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成立,因它是三刹那故;唯识宗则反过来说,既然是三,一就不成立,一不成立,那你的三从哪里来的?从反方面这样责问。

  从词句上看,唯识宗对中观宗的回答非常巧妙,但真实上要破除中观宗有一定困难。我们知道中观宗通过离一多因观察时,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所讲的绒草接触火一样,离一多因是事势理的推理,可以把一切万法自性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法它不能摧毁。去年我们用了一年时间专门学习离一多因,通过观察事物远离一体多体的方式破斥外境、心识等诸法实有的观点。

  唯识宗破除了中观宗的问难,有人会想其是否已超越了中观宗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机会!但在名言当中,可以暂时安立。刚才中观宗所说“一”不存在,因为是“三”的本性之故;唯识宗反过来说“三”肯定是不存在的,“一”不存在的缘故,因为我们的“一”被你们已经破了,“一”不存在,哪里有“三”呢?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如果仔细分析,并不是这样。比如有人说,一斤不能成立,它是十两之故,即“一”不成立,因为它是“十”个部分之故;反过来驳斥,你的“十”也不成立,因为“一”不存在之故。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发现我的“一”的对境是斤,并不是以“十”中“一”的两为对境;同样,时间“一”的无分刹那与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中的“一”并不是一体。如果中间加以分析,在因明辩论时,也是可以的。

  在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问题,观察胜义谛之时,一切万法,无论心还是境都不存在,因为中观应成派、自续派,胜义中诸法都抉择为空性;在用名言量观察世俗谛时有两种途径,即以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安立名言。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在名言现相中外境的隐蔽分是真实存在的,承认无方微尘;在抉择唯识宗观点时,在名言实相中外境不存在,暂时承认心识及无分刹那存在。经部宗承认无方微尘之理,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而我们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怎么成立的呢?应该这样回答,如果于名言中详细观察,最后的无分刹那应该存在,即最短的时间应该成立为无分刹那,它如果再分下去就变成空性,跟外面的微尘抉择为空性没有什么差别。以前也讲了,所谓的微尘就是最后一个无分的微尘,再分就变成虚空了,我们心识的无分刹那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应该清楚,心识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它根本无法单独存在,心识不像微尘,没有颜色、形状,所以它必须通过时间的长短来度量。为什么唯识宗要承认最细微的无分刹那呢?因为在佛经论典,如小乘《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瑜伽师地论》等中都讲到,人一眨眼共有65个无分刹那, 或有些论典中说一弹指间有65或64个无分刹那,唯识宗以此为根据安立无分刹那的存在。当然,相对而言,这也是比较粗大的时间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证进行观察肯定还可以分。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时,上下眼皮接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不止65个微尘并排的长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见的千百万个微尘,当你一眨眼的时候,眼皮应该次第经过这些微尘,而不是同时经过;如果是同时经过,那么一个微尘同时经过,两个微尘同时经过……最后所有的微尘同时经过,就会出现时间没有长短的过失。佛经论典中为什么把最短的时间安立为一弹指间的1/65呢?其实这是观待当时世俗观念较强的众生而安立的,对他们而言,这是时间最短的单位,这个我们下面讲现量的时候也会讲到的。

  众生执着外境的时候,一个微尘是根本看不见的,当很多微尘积聚时才是凡夫人现量的对境;同理,最短的时间单位无分刹那根本无法现量感受到,而当刹那时间以一定数量积累起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心识,比如作为凡夫眼识现量的界限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当然,这种界限也是暂时安立的,因为世俗的事物,真正来讲全部是虚假的,所以凡夫众生现量的界限,最短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并没有详细说明。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实际上所谓的时间,暂时可以分,比较粗大的时间就是有未来、过去、现在的部分,这样分下去,到无分刹那的时候,再分就灭尽不存在了,最后成为空性而消于法界。所以,这种分析时间的方法跟微尘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唯识宗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可以通六尘绕中尘的观察方法来破外境的无方微尘,然而认为心识并不能这样破。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十二品中,首先宣讲了经部宗和有部宗的观点,然后用唯识宗的道理来驳斥他们的无方微尘;唯识宗所承认的无分刹那,则用中观宗的道理来驳斥。实际上用中观推理来观察,比如说前刹那和后刹那之间接不接触?如果不接触,前刹那的心识已灭尽,与后刹那还没有接触之际,当下的身体因没有心识就变成了尸体,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察。另外全知无垢光尊者还用光影、射箭等很多方式来进行观察,以前我们也推理过,有些道友应该比较清楚。

  比如一个人射箭的时候,我们假设箭经过60个粗大微尘的距离,也假设说是经过60个刹那时间,即每一个刹那经过一个粗大微尘。而每个粗大微尘还有更多细微的微尘组成,箭经过这个粗大微尘时,用刚才的推理,箭是次第,还是同时而经过的?如果次第而经过,因为微尘的这边肯定不是微尘的另一边,中间还间隔有很多细微的微尘,这样一来,说明每一个刹那还可以再继续分。当然分别念的分析与物质的分割不能等同,就像以前学的无限循环小数,10除以3,结果是3的循环;同样,在分别念上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但实际上,真正的一个物质,能不能这样无限地分割下去呢?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外境,分别念的分析和实际本体的分割应该是分开的。时间一直分到最细微无分刹那,没办法分了,再分就成了空性,应该要承认这种观察方法下,所安立的无分刹那。

  由于对方承认最细微的时间,对此中观宗反问,这样最细微的时间有没有长短的一种量?如果没有长短的量,则无分刹那没有长短,那么无数的无分刹那加在一起,也不能累积成大的时间单位,因为没有量之故;如果说有一种量,时间并不像色法那样有颜色、形状,而是以长短来安立的,时间有量则一定是始与终非为一体,如此一来,说明无分刹那还可以再分,那么这个无分刹那和无数刹那聚集的大劫应该长短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大劫有无量的时间组成,而无分刹那因有分的缘故也有无量的时间组成,所以它们的长短应没有什么差分别。此如同全知麦彭仁波切遮破无方微尘时,讲到会有吉祥草和须弥山所含微尘的数量、体积、重量全部等同的过失一样。所以实有的无分刹那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名言中应该承认有最细微的刹那存在,如果再分就化为乌有。我们知道,唯识宗的这种观点,在中观胜义理论离一多因的观察下不堪一击;但是在名言实相的角度,最适合的安立就是外境不存在、万法唯心,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给大家讲得比较清楚。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记住几个关键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承认无分刹那和万法唯心,在何种情况下要承认无分微尘。如果一切都不承认,则名言无法建立。比如说最短的一个时间标准没有,包括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讲的年、月、日的概念根本无法建立。我们按现在的算法: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天是24小时,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一分钟是60秒。按现在的时间概念,秒是最细微的时间单位,如果要再分,以刚才的观察方式照样可以分。比如说有六十张特别薄的纸用针快速地穿过去,一秒钟时间穿透,如是一秒则可以分60份;而每张纸的两边肯定是不一样的,否则第一张纸与第二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第二张纸与第三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这样一来,60张纸就有在名言中成为一体,变成了一个微尘的厚度,这个过失,谁也不敢承当。在凡夫人的分别心面前,可以这样分下去,在以前学数学时,一秒要算它的1/100、1/1000、 1/1000等等,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呢?根本用不上,因为我们并不是生命非常短暂的众生。如现代科学观察发现,寿命特别短的一种众生,只有万分之一秒,我们的生命如果是这样就需要比一秒更细微的时间单位,但是作为人类,秒作为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够用了。因此,名言中一定要承认最小的时间单位。但是它能否分呢?可以分,最后灭的时候,它是无分而灭,不是有分而灭,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如果最后灭的时候有分而灭,那它永远有靠未来过去的两部分,这样也永远也灭不了,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微尘一样,应该这样了解。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颂词:

  

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

  

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唯识宗这样认为,微尘与心识刹那并不相同。外境当中的微尘可以同时并存,即东南西北的微尘可以同时环绕中间的微尘,则其一定有方分。通过对微尘的观察,无分微尘根本不成立,由此外境也不成立。但是时间与微尘完全不同,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并不是同时而是次第性的。因此,微尘同时存在的缘故,可以观察在围绕时有没有方分;而时间并不是这样的,三时是次第分开产生的,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唯是当下一念,所以无法进行同理的观察。有些修行窍诀,比如禅宗里讲的当下觉悟等也是如此。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刚产生最细微的时间,认为无法分,因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所以这样的时间,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应该是成立的,这就是它成立的原因。

  唯识宗认为,龙猛阿闍黎以观察三时的方式对于时间进行观察,破斥有部宗三时实有的观点,对于他们的观点,这种观察方式是合…

《第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