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普覺·強巴的《攝類辯論——因明學啓蒙》(普覺·強巴以前是十二、十叁世達賴喇嘛的經師,這部論典在藏傳佛教當中非常出名),龍朵文集中的《因明學名義略集》。本來他想翻譯《量理寶藏論》,但後來因爲借到書的時間較晚,加之原著篇幅較大,所以當時沒有譯完。楊化群先生最早在漢藏教理院(民國時期)法尊法師面前學習了因明,當時太虛法師爲院長,法尊法師等爲教師,但那個時候,他的因明水平也不是太高。有一次,法尊法師講西藏曆史,提到一些有關因明方面的道理,他聽後非常高興,就想一定要前往西藏求學。後來他前往西藏求學,在拉薩求學期間,他白天晚上都非常精進,而且在生活上也特別困難。在漢藏教理院的時候,每一個月有叁到五塊的獎學金,我有時候想,現在考試發的錢,跟那個時候的獎學金差距較大,比如現在西南民院發的獎學金,有六百至一千元左右,可能當時生活水准不太高的原因吧。如果楊化群先生當時能翻譯我們現在所學的這些論典,那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後來的《藏漢大詞典》中因明方面,主要是楊化群等幾個人負責編輯的,在《藏漢大詞典》裏面的因明名詞,很多都翻譯得非常准確。

  

現在我自己翻譯,由于時間比較緊,也不敢說譯得特別圓滿。

  

總的來講,我們學習因明的時候,大家說話、辯論時應非常嚴謹。不能說今天看見牦牛,就說它是菩薩的化身,因爲吃草之故。不能這樣隨便推理,這樣的推理,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任何一個推理,都應該是非常嚴格的。

  

剛才雪域派是這樣承認的,下面予以遮破:

  

時間同故無相屬,

  

你們不是說外境與有境時間是相同的嗎?如果事實如此,那麼境識之間既非同體相屬,也非彼生相屬,因爲此二者他體且同時存在故,所以說境識同時不合理。實際上,第一刹那根、境、作意叁者具足,第二刹那識才出現,可是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爲二者是同時的,因而産生了上述的錯誤。

  

無因有識誠相違。

  

不僅如此,這樣一來,還會有無因之識可以産生的過失,這是非常錯誤的。

  

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如果境識同時,那麼境産生時,識也産生了,所以識的因,並不是同時的境。如果不是同時的境,那麼此識則有無因生的過失;如果你不敢承許它無因而生,而是承許它有因,即依靠對境而生,那它絕非現在之境所生,否則有因果同時的過失,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我們應當了知,平時見到藍色瓶子的眼識,它是以藍色瓶子爲因而産生的。比如說鏡子裏出現藍色瓶子的相,首先必須要有藍色的瓶子,然後當鏡子照過來時,才在鏡子裏面顯現。同樣的道理,前一刹那對境存在,後一刹那識依對境而産生;如果前一刹沒有對境存在,那麼現在的境,對生起現在的識沒有任何幫助。

  

謂前刹那境爲因,同時乃是所取境。

  

對方辯駁道:前一刹那的對境是産生識的因,但是同時的境,即與識同一刹那的柱子、瓶子等才是真實的所取境。

  

他們認爲因和對境是分開的,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由境已生故識成,同時之境無所需。

  

前刹那的對境、根、作意叁緣和合,第二刹那識馬上産生,既然識已經産生了,那麼再加上同時的外境,又有什麼用呢?根本沒有用!因爲眼識在具足各種因緣後已經産生,所以同時的外境根本不是眼識的對境。那這個單獨的外境對眼識的産生有什麼利益呢?沒有任何利益,它也沒有境的力量、必要和作用。這樣一來,你們所謂同時的外境,怎麼會是有境的對境呢?根本無法如是安立。

  

所以平時見到柱子時,大家千萬不要認爲:我現在見到柱子了,現在的柱子就是與識同時的對境;如果這樣想,說明你因明一點都不懂,已經落入到因明前派的觀點當中,那薩迦班智達與你辯論時,你就無話可說了。因此我們看見任何外境的時候,心裏應該想:“現在看見的,並不是我的對境,生起識的對境在前一刹那已經消亡了。”應該這樣想!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下一段內容有所調整。

  (2)本論羅炤先生只譯了前八品,編在《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中。

  

《第六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七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