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立,因它是叁刹那故;唯識宗則反過來說,既然是叁,一就不成立,一不成立,那你的叁從哪裏來的?從反方面這樣責問。
從詞句上看,唯識宗對中觀宗的回答非常巧妙,但真實上要破除中觀宗有一定困難。我們知道中觀宗通過離一多因觀察時,就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裏面所講的絨草接觸火一樣,離一多因是事勢理的推理,可以把一切萬法自性抉擇爲空性,沒有一個法它不能摧毀。去年我們用了一年時間專門學習離一多因,通過觀察事物遠離一體多體的方式破斥外境、心識等諸法實有的觀點。
唯識宗破除了中觀宗的問難,有人會想其是否已超越了中觀宗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這個機會!但在名言當中,可以暫時安立。剛才中觀宗所說“一”不存在,因爲是“叁”的本性之故;唯識宗反過來說“叁”肯定是不存在的,“一”不存在的緣故,因爲我們的“一”被你們已經破了,“一”不存在,哪裏有“叁”呢?從字面上看確實如此,但如果仔細分析,並不是這樣。比如有人說,一斤不能成立,它是十兩之故,即“一”不成立,因爲它是“十”個部分之故;反過來駁斥,你的“十”也不成立,因爲“一”不存在之故。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發現我的“一”的對境是斤,並不是以“十”中“一”的兩爲對境;同樣,時間“一”的無分刹那與過去、未來、現在叁刹那中的“一”並不是一體。如果中間加以分析,在因明辯論時,也是可以的。
在此,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問題,觀察勝義谛之時,一切萬法,無論心還是境都不存在,因爲中觀應成派、自續派,勝義中諸法都抉擇爲空性;在用名言量觀察世俗谛時有兩種途徑,即以經部宗和唯識宗的觀點安立名言。按照經部宗的觀點,在名言現相中外境的隱蔽分是真實存在的,承認無方微塵;在抉擇唯識宗觀點時,在名言實相中外境不存在,暫時承認心識及無分刹那存在。經部宗承認無方微塵之理,前面也給大家介紹過,而我們現在的心識無分刹那怎麼成立的呢?應該這樣回答,如果于名言中詳細觀察,最後的無分刹那應該存在,即最短的時間應該成立爲無分刹那,它如果再分下去就變成空性,跟外面的微塵抉擇爲空性沒有什麼差別。以前也講了,所謂的微塵就是最後一個無分的微塵,再分就變成虛空了,我們心識的無分刹那也是同樣的道理。
大家應該清楚,心識是與時間聯系在一起的,否則,它根本無法單獨存在,心識不像微塵,沒有顔色、形狀,所以它必須通過時間的長短來度量。爲什麼唯識宗要承認最細微的無分刹那呢?因爲在佛經論典,如小乘《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瑜伽師地論》等中都講到,人一眨眼共有65個無分刹那, 或有些論典中說一彈指間有65或64個無分刹那,唯識宗以此爲根據安立無分刹那的存在。當然,相對而言,這也是比較粗大的時間概念,如果我們用理證進行觀察肯定還可以分。爲什麼呢?比如說我們一眨眼時,上下眼皮接觸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此距離決定不止65個微塵並排的長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見的千百萬個微塵,當你一眨眼的時候,眼皮應該次第經過這些微塵,而不是同時經過;如果是同時經過,那麼一個微塵同時經過,兩個微塵同時經過……最後所有的微塵同時經過,就會出現時間沒有長短的過失。佛經論典中爲什麼把最短的時間安立爲一彈指間的1/65呢?其實這是觀待當時世俗觀念較強的衆生而安立的,對他們而言,這是時間最短的單位,這個我們下面講現量的時候也會講到的。
衆生執著外境的時候,一個微塵是根本看不見的,當很多微塵積聚時才是凡夫人現量的對境;同理,最短的時間單位無分刹那根本無法現量感受到,而當刹那時間以一定數量積累起來的時候,才能産生心識,比如作爲凡夫眼識現量的界限是有一定時間要求的。當然,這種界限也是暫時安立的,因爲世俗的事物,真正來講全部是虛假的,所以凡夫衆生現量的界限,最短的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裏並沒有詳細說明。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懂得實際上所謂的時間,暫時可以分,比較粗大的時間就是有未來、過去、現在的部分,這樣分下去,到無分刹那的時候,再分就滅盡不存在了,最後成爲空性而消于法界。所以,這種分析時間的方法跟微塵沒有什麼差別。
當然,唯識宗認爲自己的理由很充足,可以通六塵繞中塵的觀察方法來破外境的無方微塵,然而認爲心識並不能這樣破。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第十二品中,首先宣講了經部宗和有部宗的觀點,然後用唯識宗的道理來駁斥他們的無方微塵;唯識宗所承認的無分刹那,則用中觀宗的道理來駁斥。實際上用中觀推理來觀察,比如說前刹那和後刹那之間接不接觸?如果不接觸,前刹那的心識已滅盡,與後刹那還沒有接觸之際,當下的身體因沒有心識就變成了屍體,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觀察。另外全知無垢光尊者還用光影、射箭等很多方式來進行觀察,以前我們也推理過,有些道友應該比較清楚。
比如一個人射箭的時候,我們假設箭經過60個粗大微塵的距離,也假設說是經過60個刹那時間,即每一個刹那經過一個粗大微塵。而每個粗大微塵還有更多細微的微塵組成,箭經過這個粗大微塵時,用剛才的推理,箭是次第,還是同時而經過的?如果次第而經過,因爲微塵的這邊肯定不是微塵的另一邊,中間還間隔有很多細微的微塵,這樣一來,說明每一個刹那還可以再繼續分。當然分別念的分析與物質的分割不能等同,就像以前學的無限循環小數,10除以3,結果是3的循環;同樣,在分別念上是可以無限分下去的。但實際上,真正的一個物質,能不能這樣無限地分割下去呢?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對于外境,分別念的分析和實際本體的分割應該是分開的。時間一直分到最細微無分刹那,沒辦法分了,再分就成了空性,應該要承認這種觀察方法下,所安立的無分刹那。
由于對方承認最細微的時間,對此中觀宗反問,這樣最細微的時間有沒有長短的一種量?如果沒有長短的量,則無分刹那沒有長短,那麼無數的無分刹那加在一起,也不能累積成大的時間單位,因爲沒有量之故;如果說有一種量,時間並不像色法那樣有顔色、形狀,而是以長短來安立的,時間有量則一定是始與終非爲一體,如此一來,說明無分刹那還可以再分,那麼這個無分刹那和無數刹那聚集的大劫應該長短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一個大劫有無量的時間組成,而無分刹那因有分的緣故也有無量的時間組成,所以它們的長短應沒有什麼差分別。此如同全知麥彭仁波切遮破無方微塵時,講到會有吉祥草和須彌山所含微塵的數量、體積、重量全部等同的過失一樣。所以實有的無分刹那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名言中應該承認有最細微的刹那存在,如果再分就化爲烏有。我們知道,唯識宗的這種觀點,在中觀勝義理論離一多因的觀察下不堪一擊;但是在名言實相的角度,最適合的安立就是外境不存在、萬法唯心,這一點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也給大家講得比較清楚。
在這裏,大家一定要記住幾個關鍵的問題:在何種情況下承認無分刹那和萬法唯心,在何種情況下要承認無分微塵。如果一切都不承認,則名言無法建立。比如說最短的一個時間標准沒有,包括密續《時輪金剛》中所講的年、月、日的概念根本無法建立。我們按現在的算法: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0天,一天是24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鍾,一分鍾是60秒。按現在的時間概念,秒是最細微的時間單位,如果要再分,以剛才的觀察方式照樣可以分。比如說有六十張特別薄的紙用針快速地穿過去,一秒鍾時間穿透,如是一秒則可以分60份;而每張紙的兩邊肯定是不一樣的,否則第一張紙與第二張紙沒有上下的差別,第二張紙與第叁張紙沒有上下的差別……這樣一來,60張紙就有在名言中成爲一體,變成了一個微塵的厚度,這個過失,誰也不敢承當。在凡夫人的分別心面前,可以這樣分下去,在以前學數學時,一秒要算它的1/100、1/1000、 1/1000等等,這樣計算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用,有沒有必要呢?根本用不上,因爲我們並不是生命非常短暫的衆生。如現代科學觀察發現,壽命特別短的一種衆生,只有萬分之一秒,我們的生命如果是這樣就需要比一秒更細微的時間單位,但是作爲人類,秒作爲最小的時間單位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夠用了。因此,名言中一定要承認最小的時間單位。但是它能否分呢?可以分,最後滅的時候,它是無分而滅,不是有分而滅,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如果最後滅的時候有分而滅,那它永遠有靠未來過去的兩部分,這樣也永遠也滅不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微塵一樣,應該這樣了解。
下面我們看第二個頌詞:
粗塵同時環繞故,居中微塵成有分,
叁時頓時不生故,現在刹那乃無分。
唯識宗這樣認爲,微塵與心識刹那並不相同。外境當中的微塵可以同時並存,即東南西北的微塵可以同時環繞中間的微塵,則其一定有方分。通過對微塵的觀察,無分微塵根本不成立,由此外境也不成立。但是時間與微塵完全不同,過去、現在、未來叁時並不是同時而是次第性的。因此,微塵同時存在的緣故,可以觀察在圍繞時有沒有方分;而時間並不是這樣的,叁時是次第分開産生的,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唯是當下一念,所以無法進行同理的觀察。有些修行竅訣,比如禅宗裏講的當下覺悟等也是如此。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剛産生最細微的時間,認爲無法分,因爲過去已滅、未來未生,所以這樣的時間,按照唯識宗的觀點應該是成立的,這就是它成立的原因。
唯識宗認爲,龍猛阿闍黎以觀察叁時的方式對于時間進行觀察,破斥有部宗叁時實有的觀點,對于他們的觀點,這種觀察方式是合…
《第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