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第一品觀境。
其中阿阇黎所抉擇之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宗的觀點。
現在宣講抉擇唯識宗的觀點。
爲什麼講唯識宗的觀點呢?原因大家應該了知,我們修學的佛法包括在小乘和大乘佛法當中,唯識、中觀、密宗屬于大乘佛法,而我們以大乘佛法中唯識的觀點來解釋因明。
我們學習因明,一定要知道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與他人辯論獲得勝利,而是通過這種途徑對大慈大悲的佛陀,及其殊勝無垢的正教,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有些人認爲:學習因明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增加分別念而已;或者目的只是破外道;或者只有喜歡辯論的人才學因明,其他人沒有太大的必要等等。這些想法和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爲大慈大悲的佛陀爲我們宣說的一切教法,皆能對治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煩惱,對衆生有暫時與究竟的利益。有些孤陋寡聞的人,自己沒有智慧,卻隨便反對別人研究、修學佛法,從根本上看,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我們學習因明以後,應以這個學問與世間人溝通,因爲因明不是僅限于寺院之中,或者只是在出家人中的一種辯論,或者以佛經的專用術語來吵架,並非如此,應該是通過這種途徑,在自相續中生起對佛陀及其無垢正教的定解,之後面對任何一個世間人,都可以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
現在世間當中,很多佛教徒與社會的溝通不夠,缺乏對社會的關愛。比如說一個修行人,出家以後一直在寺院裏面念經、禅修,與社會上不管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有文化的人,都不願意接觸;即使接觸,也只是一些文化層次較低的人。我覺得佛教徒的責任,並不只是使他們種下一個善根,結上一個善緣而已。
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那麼與世上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溝通,則有一定的困難;若自相續當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功德,那我們與世間任何有知識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交流。當然,交流的目地不是宣揚贊歎佛教的功德,宣揚自己所學的知識,最主要的目的是從正理的角度,與相續中具有邪知邪見的世間人進行溝通,因爲世間人對生死輪回等正理非常茫然,非常無知。正因爲如此,我覺得出家人不能逃避世間,到一個山溝或寂靜的寺院,以衣食溫飽的方式度過晚年,有些人確實有這種逃避的思想,這並不是大乘行者的作風。佛教四衆弟子中(尤其是出家衆),自己學到的佛法,特別是因明中尖銳的理證方法,應該運用這些正理,與世間中傲慢的知識分子正面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對他們應該有很多的啓發;如果我們感覺自己學得很不錯,有傲慢心,通過相互探討,也能摧毀自相續中的這種習氣。
大家也不要認爲,自己沒有學習因明的能力,即使文化不太高,實在聽不懂,但只要聽聞,相續中就會種下未來解脫的善根。最關鍵的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自己都應該有一個目標:通過學習這種理證來幫助他人,利益社會。比如說有些從佛學院出去的道友,在坐車、吃飯、朝山、住宿等場合,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知識分子、社會人士,他們可能會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你,往往會問:“你爲什麼出家?這種生活難道不寂寞嗎?你難道不傷心嗎?”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的生活、工作等,難道不痛苦嗎?”進行各方面的交流時,對方會發現,真正寂寞、真正痛苦的就是自己!有時候,表面看某人衣服穿得高檔,文化素質等各方面很不錯,但他的內心不像佛教徒這般快樂。因爲學佛者畢竟對世間不太執著,看得比較淡;而世間人,雖然表面上看來很不錯,但實際上有許許多多說不清的痛苦、折磨,還有一些疑問等。見聞世間衆生的苦難,作爲佛教徒,應該竭盡全力解決他們的痛苦。
當然在自相續當中,如果沒有因明這方面的學問,與別人交流時會缺乏勇氣;但如果自己平時對因明和中觀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握,那聽說對方是個大學生乃至博士生也不會畏懼,用這些推理方法與其交談,完全可以讓他體會到佛法中蘊涵的高深智慧。
現在,印度這方面做得較好,它每年開一次宗教家與科學家對話的座談會。當時參加會議的出家人,都是智慧非常高超的格西,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剛開始,西方的那些科學家、學者特別傲慢,他們對佛教的態度非常蔑視,絲毫也不恭敬;經過正面的交流後,才心服口服,不得不佩服這些高僧大德的殊勝智慧,也由衷得對佛教生起恭敬之心。
現在世間上的人們,有些對佛教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對佛教一點也不了解,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佛教抱有偏見。我們作爲佛教徒,對于他們的偏見,沒有必要生嗔恨心、發脾氣;沒有必要因爲他不承認,便傷害對方。因爲這樣的行爲不應是智者所爲,我們一定要清楚,佛教與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理性的信仰。
在座的佛教徒,有些可能以前學過其他的宗教,對其應有一些了解。有些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有宣稱,上帝是這樣說的,祖先是這樣說的,除此之外,真正運用理證來推斷,就無話可說了;而佛教並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要求後學弟子要進行探索,不要僅以恭敬心,不加觀察就承認、受持,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共的特點。因此,作爲佛教徒,一定要詳詳細細地觀察,自己懂得佛教的甚深奧義後,對那些根本不懂佛教真理,反而自以爲是的世間人,無論僧俗男女,都可以和他交流,改變其見解,使之轉入正道。
尤其是出家女衆,有些特別自卑,覺得自己是女性,接觸大衆的機會也很少,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不夠;只有好好發願,來世轉成真正的高僧大德利益有情。實際上這樣也沒有必要,因爲大慈大悲的佛陀,對男女衆平等開許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修持,都可獲得同樣的成就;不但在佛法中是這樣,而且世間的知識和學問也能學得很優秀。我有這種感覺,平時背誦、講考,女衆的口才好一點,智慧較尖銳一些等,所以弘法利生,也不一定非要男衆高僧大德。自古以來,在曆史上有很多的男女衆高僧大德都弘揚過佛法,而且對衆生、對整個佛法都做出過很大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大家不要認爲,因明只不過是宗派的一種說法。宗派的這種說法,我們必須要了解,如果沒有了解,就無法通達按照宗派術語進行推理的竅訣。這種推理絕不可能用現代社會的語言,或現代科學的名詞來表述。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學的內容,全部是古代高僧大德所造的論典,由于社會狀況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沒有現在這些名詞,所以這些內容以現在的詞句無法表述。
佛教與現代社會應該互相交流,就像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一樣。東方國家的佛教,對內心方面的認知極爲超越;西方國家的現代科學,對器世界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先進。大約從本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一種趨勢,即雙方通過不同途徑互相交流,當代社會,這種交流愈加頻繁,雙方從中得的收益也很大。比如說現代的科學家通過科學儀器對自然界進行研究,並通過電視、電影等媒體向大衆傳播其成果;然而相對器世界的研究而言,西方科學家對有境方面的認知,如對人類內心的煩惱、今世來世等,其知識是非常欠缺的。其中有些科學家真正了解到佛教真實內容之後,沒有一個不贊歎,非常樂意接受;而沒有了解的這些人,以因明和中觀爲主的內容與之互相溝通,不但能彌補他們這方面的欠缺,而且相互之間也有很多啓發,都得到一些新的知識。
學習因明以後,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知識分子也不會再害怕。否則,作爲一個出家人,旁邊有一個大學生問:“你爲什麼出家?佛教裏面對器世界、有情世界,或者宏觀、微觀世界如何看待?”這時候只有低著頭,不敢說話,等到下車,就急忙跑到自己的寺院裏面躲起來,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作爲一個出家人,不但對世間學科的基本知識要了解,而且世間人看不懂、看不破的地方,也應該通達。如果能解答清楚他們的疑問,這些人也逐漸會對佛法産生興趣,哪怕在一個人的相續當中能夠種下善根,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始終都要懷著一顆利他之心。
在座的諸位千萬不要想:因明可能沒有什麼吧!我聽了半天還是聽不懂,懂了境和有境,到底對我和其他人的解脫有什麼用呢?學習任何一個知識,當下不一定能用上,但從長遠來看,對自己的心理、行爲等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在大學時所學的專業,畢業以後並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人的智慧、水平、爲人處世等整體的素質,與沒有讀過書的人確實是有天壤之別。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管是學因明,還是學中觀、唯識,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修行境界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因此作爲佛教徒,非常有必要研究佛教知識。在國內我去過北京、上海、福建等一些著名學府,比如說廈門大學等,這些大學裏都設有宗教系、哲學系,一方面宗教系的學生,畢業以後對宗教有尊重之心,而且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也…
《第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