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取因,饒益果之差別法的叫做俱有因。在這裏,俱有緣和俱有因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這個大家應該清楚。任何一個事物,對産生自己本體方面起作用的因,叫做近取因。什麼叫做近取因?就像我們原來學《俱舍論》時候的同類因,應該說,自己前面的相續能産生後面的相續。比如說青稞的種子當中産生青稞的苖芽,我們心識當中産生心識,蘋果種子當中産生它自己等。總而言之,自己同類的物體不斷地産生,這就叫做是近取因。
所謂的俱有因,對事物的本體不起作用。比如地、水、火、風,實際上只是對種子起一個輔助作用,並不是直接幫助它的因。《俱舍論》也講過。比如我們種水果,水果的種子是近取因,如果水果的種子泡在牛奶當中,或者泡在其它的一些特殊液體當中,那麼後來産生的水果就非常甘美、甘甜。這些對水果的本體沒有起作用,但是對它的形相、味道、特征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釋量論》第二品中也是這樣講的,心的近取因就是心,它原來相同的因就是心。但心的俱有因,就是其它的一些助緣。由于人前世造的一些業力的差別,今生當中人的心經常感受痛苦,或者是快樂。這與心的俱有因——業力有關系。或者說人的父母非常勇敢的話,兒子也是勇敢,父母對他的心勇敢起了一個俱有緣的作用。或者父母種姓極爲高貴,具有慈悲心,具有信心,或者說惡心,等等,對他的心也是起到一方面的作用。
所以心本體光明方面,依靠近取因而直接、不斷地産生它後面的相續。但是,平時依靠外境來産生作用,我們前一段時間不是講了,心的近取因就是心,但身體是俱緣因。俱有緣對心的差別起一定的作用。
在《俱舍論》中講的六因,其中有一個俱緣因,實際上那裏面,同時互相觀待的法叫做俱有緣,比如說長和短。但經部中,尤其是隨理經部對此不承認,認爲並不是真實的因和果之間的關系,只不過是互相安立的角度來講,是因果而已。所以,《俱舍論》中所講的俱有因,跟因明中所謂的俱有因有一定的差別。總之,在這裏對事物的差別直接起作用的叫做俱有緣,或者俱有因。
子二、確定:
下面講確定,宣說因和果怎樣確定的問題。
彼即隨存與隨滅,有此二種叁層次。
自宗因和果之間的關系,應該這樣來確定。當然,多次重複說沒有必要,就是在遣余面前而安立。但以遣余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合理,符合實際道理才叫做是關系。如果不符合實際道理,就像前面講同性相屬的時候一樣,是不合理的。
薩迦班智達自宗的因果關系,是怎樣確定的呢?我們前面遮破了他宗觀點,現在要建立自宗。自宗是這樣的:確定因和果之間的關系,需具備隨存的叁種條件或隨滅的叁種條件。如此,一是隨存的叁個條件,一是隨滅的叁個條件,總共有六種條件。
薩迦班智達的自宗是這樣的,六種條件當中,要麼依靠隨存的步驟了解因果關系;要麼依靠隨滅的步驟,或者逆品的關系,確定因果關系。
以隨存的叁種條件確定因果的方式:首先,我們親自看到這裏煙沒有、火也沒有,依靠可見不可得的量了知是一個清淨的地方,必須首先要了解這樣一個地方。然後,我們看見這裏有火,不管是在鋼爐裏面,還是火竈裏面,有火是第二個條件。之後,火當中産生煙。有了這叁個層次,一定能確定因果關系。這叁個層次再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所以這叁個層次,在我們確定因果關系的時候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通過隨滅的步驟確定因和果之間的關系。怎麼確定呢?首先,我們看見火當中産生煙,産生煙是通過現量了解的。然後火滅了,這是第二個條件。之後,煙也隨之而滅,這是第叁個條件。一般來講,這是後際隨滅方面的叁種確定,前面是前際隨存方面的叁種確定。
這兩種方式,在確定因果關系方面極爲重要。如果不知道這樣的關系,誰是誰的因,誰是誰的果,這方面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要對因果真正地了解,比如說芽和種子之間的關系,要麼以隨存的叁種步驟來了解,要麼以隨滅的叁種步驟來了解。這一點必須要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話,因和果之間的關系不一定能確定。原因是什麼呢?大家一定要知道,首先這個地方因和果兩者都沒有,這個是很重要的;然後出現因,出現的因一定要現量見到。沒有見過的話,就有可能前面出現的是果,或者果不依靠這個因産生。這樣,首先火和煙都沒有,然後見到火,之後火中冒煙,這說明它們之間有一種因果關系。
可是有些宗派不了解這一點,尤其是順世外道根本不了解因果必須要具足這些條件。因此,他們認爲我們的心識依靠身體,或者依靠父母的不淨種子而産生。如果他們能了解確定因果的條件,首先兩者都不存在,然後因存在,最後果從中産生,他們就不會産生這樣的過失。順世外道,首先,中陰階段他們不能現見,無法了知身體和心識兩者都不存在;也沒辦法了知,有了身體以後,身體當中産生心識。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了解:因前面沒有果,而且果並不是它處而來的這兩點。如果這兩點沒有確定,就不知道是否是事物真正的因。順世外道不知道這種方式,從而認爲身體當中産生心識。如果順世外道知道,首先身體和心兩者都不存在,就像一個有神通的人身體、心這兩者不存在一樣;然後身體有了,身體有了以後,現量看見從身體當中出現心識。如果順世外道有這麼一個真實理由,那麼我們可以說身和心是因果關系。但他們沒有這樣,只是覺得身體起一些作用的時候,心也有改變,以這個原因推出心從身體當中産生的話,那這個推理在因明當中來講是絕對不成立的。
今天我講的這個問題,一些唯物論習氣重一點的老先生和女士們,應該好好掌握一下。因爲你們以前,始終都認爲是:心應該是從身體當中産生的吧!但理由呢,什麼都沒有的。如果你有理由的話,你能不能找到前面這兩者都不存在,然後兩者依次出現。當然這個出現,以因果的方式出現。
麥彭仁波切在《釋量論大疏》中說,有些人提問:隨存的叁種方式,首先是兩者都不存在,然後一者存在,最後另一者才存在,如果這是因果的話,那麼在清淨的一個地方,首先是牦牛和馬都不存在,然後馬出現了,最後牦牛也出現了。這樣的話,是不是它們之間也成了因果關系。麥彭仁波切回答,這完全是不相同的。首先牦牛和馬都不存在,這沒有什麼可诤論的,然後你看見馬,之後牦牛要來的話,並不是在別的地方而是從馬當中産生的話,就可以說它們之間有因果的關系。但是,首先兩者都不存在,然後馬存在,但是牦牛怎麼來的,這是關鍵的問題。馬出現以後,牦牛從其他地方跑過來,並沒有在馬中出現,所以它們之間就沒有因果關系。因和果之間的關系,比如首先煙和火兩者都不存在,然後火存在,最後火當中産生煙,但是煙並沒有存在竈裏面、鍋爐裏面,或者從房子當中産生,就是在火裏面産生。當時,有這樣的一種關系,我們自己心裏也是覺得:煙和火之間,煙肯定不是在前面,並且煙並不是木頭和石頭當中産生的,應該這兩者之間有因果的關系。
因此一般來講,不管是哪一個人建立因果關系,首先要有現量的經曆。如果沒有現量經曆,因果關系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有些人看見因和果之間的無則不生,從此以後他就可以決定。這種決定,以後在世間的萬物當中也會出現的。所以說,因和果之間的關系誰也沒辦法破除的。
這個推理,可以進一步加深我們對佛教生死觀的印象。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希望每一個人好好地思維。我也會著重提出這個問題,你如果是站在唯物論,或者是順世外道的立場上,你現在有沒有理由說,是身體中産生心而並不是心當中産生心,這方面有沒有齊全的推理。我們以後還會講,關于心當中心怎麼産生的問題。到我們講《釋量論》第二品的時候,會專門講成立佛陀爲量士夫,和心當中産生心的非常有說服力的道理。如果能講成的話,大家都會知道,無始以來的的確確是,衆生心在心當中産生的。而且任何理論也是沒辦法遮破的。外道所承認的身體當中突然冒出心識的觀點,只不過是他們了解一方面而立的宗。實際上,這個推理是不全的;一定會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的認識。
總而言之,隨存方式的叁種步驟,應該說是先以現量來取的,然後後面以分別念,分別念和現量結合起來才可以成立,有這叁種條件。你看首先兩者都沒有,然後看見火,之後火中出現煙。這幾個層次,一步一步通過叁次現量,我們的眼識經過叁次,最後我們的遣余識――分別念,把它們結合起來。噢!它們之間是因和果的關系,不是火從煙當中産生的。可以知道煙不是火的因,所謂的煙不是火以外的東西産生的,不是非因産生的,應該是從火中産生的。如果這樣分析,在遣余識面前可以安立它們之間因果的關系。
隨滅也是同樣的:首先是因中産生果,看見火中出現煙,後來火不見(因滅了)的時候,因滅果就沒有了。果沒有的原因就是因滅了,果産生的原因就是因存在。所以,從隨滅的角度來講,它們之間的因果也能成立的。這個問題上面,結合我們的心識是不是在身體當中産生的問題上,希望大家深深地去思考。
好!今天講到這裏。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叁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