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课

  

第九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本论共十一品,现在讲第一品:观境。

  观察外境中阿黎所抉择之观点分二:一、抉择经部观点;二、抉择唯识观点。

  后者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前面已经宣讲了,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两种推理证成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两种推理,在此二推理下,没有理由不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在《十地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经常见到万法唯心的词句,但万法为什么是心,外境为什么不存在等这些道理,我想在座的诸位道友,可能以前没有用理证的方式抉择过,这次就通过理证的方式来抉择万法唯心。当然,刚学习这样的推理时,不管是否佛教徒都会认为:“万法可能不是心吧?在我的心以外,外境应该存在。”如果没有学过宗派,没有学过这样理证的人,有这样的见解也情有可原;但学过宗派的人一定要有理性,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到底是不是万法唯心。如果认为万法不是心,则应举出真实、确凿的理由证成万法不是心,而安立万法非心的观点;否则,无法推翻此二种理证,有智者就应该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如前所说,大多数众生认为外境实有存在。如果懂得了万法唯心,外境唯迷乱习气显现,那么对外境的强烈执著之心就会平息,即使自己遇到一些违缘,内心也不会那么痛苦;如是对学佛者而言,既然可以放下执著,那么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安乐。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理证抉择出唯识宗的观点,由此生起诚信,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接到一位美国佛教徒打来的电话,谈到东西方人的信仰方式有些不同,比如说西方人要学某一宗教,他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觉得合理才去信仰,否则,不会产生信心。在西方,很多宗教人士认为,佛教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接受任何观察,对于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观察,佛教不仅不排斥,而且持欢迎态度,即佛教对于用智慧来观察、来辩论的人,都是接受和欢迎的;但是有些宗教并不是这样,观察到一定程度时,只有说这是我们神圣的教义,不允许再去思维,否则就会遭受惩罚等等,这种方式无法证成其合理性。因此,我们学习因明,必须要以此了解佛法的真实内涵,了解一切万法唯心的正理,这才是学习因明的关键所在。

  有些人认为,我学习因明是为了锻炼口才,跟别人辩论获胜;又有些人认为,我学一点因明,懂一点因明,也可以平时在亲朋好友面前说话时占上风、唱主角,这样很舒服……不应该这样想!这只是很小的一点利益。我们学习因明的真正目标,首先是为了解除世人的疑惑,因为很多众生对世出世间的正理一窍不通,相续中充满了重重的疑惑,应该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疑惑而学习因明;然后,对我们的自相续而言,作为凡夫人会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非理怀疑,为了遣除这些非理怀疑而学习因明;最后,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道理到底能否经得起智慧的观察,为此,也需要学习因明。

  世间很多人比较傲慢,他们有这种想法:佛教徒做什么事都只凭信仰而趋入,并不以智慧来抉择。我听说有一位道友去拉萨时,遇到一位知识分子对他说,你们佛教里面很多问题,好像仅凭信仰来解决,我觉得有信仰固然很好,但最关键的是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对世间唯物论等与佛法冲突的观点,就无法正面解答。后来这位道友用因明和中观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驳,最后对方也不得不承认佛教的伟大。所以,并不是佛法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只是部分佛教徒,确实因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通达佛教的教义而无法回答罢了。其实,佛法中不管是因明,还是中观,都可以遣除众生相续中的迷乱与疑惑;可是学佛的群体中,部分人对于佛教的正理根本没有熏习过,当然自己就不懂,别人提出问题时,也只好在表面上敷衍了事地回答,所以作为佛教徒,有必要对佛法再三地闻思。

  当然,只学习一两天因明,“哦!这个道理我已经完全明白了!”不会这样快,只有通过逐渐学习,才会通达比较深奥、难懂的道理。这时候,相续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佛陀确实很伟大,以自己的智慧如何探索,也找不到佛法大海的边际。以前自以为是的傲慢,这时候自然而然会被摧毁。很多知识分子刚进入佛教的时候很傲慢,过一段时间学习中观、因明,自己搞得糊里糊涂的时候开始觉得:哎!佛陀很伟大,佛教真是了不起!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佛教很容易通达,只不过是外面烧香拜佛等做一些形式而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真正要进入佛法甚深智慧的海洋时,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和基本的俱生智慧,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

  因此,我觉得学习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家一定要明白学因明的两个目标:一、为了遣除自他相续的怀疑;二、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

  遣诤分二:一、遣除与微尘相同的诤论;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

  首先遣除与微尘相同的诤论:

  

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

  

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前面已经建立了唯识宗的观点,此时中观宗对唯识进行驳斥:你们唯识宗承认粗大的心相续存在,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也存在,即细微的无分刹那心识存在,但这种立宗是不合理,为什么呢?通过两种观察可以推翻你们唯识宗的观点。

  第一种观察:唯识宗承认有情前世从旁生转为今世的人身,来世又转生天界等,其心相续是存在的,或者明清的心识以远离二取的方式而延续不断。唯识宗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智慧品》、《四百论》等很多论典中,都有以下的破斥方式。

  外道认为有一种叫有支的法存在,比如说人是有支,人遍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其中每个差别法都叫做分支,每一个分支上面都有实有的有支存在。这种说法,我们通过有支和分支是否一体、他体的方式进行观察,完全能驳斥。

  有支与分支是一体:树木是有支,柏树、松树等是分支,如果遍于所有分支的有支实有存在,那么砍断了一棵树木,总的有支也应被砍断了;或者东方的树木毁灭时,总的有支也会毁灭,这些过失会出现。又从时间、形相、方向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时,发现外道所承许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分别念的一种总相而已,这种观点在《释量论》或其他相关论典中都阐述过。

  有支与分支是他体:则此二者无有任何关系,如是外道所许自宗失坏。

  中观派认为,以上述推理对心相续(有支)与无分刹那(分支)的观点进行观察,完全可以否定唯识宗所承认的心相续(有支)的存在。

  第二种观察,中观宗认为唯识宗所承许的无分刹那,以对外境无分微尘的观察方法,可以进行驳斥。因为微尘组成粗大法时,以有没有粘连来观察,即可打破无分微尘的存在;同理,唯识宗所承认观察微尘的方式,用来观察心识无分刹那,即观察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也可以推翻所谓的心识无分刹那。为什么呢?所谓的无分刹那是指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来、过去心识刹那的部分,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了三个刹那(三部分),即靠近过去、未来的两个部分和现在的部分,如果这样,它就不是无分刹那,而是三分刹那;既然是三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三”,这样一来,三分之故,一分不能成立,从而推出远离一体和多体。中观宗通过此离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识宗所承认的心识无分刹那,这是中观宗对唯识宗的辩驳。

  下面唯识宗对中观宗回辩:中观宗的破斥对唯识宗不会有害。(实际上这是有害的,真正用中观宗离一多因来观察微尘、心识时,完全能破斥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存在,只不过是萨迦班智达在抉择名言时,暂时站在唯识宗的角度,建立其观点,所以用唯识宗的观点来回辩中观宗。)

  颂词是这样说的: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唯识宗回答:刚才你们中观宗说心识无分刹那不合理,因为它有靠近未来、过去的部分故有三个刹那;但如果我们唯识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么你们中观宗的三刹那也不会成立,因为“一”不成立,“三”也不可能成立的缘故。

  此处,唯识宗完全是从文字上进行辩论的。因为中观宗认为无分刹那可以分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是三刹那性则一刹那不成立,唯识宗则抓住这一点说,如果一刹那不成立,那你们中观宗所说的三刹那怎么能成立呢?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中观宗说唯识宗的心识一刹那不…

《第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