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五課

  

第十五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第叁品觀總別。

  

昨天也講了, 我們在學習因明的時候,首先要認識所判斷的外境,然後要了解能判斷的有境心識,最後要了解心識認知外境的方式。

  

彼識知境之方式分四:一、總及別之證知方式;二、顯現及遣余之證知方式;叁、所诠及能诠之證知方式;四、相屬及相違之證知方式。

  

總及別之證知方式分二:一、總說境與有境之安立;二、分析總別證知之差別。

  

在因明中,如果總相和別相、境和有境等問題學得很好,不管是從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的角度講,都會對世界的認識或者說世界觀有所幫助;同時認識自己對外境的執著是怎樣産生的,在名言谛的角度怎樣斷除它,這些方面都有極大的利益。

  

當然,我們學習因明最究竟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點是不可缺少的;但暫時來講,前一段時間我也給你們說過,懂因明的人不管在任何場合,需要進行演講或者跟別人探討問題時,心裏不會有很大的恐懼感。如果不懂因明,跟別人打交道時就會出現顧慮、害怕的情況;但是如果懂得因明,不管是在世間、出世間的任何一個場合中,自己會有一種無礙的辯才,也有一種安全感,因爲你自己有了因明的智慧,可以以理服人。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雖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大家可能會感覺有點累,導致興趣不足,這是正常現象。一般來講,凡夫人對造惡業很有興趣,在這方面不用勸,也不用督促,心自然會趨向造惡業的對境;而造善業本來就非常費勁,再加上學習如此甚深的論典,確實是有些困難,可能會有學不進去的感覺,但是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退縮,否則以後什麼時候再有機會學習就很難說了。

  

你們也知道,漢傳佛教中對五部大論,尤其是對因明的弘揚是非常有限的。從唐代到現在,雖然在學術界的範圍內有所弘揚,但在出家人和信衆中,真正能了知因明的人有多少呢?這一點不用說,大家也應該清楚。現在是信息時代,通過科學技術使世界縮小了,因而現代的世界上,誰最精通《因明》、《現觀莊嚴論》、《俱舍論》等,人們通過各種現代化的途徑就能了知。

  

所以我覺得對每一個人而言,在學習因明時不要認爲:“哎,這沒有什麼,只是增加分別念而已,我還是要到某某地方去實修。”你去實修當然可以,但一般來講,沒有打好聞思的基礎,這樣的實修都是不穩固的。以前也看過很多,剛開始就提倡實修的人,他打的宣傳倒是很不錯的,自己也講得特別好聽,一些沒有正見的人也跟他一起誇誇其談,覺得也很有收獲,但是這些沒有打好聞思基礎,沒有修好加行的實修正行者,就像冰上的建築一樣不可靠。

  

我們學院當中大多數修行人的見解應該說是非常正的,再加上自己也有能力遣除修行過程中的很多違緣,即使沒有證悟見道,甚至有個別人在顯現上也沒有什麼功德,但是在臨終前對佛法的正見會極爲堅固且不會退轉。不退轉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作爲主持佛教的高僧大德們或者佛教的修行人,應該尋找這個原因,這一點千萬不能搞錯。有很多人的修行非常可靠,雖然沒有見他吹噓自己:“我今天看見了什麼,已經得了什麼地啊!”但是他的修行境界、信心、見解和大悲心等,一直在穩固增上而沒有下降,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學習佛法者必須要聞思!尤其是分別念較重的人,只有通過學習因明和中觀的正理,祛除相續中的邪見、分別念,那時對佛教的信心、對衆生的大悲心會自然而然地增上。因此,我們學習因明時,始終要把見解擺在非常正確的標准線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現在繼續宣講:總說境與有境之安立。

  

比量不取有實法,故彼實法非應理,

  

乃遣余故智者許,比量即以反體立。

  

首先應該給大家說明,今天所講的內容主要是總和別。如前所說,平時所謂的“總”就是我們心中顯現的總相,“別”就是分別的這個法。

  

關于總別的問題,藏傳佛教中的因明前派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我昨天也講了這種不同觀點的來源,主要是受克什米爾班智達的影響以及藏地的部分論師各自獨特的安立。後來從薩迦班智達到全知麥彭仁波切等一些藏地非常出名的論師、因明學家,紛紛駁斥了因明前派以及外道的觀點;當然,因明前派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與自宗相同之處本論並沒有駁斥。我以前也很想參考因明前派大德們的一些論典,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因明前派論典並不是很多。也有人說,因明前派根本沒有承認過這樣的觀點,這是後代論師們安立上去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像薩迦班智達這樣精通五明的大智者,根本不可能給別人扣帽子,別人沒有承認的反而去冤枉他:“你已經說過什麼……”當然《釋量論》中也講過,有些沒有智慧的人並不知曉對方的觀點,就用一些非理的語言去駁斥。這種現象對于沒有智慧的人是會出現的,但是我想薩迦班智達是藏傳佛教當中第一位班智達,從其理論、證悟等各方面來看,都可以證實他是無與倫比的大智者,他不可能無端誹謗別人,所以因明前派肯定有很多不如理的觀點。

  

今天,要在這裏宣講這些觀點中的幾個問題。

  

在分析總別時,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實體的法,哪些是反體的法。我們平時所謂的總法、反體法、世俗谛法、虛假法、假立法等,這些在因明當中都是一個意思;一般自相法、實體法、勝義谛法等這些在因明當中也是一個意思。

  

首先,我們要了解因明前派實體和反體的定義。因明前派認爲所謂的實體就是由很多反體聚合成的,就像蘑菇是由衆多菌褶聚合而成的一樣。意思是說,在一個實體上有無常、所作、有爲法、事物和物質等各種不同反體聚合在一起,這種聚合衆多反體的法叫實體;什麼叫反體呢?他們認爲所謂的反體就是聚合中零零散散的法,比如說聚合中的無常、所作等反體性法,因爲實體法是一個聚合體,其中零零散散的這些法就叫做反體。因明前派認爲所謂的反體在事物的本體當中是實際存在的,這是其獨有的觀點,對此觀點下面會專門進行破斥。

  

然後,還要了知因明前派實體法和反體法的概念。因明前派除了承許實體與反體之外,還承許有另外的實體法與反體法存在。那麼什麼叫實體法呢?就是直接相違的法在一個實體上不可能聚合,這叫實體法,比如無常和常有在一個實體上不可能聚合;什麼叫反體法呢?直接相違的法在一個反體上不可能積聚在一起,這叫反體法,比如從所知的角度來講,直接相違的無遮與非遮,此二者在一個反體上不可能聚合。

  

由此看來,他們對整個事物的判斷說得並不是很清楚,下面薩迦班智達將通過不同的方式予以破斥。

  

因明前派的觀點爲什麼不合理呢?因爲對方所許的這種實體和反體,實際上就像外道承認的具支一樣。外道所承認的具支,如所有的瓶子上具有一種有支,此有支遍于所有的瓶子;或者說身體的每一支分上都存在一個有支。在《釋量論》中有許多教證、理證遮破這種觀點,所以因明前派承認的實體、反體是不合理的,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因明前派安立的實體、反體的法相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要知道實體,首先要了知反體,因爲實體具足很多的反體之故;而反體又是實體的一部分,搞清楚反體又需要先了解實體。如此一來,了知一個必須先了知另一個,也就是說,如果要知道實體一定要先知道反體,要知道反體又要了解實體,這樣就有無窮無盡的過失,永遠也沒辦法了知反體或實體的法相,故這種法相的安立不合理。

  

再者,因明前派在反體和實體之外,又單獨安立反體法和實體法的觀點也是錯誤的。因爲反體法實際上就是反體,除了反體之外並無單獨的一個反體法;實體法實際上就是實體,除了實體之外並沒有另外的一個實體法。比如說我們因明自宗的柱子叫做實體,並是實有存在的,在柱子上不是常有的東西反過來說是無常的,不是非所作的東西反過來說是所作的,所以無常、所作等就是所謂的反體。在柱子上除了實體和反體之外,還有沒有對方承許的實體法與反體法呢?根本找不到。因此,對方單獨安立的實體法與反體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另外,無常、所作等反體,實際上與柱子的實體是一體的,但是我們用分別念來分時全部都是反體,所以這些反體是用分別念來安立的,並不是在實體上真實存在。如此一來,“柱子是無常,所作之故。”以所作的比量來建立無常,所建立的量就應該是一種分別念;但如果按你們因明前派的說法,無常和所作的反體在柱子上真實存在,也即無常和…

《第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第十六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