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本具佛性,圆明遍照,无能所,绝对待,超越时空,谢绝生死,纯真无妄,自由自在。奈何众生,从无始来,一念不觉,为无明所惑,妄见能所,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亦即是无明熏真如,将白净无垢之识心,变为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第八阿赖耶识,成为第一灭结。
再由三细长六粗。因无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三细中的能见相、及所见的境界相,唯心妄现,而知见妄发,引生第七识分别的智相,属于俱生我法执,成第二空结。
能所相对,发妄不息,分别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成第三觉结。
知见转深,对境执著,取舍不已。因境牵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种妄尘,黏湛发见、发听、发嗅、发尝、发觉、发知等种种心理反应;因心取境,故由见精映色,结色成根,听精映声,卷声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揽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属俱生我执,是六粗中的执取相,为第四根结。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识分别,内见有我,外计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成第五静结。
众生不知我法俱空,内执实我,外执实法,六根终日攀缘六尘,起贪嗔痴之心,做杀盗淫等业,是六粗中的起业相。由业感果,遂有众生、世界、业果等三种相续。自此,身被业系,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业系苦相,成第六动结。
若想反妄归真,破五阴,解六结,灭无明,证法身,当于六根中,选择一根,作一门深入。如能“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见楞严经)因此十方微尘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未明,问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又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又说:“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由于阿难未明“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更未明“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之理,佛即于狮子座上,取天华巾,于大众前,伦次绾成六结。巾本无结,喻众生真心原无障碍;巾绾成结,喻众生迷真起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遂成五阴六结,根局于尘,生死轮回,不得自由。
结有次第,绾时是从一至六,解时由六至一;喻众生五阴烦恼,生时从细至粗,灭时由粗至细,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若欲解结,当于结心解,即可分散。否则,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义之教,自然可以反妄归真,否则,偏于凡小,或邪魔外道,结终难解。由于六结虽同体,而结不同时,故解结之时,亦应次第而解。楞严经说:“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观音菩萨修证耳门圆通,亦是次第解结,层层深入,终证菩提。
(一)依教修证
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三慧,是修习三无漏学的阶梯,亦是转凡成圣的基石,但普通闻慧,是用耳识及意识;思修则是独头意识。古之观音如来所启示的闻慧,是用耳根的闻性。因为识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今观音菩萨依教起行,反闻耳根之闻性,内不随耳识分别,外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声尘之闻性,谓之闻慧。据本觉理,起始觉智,不著空有,谓之思慧;念念旋妄脱黏,归元内伏,谓之修慧。如是闻,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发本明耀,解六结,破五阴,超五浊,证圆通,得三昧,始觉智契本觉理,谓之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普通众生,当耳根对声尘时,即起耳识分别;尘有识有,尘无识无,为声所转,喜乐无常,生灭不停,故入于生死之流。今观音菩萨,修习金刚三昧时,于三摩地中,旋闻与声脱,以如幻始觉智为能观,以闻音声之闻性为所观,内不依妄识分别,外不随声尘流转,所谓“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便可以外亡所闻之尘,而进入圣人涅槃之流;故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所对之声尘,有动有静,动是有声,静是无声。观音菩萨修金刚三昧,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仅亡声尘之动相,而入初果圣人之流。动结虽解,静结犹存。今继续进修,不但外遣声尘之动相,连声尘之静相亦不可得。如楞严经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动者自动,菩萨不为其所动,静者自静,菩萨不知其所静,心中再无动静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尘,遣六识,断分别我执,除起业相与业系苦相,破色阴,超劫浊。
如是继续进修,渐次深入,增长智慧,不但所闻之尘尽,能闻之根亦尽,如楞严经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至此,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除去六粗中之计名字相及执取相,便可以破受阴,超见浊,断见思,证真空,何止解静结,根结同时消除。即是楞严经所说:“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仅得人空,断俱生我执而已,法执犹存,尚待进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无上菩提,便是定性声闻。观音菩萨于三摩地中,尽闻不住,继续深入,观照力强,了达万法唯心,知空有二边,即是中道,不但所觉之根尘空,能觉的觉智亦空,舍智爱,断分别法执,解觉结,破想阴,超烦恼浊,谓之“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亦即是“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自此,以如幻金刚妙觉,加功策进,不但能觉所觉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觉得以至极至圆;空相既灭,能知空相之心亦灭。至此生灭方尽,分断俱生法执,解空结,破行阴,超众生浊,行阴尽,识阴显,故言:“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亦即是“法解脱已,俱空不生。”
空结虽解,灭结尚在,必须解除;此结不解,犹为圆通障碍。观音菩萨,于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之际,承其金刚三昧力,破识阴,解灭结,以不生不灭心,合如来藏性;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唯一寂光,达识阴即藏性,成佛果大圆镜智。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此中世间,指生灭法,即前文所说: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出,觉灭空生。出世间是指空灭识生。二乘执此为涅槃,菩萨依此而住俱空。观音菩萨达万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远离,连离相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法空之空亦不生。心无所住,毕竟清净,修证至此,六结尽解,妙心圆悟,圆破、圆超、圆证。不为世出世间所障碍,而得超越世出世间,识性圆明,周遍法界。故言:十方圆明,正是显示修证之功,获二殊胜,是显利他之德。
(二)由证起用
观音菩萨修习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再百尺竿头重进步,破五阴,超五浊,解六结,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证同诸佛,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能从体起用,普应群机,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
(1)三十二应
三十二应身,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童女身,诸天身,诸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身。楞严经说:“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法华经亦说:“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及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两经皆言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但楞严经于应天趣中有四天王太子身,人趣中有女主国夫人身,法华经则无。而法华经八部中有迦楼罗,八部外有执金刚神,楞严经亦无。非两经互有出入,而是菩萨妙应无量,神化莫测,岂止三十二应而已,两经亦不过于菩萨无量应身中,略举其中三十二类而已。两经皆言,入诸国土,或游诸国土,显示菩萨现种种形,教化众生,非限于娑婆世界,而是遍于十方世界。三十二应是教,诸国土众生是机。菩萨于十方世界,有机则应,无感不通,此皆由因中修习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而得自在成就。
(2)十四无畏
观音菩萨,因中修习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断惑证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后,不但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
《观世音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