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現在所講的內容,乃至佛教的一切正法,正如彌勒菩薩所講的一樣,全部包括在經典和論典當中。如果經典和論典在此世間長期留住,佛法也會久住世間。論典當中有外道的邪論,也有佛教具有真實意義的正論,就像《聲明論》裏面所說,真實的論典具有改造和救護兩種功能,即改造衆生叁毒煩惱成叁學功徳,把衆生從輪回深淵中救拔出來。具有這兩種特點的佛教論典分爲小乘和大乘論典,大乘論典又分爲顯宗和密宗兩種,我們現在所講的《量理寶藏論》屬于大乘顯宗論典。
以上,我們敘述了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對因明究竟意趣的各種觀點。同樣,聖地印度論師們的觀點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慧源論師認爲因明究竟意趣是中觀;而聖法論師在《定量論注疏》當中認爲應以假相唯識宗的觀點進行解釋;釋迦慧論師認爲因明的究竟意趣應該解釋爲真相唯識宗的觀點,這一點,在其《釋量論注疏》當中有明確的說明;全知麥彭仁波切也引用了釋迦慧論師所用的教證,建立應是真相唯識宗的觀點。所以按甯瑪自宗的觀點,因明的究竟意趣應該是真相唯識宗的觀點,這在抉擇名言的時候是非常合理的。
我們去年用了約一年時間學習《中觀莊嚴論釋》,麥彭仁波切在此釋文中說,抉擇世間萬法真相時,最主要的問題有兩個:一、名言實相抉擇爲唯識宗,即世俗谛按照唯識宗的觀點進行解釋,尤其是真相唯識的觀點最符合世俗名言;二、勝義抉擇爲中觀宗,即勝義谛按照中觀宗的觀點來進行抉擇,其中應成派的觀點最契合究竟法界。總之,以這兩方面可以含攝萬法。
我們所講的《量理寶藏論》概括性、竅訣性地闡述了《因明七論》的究竟密意,所以學習《量理寶藏論》,大家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每一個聽者都應該在心裏生起一種歡喜心,生起對佛法的一種信心。如果沒有對佛法生起信心,自己就得不到真實的智慧;如果得不到真實的智慧,只不過獲得一點聽聞功德而已,自相續當中的煩惱還是無法調伏,所以希望大家應該以歡喜心聽聞。
本論第一品觀境分二:一、法相;二、分類。
分類分叁:一、破他宗;二、立自宗;叁、遣诤。
遣诤分二:一、遣除于錯亂識無境之诤;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
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分二:一、辯論;二、答辯。
答辯分二:一、總分析宗派之觀點;二、阿阇黎所抉擇之觀點。
阿阇黎所抉擇之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觀點。
抉擇經部觀點分二:一、駁斥對方觀點;二、建立自己的宗派;
現在建立自宗。
建立自宗,即抉擇因明的觀點,所取境到底如何承認的關鍵問題。
由對境根及作意,所産生者乃爲識。
建立自宗的時候,我們應該按照經部宗的觀點來解釋。爲什麼如此呢?在抉擇名言且承認有自相外境時,暫時要按照經部的觀點進行安立。《中觀莊嚴論》也如是承許。(所有承認外境的大乘宗派,比如說有隨世人共許中觀、隨經部中觀、瑜伽行中觀,它們對名言有不同觀點,但是有部宗的觀點,在這裏並不承認,此處是按照經部宗觀點安立的。)
建立經部宗的觀點,首先應該知道對境、根、作意,這叁種條件是産生識的根本因。有部宗所承認的依靠根見到外境,識和境同時産生或者同時成爲能取所取,這兩種觀點經部宗是不承認的。那經部所承認的是什麼呢?按照經部宗的觀點,真正的外境應該是除了自己的識以外的一個隱蔽分,它可以指點出自己的行相。《量理寶藏論·自釋》裏面講,因明前派用比喻來宣說外境,其好像袖子裏面的手一樣,外面不明顯,實際上是存在的,以此來成立外境存在。但這種說法不一定能證成外境的存在,不過在暫時的情況下,也可以建立這樣的觀點。
建立這樣的宗派時,它是以什麼方式來取外境呢?首先第一刹那時應具備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所緣緣,如柱子、瓶子等存在的外境;第二個條件是等無間緣,它分有分別作意和無分別作意;(什麼叫有分別作意呢?部分論師認爲,要看柱子、瓶子等,這樣的一種分別念叫分別作意。什麼叫無分別作意呢?取外境時,雖然沒有分別念,但是自己的眼根、耳根等往外散亂、動搖,從這個角度叫無分別的作意。)第叁個條件是增上緣,如眼、耳根等。對于根的問題,比如說眼根,有部宗認爲它是形象如胡麻花一樣的色法;而經部宗不認爲的是真正有形象的色法,因爲在佛經中找不到教證的緣故,而承認根是取境的一種不共能力;唯識宗則認爲,根是阿賴耶識上具有執著外境能力的一種種子習氣。
按照經部宗的觀點,依靠眼根可以執著外境,所謂的根就是執著外境、取外境的一種能力。根、外境、作意在第一刹那時積聚,第二刹那産生眼識,這就是在世間名言當中安立的取境。我們平時在談話過程當中說:“我現在看見柱子”,從表面上看,把當下的柱子作爲自己的對境,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應該前一刹那叁種因緣聚合時的柱子,它才是産生眼識的一種因緣,才能稱爲對境。
那麼什麼叫做取境,我們的心識怎麼樣産生的,或者說怎樣生起具境相的識,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什麼叫做取境呢?比如說有一個白色的瓶子,在眼識當中生起與白色瓶子一模一樣的行相,這就是所謂的取境。除此以外,象用手抓柱子一樣,眼睛抓住外境的本體,是根本不可能的。按照經部宗的觀點,境是識的行相。我們去年學習《中觀莊嚴論釋》的時候,也知道經部宗承許所取、能取都是識的本體,只不過所取是從對境行相的角度而言的(當然,經部宗承許有一個能指點行相的隱蔽分),而能取是從有境識的角度而言的。除此以外,在名言中,識以外的無情法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學習大乘佛法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我們平時說,一切諸法都是如夢如幻,就象夢中的瓶子、柱子一樣,一點實質性都沒有;同樣的道理,雖然在眼識、耳識、鼻識等五根識和意識面前,現顯了包羅萬象的外境行相,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識的一種遊舞而已,除此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識以外的其他法。因此我們學習因明,能得出的最究竟結論,就是諸法抉擇爲如夢如幻。但是在暫時位,應該按照因明觀現世量的角度,即現量和比量來進行推理。在推理過程中,暫時不得不承認有外境存在,這一點按照唯識宗的觀點,也是可以成立的。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全知無垢光尊者破斥了“外境的顯現爲心”的觀點,他說顯境不是心,而是顯現爲自己的心。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清楚,外境究竟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承認所有的柱子、瓶子真正是自己的心,在顯現中是不合理的,在唯識宗裏也沒有這樣的觀點。唯識宗暫時承認外境存在無情法,但是這種無情法,就像我們夢中的無情法一樣。如做夢的時候,外境的柱子等法在夢中的確是存在的,但是這個存在的外境,只不過是夢中的無情法而已,實際上除了自己的識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這個道理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根、境、作意叁種因緣具足以後,産生所謂的識,這就是自宗的觀點。去年學習中觀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類似的內容了。
在建立的自宗觀點時,對方也提出一個疑問:産生眼識有叁種因緣,即根、對境和作意。既然是由叁種因聚緣合而産生,爲什麼眼識偏偏要成爲與對境一模一樣的行相,而不成爲與眼根、作意一樣呢?比如說,看見白色的海螺,眼識的行相完全與白色海螺一模一樣,根本不像眼根、作意,這是什麼原因呢?對方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因明宗派對他進行回答:
食等雖是生子因,似父母相境亦爾,
這就是一切萬法的自然規律,並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實際上在日常中,這樣的現象非常多,比如說胎兒在住胎時,母親所食用的飲食等,是胎兒成長的一種因緣;在胎中需要九個月的時間,時間這…
《第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