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因,饶益果之差别法的叫做俱有因。在这里,俱有缘和俱有因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这个大家应该清楚。任何一个事物,对产生自己本体方面起作用的因,叫做近取因。什么叫做近取因?就像我们原来学《俱舍论》时候的同类因,应该说,自己前面的相续能产生后面的相续。比如说青稞的种子当中产生青稞的苖芽,我们心识当中产生心识,苹果种子当中产生它自己等。总而言之,自己同类的物体不断地产生,这就叫做是近取因。
所谓的俱有因,对事物的本体不起作用。比如地、水、火、风,实际上只是对种子起一个辅助作用,并不是直接帮助它的因。《俱舍论》也讲过。比如我们种水果,水果的种子是近取因,如果水果的种子泡在牛奶当中,或者泡在其它的一些特殊液体当中,那么后来产生的水果就非常甘美、甘甜。这些对水果的本体没有起作用,但是对它的形相、味道、特征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释量论》第二品中也是这样讲的,心的近取因就是心,它原来相同的因就是心。但心的俱有因,就是其它的一些助缘。由于人前世造的一些业力的差别,今生当中人的心经常感受痛苦,或者是快乐。这与心的俱有因——业力有关系。或者说人的父母非常勇敢的话,儿子也是勇敢,父母对他的心勇敢起了一个俱有缘的作用。或者父母种姓极为高贵,具有慈悲心,具有信心,或者说恶心,等等,对他的心也是起到一方面的作用。
所以心本体光明方面,依靠近取因而直接、不断地产生它后面的相续。但是,平时依靠外境来产生作用,我们前一段时间不是讲了,心的近取因就是心,但身体是俱缘因。俱有缘对心的差别起一定的作用。
在《俱舍论》中讲的六因,其中有一个俱缘因,实际上那里面,同时互相观待的法叫做俱有缘,比如说长和短。但经部中,尤其是随理经部对此不承认,认为并不是真实的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互相安立的角度来讲,是因果而已。所以,《俱舍论》中所讲的俱有因,跟因明中所谓的俱有因有一定的差别。总之,在这里对事物的差别直接起作用的叫做俱有缘,或者俱有因。
子二、确定:
下面讲确定,宣说因和果怎样确定的问题。
彼即随存与随灭,有此二种三层次。
自宗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确定。当然,多次重复说没有必要,就是在遣余面前而安立。但以遣余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符合实际道理才叫做是关系。如果不符合实际道理,就像前面讲同性相属的时候一样,是不合理的。
萨迦班智达自宗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确定的呢?我们前面遮破了他宗观点,现在要建立自宗。自宗是这样的:确定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需具备随存的三种条件或随灭的三种条件。如此,一是随存的三个条件,一是随灭的三个条件,总共有六种条件。
萨迦班智达的自宗是这样的,六种条件当中,要么依靠随存的步骤了解因果关系;要么依靠随灭的步骤,或者逆品的关系,确定因果关系。
以随存的三种条件确定因果的方式:首先,我们亲自看到这里烟没有、火也没有,依靠可见不可得的量了知是一个清净的地方,必须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地方。然后,我们看见这里有火,不管是在钢炉里面,还是火灶里面,有火是第二个条件。之后,火当中产生烟。有了这三个层次,一定能确定因果关系。这三个层次再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所以这三个层次,在我们确定因果关系的时候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通过随灭的步骤确定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怎么确定呢?首先,我们看见火当中产生烟,产生烟是通过现量了解的。然后火灭了,这是第二个条件。之后,烟也随之而灭,这是第三个条件。一般来讲,这是后际随灭方面的三种确定,前面是前际随存方面的三种确定。
这两种方式,在确定因果关系方面极为重要。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关系,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这方面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要对因果真正地了解,比如说芽和种子之间的关系,要么以随存的三种步骤来了解,要么以随灭的三种步骤来了解。这一点必须要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能确定。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要知道,首先这个地方因和果两者都没有,这个是很重要的;然后出现因,出现的因一定要现量见到。没有见过的话,就有可能前面出现的是果,或者果不依靠这个因产生。这样,首先火和烟都没有,然后见到火,之后火中冒烟,这说明它们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可是有些宗派不了解这一点,尤其是顺世外道根本不了解因果必须要具足这些条件。因此,他们认为我们的心识依靠身体,或者依靠父母的不净种子而产生。如果他们能了解确定因果的条件,首先两者都不存在,然后因存在,最后果从中产生,他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过失。顺世外道,首先,中阴阶段他们不能现见,无法了知身体和心识两者都不存在;也没办法了知,有了身体以后,身体当中产生心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了解:因前面没有果,而且果并不是它处而来的这两点。如果这两点没有确定,就不知道是否是事物真正的因。顺世外道不知道这种方式,从而认为身体当中产生心识。如果顺世外道知道,首先身体和心两者都不存在,就像一个有神通的人身体、心这两者不存在一样;然后身体有了,身体有了以后,现量看见从身体当中出现心识。如果顺世外道有这么一个真实理由,那么我们可以说身和心是因果关系。但他们没有这样,只是觉得身体起一些作用的时候,心也有改变,以这个原因推出心从身体当中产生的话,那这个推理在因明当中来讲是绝对不成立的。
今天我讲的这个问题,一些唯物论习气重一点的老先生和女士们,应该好好掌握一下。因为你们以前,始终都认为是:心应该是从身体当中产生的吧!但理由呢,什么都没有的。如果你有理由的话,你能不能找到前面这两者都不存在,然后两者依次出现。当然这个出现,以因果的方式出现。
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说,有些人提问:随存的三种方式,首先是两者都不存在,然后一者存在,最后另一者才存在,如果这是因果的话,那么在清净的一个地方,首先是牦牛和马都不存在,然后马出现了,最后牦牛也出现了。这样的话,是不是它们之间也成了因果关系。麦彭仁波切回答,这完全是不相同的。首先牦牛和马都不存在,这没有什么可诤论的,然后你看见马,之后牦牛要来的话,并不是在别的地方而是从马当中产生的话,就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因果的关系。但是,首先两者都不存在,然后马存在,但是牦牛怎么来的,这是关键的问题。马出现以后,牦牛从其他地方跑过来,并没有在马中出现,所以它们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比如首先烟和火两者都不存在,然后火存在,最后火当中产生烟,但是烟并没有存在灶里面、锅炉里面,或者从房子当中产生,就是在火里面产生。当时,有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自己心里也是觉得:烟和火之间,烟肯定不是在前面,并且烟并不是木头和石头当中产生的,应该这两者之间有因果的关系。
因此一般来讲,不管是哪一个人建立因果关系,首先要有现量的经历。如果没有现量经历,因果关系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有些人看见因和果之间的无则不生,从此以后他就可以决定。这种决定,以后在世间的万物当中也会出现的。所以说,因和果之间的关系谁也没办法破除的。
这个推理,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佛教生死观的印象。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希望每一个人好好地思维。我也会着重提出这个问题,你如果是站在唯物论,或者是顺世外道的立场上,你现在有没有理由说,是身体中产生心而并不是心当中产生心,这方面有没有齐全的推理。我们以后还会讲,关于心当中心怎么产生的问题。到我们讲《释量论》第二品的时候,会专门讲成立佛陀为量士夫,和心当中产生心的非常有说服力的道理。如果能讲成的话,大家都会知道,无始以来的的确确是,众生心在心当中产生的。而且任何理论也是没办法遮破的。外道所承认的身体当中突然冒出心识的观点,只不过是他们了解一方面而立的宗。实际上,这个推理是不全的;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随存方式的三种步骤,应该说是先以现量来取的,然后后面以分别念,分别念和现量结合起来才可以成立,有这三种条件。你看首先两者都没有,然后看见火,之后火中出现烟。这几个层次,一步一步通过三次现量,我们的眼识经过三次,最后我们的遣余识――分别念,把它们结合起来。噢!它们之间是因和果的关系,不是火从烟当中产生的。可以知道烟不是火的因,所谓的烟不是火以外的东西产生的,不是非因产生的,应该是从火中产生的。如果这样分析,在遣余识面前可以安立它们之间因果的关系。
随灭也是同样的:首先是因中产生果,看见火中出现烟,后来火不见(因灭了)的时候,因灭果就没有了。果没有的原因就是因灭了,果产生的原因就是因存在。所以,从随灭的角度来讲,它们之间的因果也能成立的。这个问题上面,结合我们的心识是不是在身体当中产生的问题上,希望大家深深地去思考。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三十七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