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組成的,而其中的火微塵實際上是一個法,一個法的話,那它的本質就不可能有水大的部分,也不可能有風大的部分,因爲它的本質是一個。按照因明的觀點,在任何一個理論當中,一個事物的本體不可能混雜任何一個其他的法。所以,一個本體不可能有兩種法。如果沒有兩種法,那相屬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無有二法無相屬”。我們剛才也講了,相屬必需建立在兩個法的基礎上。如果是一個法,那就出現自己與自己相屬的笑話了。相屬是關系的意思,一個人自己與自己關系很好,自己與自己關系很糟糕,這種說法在世間的名言當中也是沒有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推出:我們口口聲聲說的同性相屬——柱子的無常與柱子的所作,它們在外境上是不可能存在相屬的。如果所作和無常在外境上有相屬,那所作也住在它的本體當中,無常也住在它的本體當中,二法都住在各自的本體上,這樣一來,它們之間的同性相屬就不存在了。當然,我們心裏面可以這樣想。總而言之,柱子、柱子的無常、柱子的所作,這幾個在事物的本體上,不存在相屬的性質。
我們在座的有些道友,也可能産生懷疑:相屬不存在,恐怕很矛盾。因爲我們經常說的:柱子無常,它是所作之故,這是通過所作的因來建立無常的。如果所作和無常沒有相屬的關系,那依靠推理來建立無常的立宗,就完全不能成立。所以,這是非常大的矛盾。可能有些人是這樣想的。如果心裏産生這樣的懷疑,認爲我們剛才說的不對,那這些道友就屬于因明前派。你們因明前派把外境跟心識沒有完全分開,有時候把心識上的東西推到外境上,有時候外境上的東西用在遣余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始終模糊不清、分不清楚。這也是薩迦班智達,爲什麼要通過各種推理來駁斥的原因。
下面,因明前派的論師這樣認爲:
若謂所作及無常,反體于聲不成立,
則成叁相不容故,境有同性之相屬。
因明前派是這樣認爲的:假設是你們前面所講的那樣,無常和所作在外境當中沒有同體相屬,那這兩個反體在聲上面就不成立,由此叁相推理也不存在。本來,我們是用所作的反體來證明聲音是無常的,推理是:聲音是無常,因爲它是所作故。可見,它是很好的一種推理,通過所作可以建立聲音無常。但是,你們因明派現在說,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根本不存在。如果同體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根本不存在,那聲音所作的反體跟無常的反體,就在事物的本質上不存在。這樣一來,叁相推理就根本不存在了。但這一點,我們是不能承認的。包括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他們在有關論典當中,也經常應用這樣的推理:柱子無常,所作之故;聲音無常,所作之故;萬法無常,所作之故等等。這說明,同體相屬應該在事物的本質上存在。如果不存在,那法稱論師和其他因明論師所建立的所有叁相推理,都被你們全部推翻了,尤其是自性因的推理全部都被推翻了。這一點,你宗肯定不敢承認。因此,一定要承認同性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存在。
下面,我們因明派剖析他們的觀點:
一實體境雖相同,諸反體于境若有,
反體無關則非因,相屬成果或異名。
“一實體境雖相同”。你們因明前派也認爲:無常和所作在聲音或者柱子的本體上,是一個實體。這一點,你們因明前派也認爲是合理的。我們因明派也承認這一點,包括以法稱論師的究竟密意來進行對照,這個觀點確實是合情合理的。瓶子的本體、所作的本體、無常的本體,這幾個是一個本體,這一點我們也完全承認,沒有什麼不相同,觀點一致。
雖然這是相同的,但“諸反體于境若有”與我們不同。各自不同的反體,剛才柱子的反體、無常的反體、所作的反體,這叁個反體不但在外境當中存在,而且他們之間有一個不可分割的同性關系——同性相屬,這一點我們是不承認的,但你們承認。你們因明前派認爲:事物的反體就像蘑菇的菌褶一樣,所有反體以互相不混雜的方式,在事物的本質上存在。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大家都知道,我們自宗的反體都是分別念假立的,而事物的本體上只是一個本體而已。
如果反體在外境當中真實存在,那有很大的過失。有什麼樣的過失呢?我們可以這樣問:反體與反體之間有沒有關系?也就是說,無常的反體跟所作的反體,如果真的在事物的本體上有兩個法,那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屬,有沒有關系?如果你說沒有關系,那依靠所作的推理來了知無常,這樣的機會就不可能容有。因爲它們兩個之間一點關系都沒有,就像沒有一點關系的東山和西山一樣,比如我說:在這裏一定存在東山,因爲西山存在之故,這種推理毫不相幹,不可能成立。或者說古代盔甲上面的甲片,甲片與甲片之間完全是脫開的,互相不可能有混雜的現象,那這樣,它們之間不可能有互相推導的關系。這樣一來,如果反體與反體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則成了非因,那就並不是以所作的因或者推理,來了知柱子是無常的,這種機會不應該容有。這是一個推理。
第二個推理:如果你說反體與反體之間有關系,那應該是兩種關系之一,要麼是同性相屬,要麼是彼生相屬。除了這兩個以外,在因明的任何一個論典當中,不可能有第叁種相屬,我們下面也會講到。如果是同性相屬,也就是說,這兩個反體的關系在事物的本質上存在,並不是心假立的,並且他們是同性相屬,那這種觀點肯定不合理。爲什麼不合理呢?柱子、無常和所作,這叁個實際上是一個本體。如果是一個本體,你不加任何分別念的成分,實際上無常也是柱子,所作也是柱子,柱子也是柱子。那這樣,它們幾個就成了不同的名稱而已,推理就完全成了這樣:柱子是柱子,因爲是柱子之故。因爲,在事物的本質上如果是一體,那完全就成了異名。就像詞藻學裏面,月亮叫做涼光或者水晶球,一個事物有叁種不同的異名,就變成了這樣。從遣余的角度來講,這樣的推導也是可以的。但從事物的本質上,比如瓶子是瓶子,因爲是瓶子之故,那有沒有必要呢?一點必要都沒有。如果你認爲它們的反體實際上存在,反體與反體之間是同體相屬,那就是一個物體。除了一個物體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有這個過失。
如果你認爲:反體與反體之間有是有相屬,但這種相屬是彼生相屬。那也不合理。柱子是無常,所作之故。柱子、無常和所作,這些都是一個法當中産生另一個法。那這樣,是柱子裏面産生無常,還是無常裏面産生所作,是怎樣互爲因果的呢?如果你真的成立這一點,那其中的一者,就變成了另一者的果了,但這一點,你們對方也不會承許。
這樣一來,如果在事物的本質上相屬存在,那理論上完全是過不去的。
對方可能會這樣說:那你們自己會不會有這種過失呢?你們不是也承認它們是同性相屬嗎?我們根本沒有這種過失。爲什麼沒有呢?因爲事物的本質上,我們不承認所作、無常和柱子,互相有一種關系。只不過我們承許,在事物的本質上,所作、無常和瓶子叁法,是一個本體。但在我們分別念當中,可以把它們分出來:遣除非所作的反體安立爲所作,遣除常有的反體安立爲無常,遣除非瓶的反體安立瓶子。那這樣,如果有些人知道所作,但不知道無常,在這種人面前,這種推理就可以建立,以所作的理由來建立瓶子爲無常。所以,我們從分別念的角度來安立,這個叁相推理就非常合理。雖然所诤事、立宗和因叁者,沒有實質上的他體法。但在我們衆生的分別念當中,本來是一體的東西,但他不能了悟爲一體;或本是多體的東西,但他沒有了悟爲多體。在這種人面前,這種叁相推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法稱論師的究竟密意,並不是承認事物的本質上存在著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同體是存在的,但是相屬在本質上不存在。相屬和相違,全部是我們的分別念來進行假立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關鍵。比如:果沒有因不能産生,但因和果之間的關系,全部是分別念來安立的,在事物的本質上是不存在的。火不離開熱性的一體的本體,在事物的本質上是存在的;但是,火與火的熱性結合起來的相屬或者關系,這就是我們分別念來安立的。
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大家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就會了知:世間上的任何一個關系,就是我們分別念來安立的,真正的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是不存在的。這個問題很關鍵。如果你懂得,那相屬品當中的道理就很容易;如果你沒有懂得,還覺得:哦!這個相屬不僅是分別念安立的,它在事物的本質上還存在。爲什麼呢?因爲,我心裏面想的:火的本性與火的熱性是一體的觀點,實際上符合事物的實際本體,如果與實際情況相符,那就說明:不但我心裏面這兩個連在一起,而且本體上也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分別念中的相屬,在事物的本質上也是存在的。如果我們也這樣認爲,那就說明,對相屬是以分別念安立的道理並沒有搞懂。雖然這種執著非常相合事物的實際本體,但這不叫相屬,相屬唯是分別念安立。
就像前面講遣余的時候,有些人一直這樣認爲:實際上,柱子已經遣除了非柱,那這樣,遣余應該在事物的本質上成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真正的遣余在實際本體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事物的本質上存在遣余,那任何一個人看見柱子以後,就會知道:這叫柱子,它遣除了柱子以外的瓶子等。但實際上,沒有學習過這種概念,沒有學過這種術語的人,根本不會懂得。這說明,任何一個法的本體上並沒有遣余。也說明,在事物本體上,相違和相屬都沒有。所以,世間當中的所有破立、肯定與否定等,全部都是我們的分別念來安立的。如果你懂得這一點,那因明當中最基本的秘密與竅訣,你就已經了解了。如果這一點你沒有懂得,那相屬的絕密你就沒有了解。
實際上,因明是一種分別念的學問,它有一套非常嚴密的邏輯。如果你沒有詳細觀察,那不可能了達它最甚深的意義。只是走馬觀花或者囫囵吞棗般的看書,這樣隨隨便便過一遍,是不可能通達因明的。但有些人認爲:啊!因明是非常難懂啊!其實,這並不是這樣。與《現觀莊嚴論》或者其它中觀論典比較起來,尤其是密乘等淨無二的見解,因明畢竟是分別念的對境,因此也沒有什麼搞不懂的。與世間上的學問比較起來,我想:物理、化學、哲學等知識,其實只能研究一種表面的現象,事物的真正本質並沒有徹底了解。與世間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因明有一套非常深奧的了解名言的秘訣,它們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因明。但這種秘密跟勝義谛的秘密比較起來,並不是特別難懂。
因此,如果我們把因明學得特別好,那對佛法自然而然會生起信心。爲什麼呢?我們會想到:佛陀宣說的因明正理,在名言當中,按我的分別念進行抉擇的時候,講得非常有理有據;這就說明,更爲超勝的勝義境界——佛和菩薩的智慧,更是不可思議。雖然我現在,還沒有通達一切諸法空性的證悟,但是我知道:通過名言的任何一個觀察,我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個錯誤;那說明,勝義不可思議的境界,會更讓人敬仰。從而對佛法産生真正的信心。所以,我這樣想:一般因明邏輯學得非常好的人,他對佛法的正理根本找不出錯誤。世間上的很多智者,剛開始他們並不特別承認佛教,但通過後來的潛心研究,對佛教的真理根本找不到任何錯誤;從此以後,不但以前的邪見全部遣除,而且完全對佛法産生信心。
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在座的個別人,或者在大城市裏面成長的有些人,雜亂分別念非常多,可是這些分別念當中,真正比較尖銳的一個分別念,誰也找不到。有人每天都有千思萬想,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念: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但真正靠得住的一個分別念,或者真正有理有據的,能遮破佛理的,這樣的分別念誰也找不出來。只不過是:我想是這樣的,我覺得不合理,這是不對的吧!有個別人,他的每一個分別念,或者每提出的一個疑問,都特別笨,根本沒有什麼尖銳的東西;但是,他的胡思亂想卻特別多。如果你學好了因明,那所有亂七八糟的分別念,會通通削掉,最後産生一種非常清淨、純潔的智慧。雖然因明是名言中的一種分別念,但是,我們學習卻非常有必要。
有很多人,以前接觸的學問比較多,相續當中的傲慢心比較濃,始終認爲:我是博士生,我是大學本科畢業的。其實,這只是迷迷糊糊學了一些世間理論而已,是在這個當中熬過來的,有些知識還是垃圾,根本用不上。在真正的正理面前,任何一種世間的智慧都靠不住,以正理進行觀察的時候,自己也覺得自己很渺小。我通過各方面的了解,學習因明以後,有些人的傲慢心,還是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是有所突破的,這是很高興的事情。
希望大家:學習佛法一定要成功。如果沒有成功,那修行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阻礙和違緣。所以,在相屬的問題上,大家應該詳細觀察。
好!今天學習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叁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