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本論共十一品,現在講第一品:觀境。
觀察外境中阿阇黎所抉擇之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觀點。
後者分叁:一、破他宗;二、立自宗;叁、遣诤。
前面已經宣講了,通過明知因和俱緣定因兩種推理證成唯識宗萬法唯心的觀點。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兩種推理,在此二推理下,沒有理由不承認萬法唯心的觀點。
在《十地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中,經常見到萬法唯心的詞句,但萬法爲什麼是心,外境爲什麼不存在等這些道理,我想在座的諸位道友,可能以前沒有用理證的方式抉擇過,這次就通過理證的方式來抉擇萬法唯心。當然,剛學習這樣的推理時,不管是否佛教徒都會認爲:“萬法可能不是心吧?在我的心以外,外境應該存在。”如果沒有學過宗派,沒有學過這樣理證的人,有這樣的見解也情有可原;但學過宗派的人一定要有理性,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分析,到底是不是萬法唯心。如果認爲萬法不是心,則應舉出真實、確鑿的理由證成萬法不是心,而安立萬法非心的觀點;否則,無法推翻此二種理證,有智者就應該承認萬法唯心的觀點。
如前所說,大多數衆生認爲外境實有存在。如果懂得了萬法唯心,外境唯迷亂習氣顯現,那麼對外境的強烈執著之心就會平息,即使自己遇到一些違緣,內心也不會那麼痛苦;如是對學佛者而言,既然可以放下執著,那麼應從內心深處生起極大的安樂。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理證抉擇出唯識宗的觀點,由此生起誠信,這一點很重要。今天我接到一位美國佛教徒打來的電話,談到東西方人的信仰方式有些不同,比如說西方人要學某一宗教,他首先要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覺得合理才去信仰,否則,不會産生信心。在西方,很多宗教人士認爲,佛教非常有道理,爲什麼呢?因爲佛教接受任何觀察,對于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觀察,佛教不僅不排斥,而且持歡迎態度,即佛教對于用智慧來觀察、來辯論的人,都是接受和歡迎的;但是有些宗教並不是這樣,觀察到一定程度時,只有說這是我們神聖的教義,不允許再去思維,否則就會遭受懲罰等等,這種方式無法證成其合理性。因此,我們學習因明,必須要以此了解佛法的真實內涵,了解一切萬法唯心的正理,這才是學習因明的關鍵所在。
有些人認爲,我學習因明是爲了鍛煉口才,跟別人辯論獲勝;又有些人認爲,我學一點因明,懂一點因明,也可以平時在親朋好友面前說話時占上風、唱主角,這樣很舒服……不應該這樣想!這只是很小的一點利益。我們學習因明的真正目標,首先是爲了解除世人的疑惑,因爲很多衆生對世出世間的正理一竅不通,相續中充滿了重重的疑惑,應該爲了解除這些衆生的疑惑而學習因明;然後,對我們的自相續而言,作爲凡夫人會經常産生各種各樣的非理懷疑,爲了遣除這些非理懷疑而學習因明;最後,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道理到底能否經得起智慧的觀察,爲此,也需要學習因明。
世間很多人比較傲慢,他們有這種想法: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只憑信仰而趨入,並不以智慧來抉擇。我聽說有一位道友去拉薩時,遇到一位知識分子對他說,你們佛教裏面很多問題,好像僅憑信仰來解決,我覺得有信仰固然很好,但最關鍵的是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對世間唯物論等與佛法沖突的觀點,就無法正面解答。後來這位道友用因明和中觀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辯駁,最後對方也不得不承認佛教的偉大。所以,並不是佛法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只是部分佛教徒,確實因自己的智慧不夠,沒有通達佛教的教義而無法回答罷了。其實,佛法中不管是因明,還是中觀,都可以遣除衆生相續中的迷亂與疑惑;可是學佛的群體中,部分人對于佛教的正理根本沒有熏習過,當然自己就不懂,別人提出問題時,也只好在表面上敷衍了事地回答,所以作爲佛教徒,有必要對佛法再叁地聞思。
當然,只學習一兩天因明,“哦!這個道理我已經完全明白了!”不會這樣快,只有通過逐漸學習,才會通達比較深奧、難懂的道理。這時候,相續中就會産生這樣的感受:佛陀確實很偉大,以自己的智慧如何探索,也找不到佛法大海的邊際。以前自以爲是的傲慢,這時候自然而然會被摧毀。很多知識分子剛進入佛教的時候很傲慢,過一段時間學習中觀、因明,自己搞得糊裏糊塗的時候開始覺得:哎!佛陀很偉大,佛教真是了不起!因爲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佛教很容易通達,只不過是外面燒香拜佛等做一些形式而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真正要進入佛法甚深智慧的海洋時,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和基本的俱生智慧,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
因此,我覺得學習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家一定要明白學因明的兩個目標:一、爲了遣除自他相續的懷疑;二、真正通達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
遣诤分二:一、遣除與微塵相同的诤論;二、觀察有無相而遣除非理。
首先遣除與微塵相同的诤論:
謂心相續同有支,刹那猶如微塵分,
由是叁刹那性故,遠離一體及多體。
前面已經建立了唯識宗的觀點,此時中觀宗對唯識進行駁斥:你們唯識宗承認粗大的心相續存在,遠離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識也存在,即細微的無分刹那心識存在,但這種立宗是不合理,爲什麼呢?通過兩種觀察可以推翻你們唯識宗的觀點。
第一種觀察:唯識宗承認有情前世從旁生轉爲今世的人身,來世又轉生天界等,其心相續是存在的,或者明清的心識以遠離二取的方式而延續不斷。唯識宗這種說法並不合理,《智慧品》、《四百論》等很多論典中,都有以下的破斥方式。
外道認爲有一種叫有支的法存在,比如說人是有支,人遍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其中每個差別法都叫做分支,每一個分支上面都有實有的有支存在。這種說法,我們通過有支和分支是否一體、他體的方式進行觀察,完全能駁斥。
有支與分支是一體:樹木是有支,柏樹、松樹等是分支,如果遍于所有分支的有支實有存在,那麼砍斷了一棵樹木,總的有支也應被砍斷了;或者東方的樹木毀滅時,總的有支也會毀滅,這些過失會出現。又從時間、形相、方向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時,發現外道所承許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分別念的一種總相而已,這種觀點在《釋量論》或其他相關論典中都闡述過。
有支與分支是他體:則此二者無有任何關系,如是外道所許自宗失壞。
中觀派認爲,以上述推理對心相續(有支)與無分刹那(分支)的觀點進行觀察,完全可以否定唯識宗所承認的心相續(有支)的存在。
第二種觀察,中觀宗認爲唯識宗所承許的無分刹那,以對外境無分微塵的觀察方法,可以進行駁斥。因爲微塵組成粗大法時,以有沒有粘連來觀察,即可打破無分微塵的存在;同理,唯識宗所承認觀察微塵的方式,用來觀察心識無分刹那,即觀察未來、過去、現在叁時,也可以推翻所謂的心識無分刹那。爲什麼呢?所謂的無分刹那是指現在的心識無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來、過去心識刹那的部分,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了叁個刹那(叁部分),即靠近過去、未來的兩個部分和現在的部分,如果這樣,它就不是無分刹那,而是叁分刹那;既然是叁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叁”,這樣一來,叁分之故,一分不能成立,從而推出遠離一體和多體。中觀宗通過此離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識宗所承認的心識無分刹那,這是中觀宗對唯識宗的辯駁。
下面唯識宗對中觀宗回辯:中觀宗的破斥對唯識宗不會有害。(實際上這是有害的,真正用中觀宗離一多因來觀察微塵、心識時,完全能破斥無分微塵、無分刹那的存在,只不過是薩迦班智達在抉擇名言時,暫時站在唯識宗的角度,建立其觀點,所以用唯識宗的觀點來回辯中觀宗。)
頌詞是這樣說的:
由是叁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顯然已失叁本性。
唯識宗回答:剛才你們中觀宗說心識無分刹那不合理,因爲它有靠近未來、過去的部分故有叁個刹那;但如果我們唯識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麼你們中觀宗的叁刹那也不會成立,因爲“一”不成立,“叁”也不可能成立的緣故。
此處,唯識宗完全是從文字上進行辯論的。因爲中觀宗認爲無分刹那可以分過去、未來、現在叁刹那,是叁刹那性則一刹那不成立,唯識宗則抓住這一點說,如果一刹那不成立,那你們中觀宗所說的叁刹那怎麼能成立呢?不能成立!也就是說,中觀宗說唯識宗的心識一刹那不…
《第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