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本具佛性,圓明遍照,無能所,絕對待,超越時空,謝絕生死,純真無妄,自由自在。奈何衆生,從無始來,一念不覺,爲無明所惑,妄見能所,所謂一念不覺生叁細,亦即是無明熏真如,將白淨無垢之識心,變爲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爲第一滅結。
再由叁細長六粗。因無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叁細中的能見相、及所見的境界相,唯心妄現,而知見妄發,引生第七識分別的智相,屬于俱生我法執,成第二空結。
能所相對,發妄不息,分別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成第叁覺結。
知見轉深,對境執著,取舍不已。因境牽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種妄塵,黏湛發見、發聽、發嗅、發嘗、發覺、發知等種種心理反應;因心取境,故由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聽精映聲,卷聲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攬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屬俱生我執,是六粗中的執取相,爲第四根結。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識分別,內見有我,外計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計名字相,屬于分別我執,成第五靜結。
衆生不知我法俱空,內執實我,外執實法,六根終日攀緣六塵,起貪嗔癡之心,做殺盜淫等業,是六粗中的起業相。由業感果,遂有衆生、世界、業果等叁種相續。自此,身被業系,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業系苦相,成第六動結。
若想反妄歸真,破五陰,解六結,滅無明,證法身,當于六根中,選擇一根,作一門深入。如能“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見楞嚴經)因此十方微塵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未明,問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又說:“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由于阿難未明“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更未明“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之理,佛即于獅子座上,取天華巾,于大衆前,倫次绾成六結。巾本無結,喻衆生真心原無障礙;巾绾成結,喻衆生迷真起妄,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遂成五陰六結,根局于塵,生死輪回,不得自由。
結有次第,绾時是從一至六,解時由六至一;喻衆生五陰煩惱,生時從細至粗,滅時由粗至細,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若欲解結,當于結心解,即可分散。否則,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義之教,自然可以反妄歸真,否則,偏于凡小,或邪魔外道,結終難解。由于六結雖同體,而結不同時,故解結之時,亦應次第而解。楞嚴經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亦是次第解結,層層深入,終證菩提。
(一)依教修證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聞思修叁慧,是修習叁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古之觀音如來所啓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爲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今觀音菩薩依教起行,反聞耳根之聞性,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聲塵之聞性,謂之聞慧。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伏,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解六結,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得叁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
普通衆生,當耳根對聲塵時,即起耳識分別;塵有識有,塵無識無,爲聲所轉,喜樂無常,生滅不停,故入于生死之流。今觀音菩薩,修習金剛叁昧時,于叁摩地中,旋聞與聲脫,以如幻始覺智爲能觀,以聞音聲之聞性爲所觀,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所謂“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便可以外亡所聞之塵,而進入聖人涅槃之流;故說:“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耳根所對之聲塵,有動有靜,動是有聲,靜是無聲。觀音菩薩修金剛叁昧,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僅亡聲塵之動相,而入初果聖人之流。動結雖解,靜結猶存。今繼續進修,不但外遣聲塵之動相,連聲塵之靜相亦不可得。如楞嚴經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動者自動,菩薩不爲其所動,靜者自靜,菩薩不知其所靜,心中再無動靜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塵,遣六識,斷分別我執,除起業相與業系苦相,破色陰,超劫濁。
如是繼續進修,漸次深入,增長智慧,不但所聞之塵盡,能聞之根亦盡,如楞嚴經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此,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除去六粗中之計名字相及執取相,便可以破受陰,超見濁,斷見思,證真空,何止解靜結,根結同時消除。即是楞嚴經所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僅得人空,斷俱生我執而已,法執猶存,尚待進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無上菩提,便是定性聲聞。觀音菩薩于叁摩地中,盡聞不住,繼續深入,觀照力強,了達萬法唯心,知空有二邊,即是中道,不但所覺之根塵空,能覺的覺智亦空,舍智愛,斷分別法執,解覺結,破想陰,超煩惱濁,謂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亦即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自此,以如幻金剛妙覺,加功策進,不但能覺所覺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覺得以至極至圓;空相既滅,能知空相之心亦滅。至此生滅方盡,分斷俱生法執,解空結,破行陰,超衆生濁,行陰盡,識陰顯,故言:“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亦即是“法解脫已,俱空不生。”
空結雖解,滅結尚在,必須解除;此結不解,猶爲圓通障礙。觀音菩薩,于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際,承其金剛叁昧力,破識陰,解滅結,以不生不滅心,合如來藏性;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唯一寂光,達識陰即藏性,成佛果大圓鏡智。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此中世間,指生滅法,即前文所說: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出,覺滅空生。出世間是指空滅識生。二乘執此爲涅槃,菩薩依此而住俱空。觀音菩薩達萬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遠離,連離相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法空之空亦不生。心無所住,畢竟清淨,修證至此,六結盡解,妙心圓悟,圓破、圓超、圓證。不爲世出世間所障礙,而得超越世出世間,識性圓明,周遍法界。故言:十方圓明,正是顯示修證之功,獲二殊勝,是顯利他之德。
(二)由證起用
觀音菩薩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再百尺竿頭重進步,破五陰,超五濁,解六結,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同諸佛,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故能從體起用,普應群機,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于衆生。
(1)叁十二應
叁十二應身,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童女身,諸天身,諸龍身,藥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身。楞嚴經說:“是名妙淨叁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叁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法華經亦說:“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及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兩經皆言菩薩以叁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但楞嚴經于應天趣中有四天王太子身,人趣中有女主國夫人身,法華經則無。而法華經八部中有迦樓羅,八部外有執金剛神,楞嚴經亦無。非兩經互有出入,而是菩薩妙應無量,神化莫測,豈止叁十二應而已,兩經亦不過于菩薩無量應身中,略舉其中叁十二類而已。兩經皆言,入諸國土,或遊諸國土,顯示菩薩現種種形,教化衆生,非限于娑婆世界,而是遍于十方世界。叁十二應是教,諸國土衆生是機。菩薩于十方世界,有機則應,無感不通,此皆由因中修習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而得自在成就。
(2)十四無畏
觀音菩薩,因中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斷惑證真,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之後,不但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
《觀世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