德一样,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会害怕死亡,甚至可不舍肉体前往清净刹土。

  当然,作为凡夫人,我们肯定害怕死亡。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想起以前没学佛时的恶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进入佛门专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时候,虽不敢说像前辈大德那样获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没学佛,早晚肯定不断造业,而今一方面不会造那么可怕的业,再加上终身学习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了。

  现在也有很多居士,通过学习佛法,命运和生活完全变了,这非常好!不管世人对你有何看法,作为修行人,必须要有一些改变。我们学院有很多道友,常抱怨自己业力深重、修行不好,其实跟你以前比起来,现在虽说修行不是很好,但造业不是那么严重,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否则,假如你没有抛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往地狱大步前进。有些人以前天天吃海鲜、吃活鱼,洁白的牙齿上,流下一滴一滴的鲜血,他却没觉得自己多恐怖、多残忍。而现在通过佛法的慈悲教育,很多人完全醒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前几天,有个人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学习《入行论》后,对我的感激千言万语道不尽,就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写满了感恩、感恩……其实对我倒没什么可感恩的,但对《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言,确实要有感恩之心,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一生,这不是用财富或地位可以衡量的。

  总之,通过修持无常法,我们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证得无来无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时也是如此,《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经堂柱子上贴很多“止语”,其实这倒不用,你要贴的话,应该贴这个偈颂。)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3)。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说,修无常的过程中,最初要像野兽逃离猎人的笼子一样不会回头。有些人刚生起无常观时,什么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学佛,别人怎么劝也劝不住,母亲昏倒也好,父亲恐吓也好,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要像农民耕地一样勤勤恳恳,最终获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

  到了最后,一切修行皆已成办,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师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贝若扎那在擦瓦绒时有一个《满足快乐之歌》,其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不过,世间人的快乐与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就是快乐的人》,里面的很多快乐,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它不是修行上的快乐,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乐。

  塔波仁波切还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意即修无常的时候…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