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八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它可以成立爲量,法稱論師在《正理滴論》中說,所謂的現量是指首先見到不共的對境,比如說有一個不共的對境,其呈現的時候,識已經現量照見了,這就是現量識;陳那論師在《定量論》中也講到,我們心裏面執著現在很快樂等,這並不是現量。大家都知道快樂不是痛苦,對此有一定的執著,這些並不是現量。可以說所謂的量不管是現量還是比量都是一種識,並且全部都是正確的識,也就是說,這種識所判斷的對境是沒有錯亂的,這就是所謂的量,就像爲什麼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爲量士夫一樣,因爲本師所判斷的對境沒有一個錯誤,全部是正確的。同樣的道理,如果現量和比量所判斷的對境是存在的,對有境方面不欺惑,或者所判斷的對境不存在,在不存在方面不欺惑,這就是所謂的量。

  

現量亦即無分別,是故無需決定性。

  “現量亦即無分別”,實際上所謂的現量是沒有分別的,如不會分別對境的紙是白色、紅色等。“是故無需決定性”,所以現量根本不需要具有決定性,因爲它的本體是無分別而照見,如實照見也可稱爲正確地認識對境,而這種認識並不是由分別心決定的。

  當然,因明前派的有些論師也這樣說過,雖然現量沒有分別的決定性,但是有無分別的決定性,實際上這種觀點也是不成立的。可以這樣反問:“你們所說的“無分別決定性”指的是什麼呢?”如果說眼識能如理如實地照見某個色法的本體,那這不是由分別念執著的,而是現量無分別取境,僅僅是緣取對境,並沒有分別,這不叫決定性。如果說眼識能取舍、分辨這是紅色、那是白色等,這種觀點在因明七論的任何一部論典中也是不可能有的。所以,因明前派承認現量不存在分別的決定性,但是存在無分別決定性的說法,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薩迦班智達在此說,現量不可能有決定性的原因就在這裏。

  遣除彼不合理之說分二:一、現量行破立之方式;二、宣說若決定性則違現量。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現量沒有任何分別,那麼要斷除增益是很困難的。比如說,現量見到柱子的本體時並沒有任何取舍分別,柱子存在或不存在的決定性都沒有,這樣一來,就無法斷除增益,如是它怎麼會成爲量呢?所謂的量要准確,由它判斷外境才具有正確性,如果沒有判斷外境的分別念,那它如何成爲衡量對境的正量呢?”

  

現量遠離分別念,以未顛倒立爲量,

  

依彼抑或憑他力,決定之式行破立。

  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雖然所謂的現量已經離開了分別念,也沒有決定性,但這裏是以未顛倒錯亂對境的角度安立爲量的。意思就是說,現量雖然是對某個事物沒有決定性的無分別念,但它所緣取的對境是無顛倒的,以事物無顛倒呈現在識前的理由已經足夠使它成立爲量。爲什麼呢?因爲量不一定要有決定性,比如說我看見面前這根紅色的柱子,雖然根識並沒有生起“這是紅色柱子”的定解,但是其所有特征已經在根識面前顯現了,從這個角度它可以成立爲量,所以現量的第一個特征就是無分別。其實在陳那論師的《因明入正理論》中有這樣一句話,已經講到了這個特征:“此中現量,謂無分別。”意爲現量就是無分別。

  頌詞中的“未顛倒”,法稱論師在《正理滴論》中稱爲“無錯亂”。陳那論師已經講了無分別,爲什麼法稱論師要加上無顛倒呢?有些論師這樣解釋,因爲只是說“現量無分別”,而無分別有錯亂的情況,如二月、黃色的海螺等,爲了遣除這些錯亂的無分別識,安立現量不僅是無分別,而且衡量對境的時候無有任何錯亂、顛倒,所以法稱論師在《正理滴論》當中,又增加了無錯亂(無顛倒),其原因就是這樣的。

  總而言之,在後代高僧大德們著的任何一部因明論典中建立的現量,其第一個特點是沒有分別,第二個特點是如理如實地照見對境,不會出現任何互相錯亂的情況。具備這兩個特點,我們就可以安立它是現量,也是正量。爲什麼呢?因爲它所判斷的對境沒有任何差錯,所以安立爲正量。

  此時,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如果現量沒有決定性,那麼如何依靠它進行破立、取舍呢?因爲量應該具有破立的功能,比如說這是正確的,就把它建立起來;這是錯誤的,就把它破斥掉,量應該有這種破立的功能。但現量沒有任何分別,怎麼依靠它進行破立呢?就世間當中的任何一法而言,應該是以破立來進行取舍的,但這個現量任何執著、分別、決定性都沒有,那怎麼進行破立呢?”

  下面對此回答:“依彼抑或憑他力,決定之式行破立。”依彼的意思是指依靠現量本身,依靠它本身可以引生決定性;或者現量自己本身不能引生決定性,但是依靠其他的外力可以引生決定性,之後再進行破立。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雖然外境所有的特征在現量面前已經如理如實地現前了,但是衆生在取境的時候,有時候對外境可以自然而然生起定解,即在沒有什麼錯亂因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生起決定性,然後進行破立;有時候現量對外境雖然已如理如實地照見,但是憑它自己的力量不能生起決定性,必須依靠外力才能産生。

  對此可以舉例說明,比如說前一刹那,我看見紅珊瑚或者紅色玫瑰花的時候,它的紅顔色在我眼識面前已經呈現了,因爲沒有其他錯亂因的緣故,下一刹那自然而然會生起決定性:“我剛才已經看見了紅色的珊瑚、紅色的玫瑰花,我剛才看見就是紅色的。”或者“這就是紅色的東西啊!”依靠現量自己的力量,在自相續中可以生起辨別紅色的決定性,之後進行破立:這個紅色的珊瑚,我要還是不要?如是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意願進行取舍了。

  另外,當紅色的柱子現前時,雖然它有諸多不可分割的本性,如刹那無常、所作、形狀等,但是不一定能全部同時認識。比如說對無常來講,因爲有其他錯亂因的緣故,從而使你無法對它産生認識。那麼到底有什麼錯亂因呢?首先有內在的錯亂因,因爲我們相續中具有把萬法執爲常有的不良習氣;然後是外在的錯亂因,紅色的柱子雖然在刹那地生滅,但是以凡夫人的根識卻無法了知,因爲刹那生滅不是根識的對境,根識的對境是物質的粗大結構,但粗大的結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變化。由于上述種種錯亂因的緣故,我們雖然已經看見了與紅色柱子不可分割的無常刹那性,但是卻不能了解這一點。但是,如果依靠其他外力之後,我們就可以了知柱子是無常的。依靠什麼外力呢?因爲它是人造作的緣故,以此就可知道柱子肯定是無常的,此時在你相續當中,無論是珊瑚還是柱子,都會知道它們的無常本性。所以,要生起決定性,沒有錯亂因時很容易,當下依靠現量馬上即可産生,然後就可以進行破立了;而在有各種錯亂因的情況下,由現量不能直接生起決定性,只有在依靠其他外力的情況下,才能在相續當中生起決定性,然後再進行破立。對于上述道理,我們在學習因明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了知。

  以前剛開始學因明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所謂的現量既然是無分別,那它怎麼會成爲量呢?既然成爲量,那麼它就應該是正確的,但沒有分別念,怎麼了知它是正確的呢?因此它永遠也不能成爲量。每個人都有各自不相同的習氣和分別念,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現量無分別,如何成爲量?”對我來講,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是我想你們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爲從表情上看,你們好像對此沒有任何疑惑。

  大家應了知,依靠現量引生決定性有兩種方式:一個是自力——依靠現量自己的力量産生決定性,其實我們在前面講非量識時,這一點已經講過,其中的已決識就是如此;還有另一種方式,是依靠他力來産生決定性的。這樣一來,從現量來講,雖然其本身並不具備有和無的決定性,但是依靠自力或者他力可以最終引生出決定性來,因此,現量無決定性而不能成爲量,也不能破立的過失是根本沒有的。也就是說,現量緣取的外境是正確的,並沒有錯誤,所以我們把它安立爲量。雖然它自己是不分別的,但是依靠它可以逐漸引生真實的定解,有了真實的定解以後,就可以進行破立了。所以由現量所決定的名言,一點兒也不會錯亂的原因就在這裏。

  好,今天就學習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窺基大師在《因明大疏》中說:“能緣行相,不動不搖,因循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然有二類:一定位,二散心。定心澄湛,境皆明證,隨緣何法,皆名現量。一切散心,若親于境,冥得自體,亦皆現量。”

  

《第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十九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