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第一品观境。
其中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分二:一、抉择经部观点;二、抉择唯识宗的观点。
现在宣讲抉择唯识宗的观点。
为什么讲唯识宗的观点呢?原因大家应该了知,我们修学的佛法包括在小乘和大乘佛法当中,唯识、中观、密宗属于大乘佛法,而我们以大乘佛法中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因明。
我们学习因明,一定要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辩论获得胜利,而是通过这种途径对大慈大悲的佛陀,及其殊胜无垢的正教,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有些人认为:学习因明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增加分别念而已;或者目的只是破外道;或者只有喜欢辩论的人才学因明,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必要等等。这些想法和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为我们宣说的一切教法,皆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对众生有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却随便反对别人研究、修学佛法,从根本上看,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我们学习因明以后,应以这个学问与世间人沟通,因为因明不是仅限于寺院之中,或者只是在出家人中的一种辩论,或者以佛经的专用术语来吵架,并非如此,应该是通过这种途径,在自相续中生起对佛陀及其无垢正教的定解,之后面对任何一个世间人,都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佛教徒与社会的沟通不够,缺乏对社会的关爱。比如说一个修行人,出家以后一直在寺院里面念经、禅修,与社会上不管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不愿意接触;即使接触,也只是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我觉得佛教徒的责任,并不只是使他们种下一个善根,结上一个善缘而已。
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那么与世上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沟通,则有一定的困难;若自相续当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功德,那我们与世间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当然,交流的目地不是宣扬赞叹佛教的功德,宣扬自己所学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从正理的角度,与相续中具有邪知邪见的世间人进行沟通,因为世间人对生死轮回等正理非常茫然,非常无知。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出家人不能逃避世间,到一个山沟或寂静的寺院,以衣食温饱的方式度过晚年,有些人确实有这种逃避的思想,这并不是大乘行者的作风。佛教四众弟子中(尤其是出家众),自己学到的佛法,特别是因明中尖锐的理证方法,应该运用这些正理,与世间中傲慢的知识分子正面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对他们应该有很多的启发;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学得很不错,有傲慢心,通过相互探讨,也能摧毁自相续中的这种习气。
大家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因明的能力,即使文化不太高,实在听不懂,但只要听闻,相续中就会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最关键的是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自己都应该有一个目标:通过学习这种理证来帮助他人,利益社会。比如说有些从佛学院出去的道友,在坐车、吃饭、朝山、住宿等场合,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知识分子、社会人士,他们可能会以歧视的眼光来看待你,往往会问:“你为什么出家?这种生活难道不寂寞吗?你难道不伤心吗?”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的生活、工作等,难道不痛苦吗?”进行各方面的交流时,对方会发现,真正寂寞、真正痛苦的就是自己!有时候,表面看某人衣服穿得高档,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很不错,但他的内心不像佛教徒这般快乐。因为学佛者毕竟对世间不太执着,看得比较淡;而世间人,虽然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痛苦、折磨,还有一些疑问等。见闻世间众生的苦难,作为佛教徒,应该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痛苦。
当然在自相续当中,如果没有因明这方面的学问,与别人交流时会缺乏勇气;但如果自己平时对因明和中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握,那听说对方是个大学生乃至博士生也不会畏惧,用这些推理方法与其交谈,完全可以让他体会到佛法中蕴涵的高深智慧。
现在,印度这方面做得较好,它每年开一次宗教家与科学家对话的座谈会。当时参加会议的出家人,都是智慧非常高超的格西,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刚开始,西方的那些科学家、学者特别傲慢,他们对佛教的态度非常蔑视,丝毫也不恭敬;经过正面的交流后,才心服口服,不得不佩服这些高僧大德的殊胜智慧,也由衷得对佛教生起恭敬之心。
现在世间上的人们,有些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对佛教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佛教抱有偏见。我们作为佛教徒,对于他们的偏见,没有必要生嗔恨心、发脾气;没有必要因为他不承认,便伤害对方。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应是智者所为,我们一定要清楚,佛教与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理性的信仰。
在座的佛教徒,有些可能以前学过其他的宗教,对其应有一些了解。有些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有宣称,上帝是这样说的,祖先是这样说的,除此之外,真正运用理证来推断,就无话可说了;而佛教并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要求后学弟子要进行探索,不要仅以恭敬心,不加观察就承认、受持,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共的特点。因此,作为佛教徒,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自己懂得佛教的甚深奥义后,对那些根本不懂佛教真理,反而自以为是的世间人,无论僧俗男女,都可以和他交流,改变其见解,使之转入正道。
尤其是出家女众,有些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女性,接触大众的机会也很少,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不够;只有好好发愿,来世转成真正的高僧大德利益有情。实际上这样也没有必要,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对男女众平等开许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修持,都可获得同样的成就;不但在佛法中是这样,而且世间的知识和学问也能学得很优秀。我有这种感觉,平时背诵、讲考,女众的口才好一点,智慧较尖锐一些等,所以弘法利生,也不一定非要男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男女众高僧大德都弘扬过佛法,而且对众生、对整个佛法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大家不要认为,因明只不过是宗派的一种说法。宗派的这种说法,我们必须要了解,如果没有了解,就无法通达按照宗派术语进行推理的窍诀。这种推理绝不可能用现代社会的语言,或现代科学的名词来表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学的内容,全部是古代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由于社会状况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这些名词,所以这些内容以现在的词句无法表述。
佛教与现代社会应该互相交流,就像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样。东方国家的佛教,对内心方面的认知极为超越;西方国家的现代科学,对器世界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大约从本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双方通过不同途径互相交流,当代社会,这种交流愈加频繁,双方从中得的收益也很大。比如说现代的科学家通过科学仪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向大众传播其成果;然而相对器世界的研究而言,西方科学家对有境方面的认知,如对人类内心的烦恼、今世来世等,其知识是非常欠缺的。其中有些科学家真正了解到佛教真实内容之后,没有一个不赞叹,非常乐意接受;而没有了解的这些人,以因明和中观为主的内容与之互相沟通,不但能弥补他们这方面的欠缺,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很多启发,都得到一些新的知识。
学习因明以后,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也不会再害怕。否则,作为一个出家人,旁边有一个大学生问:“你为什么出家?佛教里面对器世界、有情世界,或者宏观、微观世界如何看待?”这时候只有低着头,不敢说话,等到下车,就急忙跑到自己的寺院里面躲起来,这样是不行的!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不但对世间学科的基本知识要了解,而且世间人看不懂、看不破的地方,也应该通达。如果能解答清楚他们的疑问,这些人也逐渐会对佛法产生兴趣,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能够种下善根,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始终都要怀着一颗利他之心。
在座的诸位千万不要想:因明可能没有什么吧!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懂了境和有境,到底对我和其他人的解脱有什么用呢?学习任何一个知识,当下不一定能用上,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毕业以后并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人的智慧、水平、为人处世等整体的素质,与没有读过书的人确实是有天壤之别。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管是学因明,还是学中观、唯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修行境界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研究佛教知识。在国内我去过北京、上海、福建等一些著名学府,比如说厦门大学等,这些大学里都设有宗教系、哲学系,一方面宗教系的学生,毕业以后对宗教有尊重之心,而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
《第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