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识缘取对境的方式。
诸现量前境尽现,一法不现不同相,
异体不容显现一,以显现取无轮番。
从缘取的角度来讲,现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里的现量不是相似现量,而是指真实现量。
“诸现量前境尽现”,在取境的过程当中,所有外境的特征已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全部呈现在识前了。也就是说,所有现量的识,不管是眼识、耳识、鼻识等五根识,还是意识,凡是呈现在它们面前的对境,不可能有一部分现前、一部分不现前的情况。
“一法不现不同相”,一个本体的法,不可能显现不同的相。比如说外境是蓝色的物体,识必定显现蓝色,不可能显现白色;或者瓶口、瓶腹等都是属于一个瓶子,它们也不可能显现成很多的异体法。
而如果是异体法,也不可能显现为一个本体。从更细微的角度而言,瓶子可以包括瓶口、瓶腹、瓶底等很多法,而瓶腹又是由东南西北的许多微尘组成的,其中一个东方的微尘,也是由无数更细小的微尘组成,这些微尘从显现的角度来讲,都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在你的眼识面前呈现了,所以在根识面前,原来东方的微尘现在显现为西方的,原来是白色的微尘现在显现为黄色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以此理观察可知,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全知麦彭仁波切承许,应该按照真相唯识宗三种宗派中的能所等量派的观点安立名言,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以因明的观点进行观察时就会发现,外境具有何种特点,有境也会如是现前。比如说我眼识面前显现的花色布匹上面有白色、红色、蓝色等多种颜色,外境有什么样的特征,我的有境也会如是现前。也就是说外境中“多”的东西不可能在有境面前显现为“一”;外境中的“一”的东西也不可能显现为“多”,这方面根本不可能产生错乱。实际上正如刚才所讲,心识取境之时,外境的特点已全部呈现在我们的根识面前了。当然,这里主要讲的是根识。
在汉传佛教窥基大师所著的《因明大疏》中,“现量见到”是从定位和散心两方面来解释的。所谓的定位,是指它的外境为照了而现前,这与我们所讲的现量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散心,是指外境首先看得不是很清楚,到了跟前的时候才清楚起来,这种解释方法在《释量论》中也有,以这种方式来理解现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管怎样,外境中的法有什么样的特征,就会如理如实、不折不扣地全部呈现在根识面前,这是“异体不容显现一”;当然从取境的角度来讲,一体法也不容显现成他体。所以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些道理。
倘若没有了解这些道理,即使是世间上非常出名的哲学家,也未必能通达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说德国的黑格尔,他在分析以识取境时,用了很多的文字进行叙述,有时候说取境是以特殊性来取的,有时候说是以综合性来取的,有时候说是以普通性来取的,安立了很多的名称。当然他自己可能明白,也许还有一些特殊的窍诀,但我看了以后,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因为他没有分清楚分别和无分别、自相和总相、显现和遣余等概念,就安立以感官来接受外境,或安立分别意识对外境进行思维等,这样随便安立肯定会导致杂乱无章,让人看了之后不知所宗。所以有时候看到一些古代的哲学,以及一些现代的明辩哲理时,的确会对自宗,尤其是两大理自在——陈那和法称论师所传下来的因明道理生起无比的信心!有时候为了感受自宗的殊胜性,我们也应该对照一下世间上人们特别提倡的一些哲学,比如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美国一些著名学府里面的教授,他们所讲的一些哲学理论;当然,他们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可面对名言中“认识外境”的问题时,虽然他们肯定能说出很多的观点,但是对于了解外境的方式,恐怕难以真正地理解。这一点,希望诸位在有时间、有条件、有能力的时候,将佛教的真理跟世间著名的理论互相比较一下,这样肯定会对自宗产生不退的信心。
“以显现取无轮番”即以显现取境的时候,不会是轮番的方式。比如说我看见某颗蓝宝石的时候,它的颜色、形状、无常、所作和有为法等全部会呈现在我的眼识前;如果它会发出某种声音,那这种声音也会在耳识面前呈现;如果与它接触,那产生的触觉也会在我的身识前全部如理如实地呈现,也就是说,上述特征会同时显现。而根本不可能有首先显现它的颜色,然后显现它的形状,再显现它的无常的情况,因为无分别取境的方式是同时顿现,就像某个物体在镜子中显现影像时,不可能首先显现它的颜色,然后再显现形状一样。但在分别念面前,这是可以的,比如说我看见有人穿着红色的衣服,但当时并没有对红色衣服生起定解,后来才想起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刚才已经有一个红色的信息传过来了,虽然现在了知了衣服是红色的,但是衣服的款式、质量等情况,现在根本想不起来,所以在分别念面前,会有生不起全部定解的情况。又比如知道“无常”时,却不知道是“所作”;知道“所作”时,又不知道是“无常”;知道颜色时,不知道形状等等。所以,虽然是一个本体,但在分别念前产生定解的时候,也有某些方面知道,某些方面不知道的情况;而在无分别念面前显现外境本体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差别会全部顿现在根识面前,这些都是因明的窍诀。
刚开始的时候,我曾产生过这种感觉:“一个本体怎么不能有现和不现的部分呢?否则的话,是不是事物后面未见的部分也已经呈现了呢?”其实,并不是说未见的部分已经呈现了,比如看见这个瓶子的时候,按照因明或俱舍的观点,瓶子是十二处中的色法,既然是色法就有产生眼识行相的作用,而且当时这个色法肯定还具有无常、所作、颜色、形状等本性,所以世间当中所讲的法,与论典中所讲的法有一定的差别。
下面讲识境一致分二:一、外境和心如何一致;二、建立现量非决定。
首先讲外境和心如何一致。
此处讲外境有何种特点,同样识也具有这些特点。
依如何存对境力,根识由此而生起,
无则决定不生故,识境互相无错乱。
在学习因明的时候,这个颂词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缘取对境,实际上是凭着外境的各种特点或者说是它如何存在的这种力量,才产生了具有与外境相同行相的根识,也就是说,根识是随着外境的行相而产生的。如果外境不存在,那么眼识、耳识、鼻识等根识无法产生,所以现量的识与其对境的自相,这两者是无则不生的关系,因为具有了这种关系,它们根本不会出现错乱的现象。比如我们瞭望蓝色的大海,当时海上波涛的形相、颜色等,全部如理如实地在根识前显现,即我们的根识会产生外境波涛的影像,就像外境瓶子的任何形相皆可以显现在镜子当中一样。
这一点,不仅是大乘论典(在名言里)如是承认,甚至经部及经部以上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是这样承认的。经部宗认为,我们见到的柱子并不是真正的自相,其实只是见到了它的行相而已;而唯识宗及以上的宗派也都认为,是外境的行相显现在心识面前,对境有什么特点,识也会如实现前这些特点。当然这是从真实现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是错乱现量或相似现量,外境中本来就没有两个月亮,而在根识前显现两个月亮;外境的山河大地没有动摇,但是我们坐车的时候,看见这些外境往后跑……这些都是境相错乱,是由出现错乱因而导致的。如果没有这些错乱的因,那么海螺本身的白色,左旋或右旋的形状等,这些形相会无谬地显现在眼识前,此时境和识就是处于不错乱的状态。因此在名言中,我们也应该承认,真正能抉择事物的名言量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火是热的、水是冷的呢?就是用身体接触火和水时,由身识感触而得知的;玫瑰花是红色的,这是我们用眼识来了知的;某某声音是粗的、细的,这是我们用耳识来分辨的。这些在名言当中谁也破不了,也没有必要破。因此,为什么一切万法虽然是假的,但在名言当中也存在正量,其原因就在这里。
并且,如果我们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承许取境时是能所等量,那么与外境中所有差别会如实呈现在心识前的实际情况,就会完全相符。比如说外境有一匹花布,花布上面有白、红等各种颜色,按颜色它可分为一百个部分,那么我们的眼识当中也会有对应一百个部分的能取,所以能取所取是根本不会错乱的(当然,这是从正量的角度讲的,如果是相似量则与正量有所不同)。反之,如果没有按能所等量承许,认为外境有多种颜色,而有境只有一种眼识,那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二者不相合之故;或者认为外境只有一种颜色,而有境具有多种眼识,这也是互相错乱,故而也不合理。实际上就像我们刚才前面所讲的那样,识和外境应该互不错乱才对,这个道理主要是从论典的角度来宣说的。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人们都是说我看见一个瓶子,而不说瓶子是由无数的微尘组成,在我的眼识中有无数个眼识,他们是不会这样承认的;而在论典中则不同,只有稍加观察时才会了知,我们虽然说是一个瓶子,但是这个瓶子上面的微尘与我的眼识是能所等量,所以在名言当中,我们按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的观点承许,这是合情合理的。
下面讲建立现量非决定性分三:一、非决定性成立之真实理由;二、遣除彼不合理之说;三、分别念不取显现境之理,即分别念应该是以遣余而取。
一、非决定性成立之真实理由:
此科判是讲现量为何不需要决定性。我刚才前面也讲了,现量识现前外境以后,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事,并没有什么破立、执著等。对此,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现量识没有什么分别,那怎么成立它是量呢?…
《第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