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味等法是恒常存在的,世界毁灭后,大自在天把微尘全部重新聚集起来又创造了这个世界。
在法称论师住世时期,这类的外道论师是比较多的。据历史记载,当时有五百个嘎那班嘎派的外道,他们与法称论师进行辩论,结果法称论师一一摧伏了对方的观点。后来他们都皈依了佛法,并且其中还有许多人作为施主,为佛教建造了经堂。有一个叫西楞若瓦的外道听到这件事后非常不满,就带着五百个婆罗门来和法称论师辩论。本来他有五百个辩论的立宗,但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全部被法称论师遮破无余。之后他一方面在法称论师面前非常恭敬,一方面也非常悲哀地说:“我那如钢铁般坚固的五百立宗,全部被法称论师霹雳般的智慧一一摧毁了。以前其他的人谁也无法遮破我的立宗,所以今天我感到非常地悲伤。”他做了一首这样的偈颂。从这个故事来看,就知道法称论师住世的年代,这种外道在印度也是非常兴盛的。
然后在佛教当中,有部、经部也认为世界万物离不开微尘,微尘是建立一切万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在虚空当中不可能出现万物,因此作为最小单位的微尘再也不能破,《俱舍论》的观点也是这样讲的,这些都是承认微尘的宗派。
再者是唯识宗,大家也知道唯识宗的观点讲一切万法唯心造。
过后是缘起宗,缘起宗指的是中观宗。他们认为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远离一切戏论,都是了不可得的;而在世俗当中,如幻如梦的现象是存在的。当然抉择这样观点的中观派,分瑜伽行中观、经部中观以及世间共称的中观派等,像月称论师就是按照世间共称的观点来抉择名言的。
实际上从古到今,内道、外道之间有无数的宗派,包括现在的世间当中,也有许许多多内外道的宗派。每一个宗派,他们主张的观点,以及对整个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分析方法、理念都有所不同。不管怎么样,我们对外境进行分析的时候,对此首先要大概了知。
为什么萨迦班智达在这里引用各种不同宗派的观点呢?因为我们要观察微尘,到底这个微尘是按哪个角度来讲呢?从世间角度而言,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或者是其他的一个学术观点等等,观点很多。如果不清楚整个世界上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外境呢?因此,萨迦班智达在这里引用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作总说,其原因就在这里。
下面讲阿阇黎法称论师所抉择的观点分二:一、抉择经部观点;二、抉择唯识观点。
抉择经部观点分二:一、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破他宗分二:一、破有部宗;二、破与之同类的藏地雪域派。
破有部宗分二:一、宣说有部宗的观点;二、破彼观点。
首先宣说有部宗的观点。
传说阻隔不见故,非识有依根能见。
萨迦班智达首先宣说了有部宗的观点,并在其观点前用了“传说”二字。“据说、传说”是传闻的意思,一般来讲,这些都是一种不满的语气,我们以前学习《俱舍论》的时候,也是如此。
有部宗在对外境的判断或取境的方式上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所见境被隔开,识根本见不到,所以识并不是能见,应该说有依根才是能见。
比如说看色法的时候,有部宗认为山那边的事物,或者墙壁、帐蓬外边的事物根本看不到,如果是以识来见,因为识没有质碍的缘故,应该能看见墙壁外边,或者大山那边的东西,但是看不到的缘故,所以应该是以有依根来见。《俱舍论》中讲到,根分有依根和相应根两种,相应根就是未起功用的根,有依根就是取外境时正在起作用的根。
所以有部宗认为:中间有东西隔开,色法就根本见不到,因而并非用识来见境;如果以识见外境,就算中间有东西隔开,也是可以见到的,因为识的法相是没有质碍的,所以色法应该是以眼根来见。小乘有部宗认为眼根是像胡麻花一样的净色根,以它能见到外境。
下面破彼观点,即有部宗承许用根见境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乃无情故非能见,
你们有部宗根见境的观点不合理,因为根是无情法, 不是明清的识,而无情法无有取境的功能,所以根见色法的观点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用推理来说明:根作为有法,不能见任何事物,因为它是无情之故。运用因明的推理,能够无欺成立根不能见任何事物,这是一个太过。(1)
我们破有部宗的观点的时候,什么叫做取外境,必须要清楚。比如说看见色法,有部宗认为是眼根见外境,并不是识见,但是因明自宗,一定是用眼识,而不是用眼根来见外境。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见?见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见,应该说是识领受对境的形象,才叫做见。如眼识已经感受到外境,才可以叫做看见;耳识完全能领受到外境的声音的时候,才叫做听见。如果识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仅是根对境,见的概念根本无法成立。
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见就是识已经变成了外境的形象。比如说外境是红色的柱子,什么时候眼识变成了红色柱子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看见。看见的概念,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安立。这样一来,有部宗承认用根见境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根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一种无情色法,它根本没有能力取受外境的形象。
同时之中无相属。
还有一个太过,眼根对同一个时间当中的外境,以无有任何想的方式来照见,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如果境与有境同时,那么它们之间不会有任何关系,也即说不会产生相属。
相属有两种,同体相属和彼生相属。如果根、境同时,那它们之间不会有相属关系,因为二者若是异体,则两者之间非同体相属;二者若是同时并存,也非彼生相属。任何两种事物,如果不是同体相属,也不是彼生相属,那么它们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毫不相干,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则不能称为能见、所见。假如能称为能见所见,则石女的儿子与东方的柱子,远在内陆的我与大海深处的乌龟,同理也应该成能见所见,如此一来,则有这样的过失:世间的一切事物之间,全部成为能见所见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观察时,首先要明白,所谓的见闻觉知等一定要通过识来操作,如果没有识,光有眼根、耳根、鼻根等是无法感受对境的。世间上的人们也认为,这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取到这些对境呢?以见色法为例,什么时候色法的形象在眼识中出现,眼识已经变成了这种形象,那时人们共称为见到色法,见的概念是如此成立的。因此,以后我们破有部宗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懂得以上道理,仅从表面上看就会想:哎,他们说的似乎有道理,可能不是用眼识来见的,应该是用眼根来见的,你看闭上眼睛时,虽然有识但根本看不到外境。如是就会产生很多这方面的错误知见。但是我们学过俱舍、因明,基本上对世间见闻觉知方面的分析是非常清楚的,这样就不会有很大困难。因此《量理宝藏论》当中,破有部宗观点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然后破与之相同的雪域派,因为萨迦班智达对因明前派,尤其是夏瓦秋桑的观点,非常地不满,经常把他们的观点与外道,或与有部宗的观点结合起来遮破。
下面遮破与有部宗观点同类之雪域派。
雪域派说境与识,同时即为所能取。
前面也讲到雪域因明前派的夏瓦秋桑等,虽然在因明历史上有一定的贡献,但因明后派的一些论师,纷纷遮破他们的观点。因为雪域派部分论师的观点,跟有部宗的观点非常相似,为什么说相似呢?并不是雪域派也承认根见境,而是承认识与外境同时出现,比如在见柱子的时候,他们认为眼识与柱子处于同一刹那。
我们在未学因明时,对这种观点会觉得很有道理:我正在看柱子的时候,眼识也是这一刹那产生,柱子也同时成为对境。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没有进行观察时,好像我现在取境,识境同时产生,但真正用因明的推理进行观察,眼识所见的并不是现在这个外境,现在的这个外境,也不是现在眼识的对境,这一点一定要搞懂。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认为,眼识的对境应该是同时之境。跟有部宗不同的是,因明前派不承认用根来取境,但是境与识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能取所取同时存在,这一点他们是与有部宗相同的。因此,萨迦班智达把他们这个观点与有部宗的观点合在一起进行遮破。所以学习因明的时候,我们在词、句方面,还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分析。
有关《量理宝藏论》,我前面也给诸位大概地介绍过,比如说罗炤先生翻译了前八品(2);台湾的明性法师,他也翻译了《量理宝藏论》及《自释》,但是有些地方跟藏文对照起来有一些出入。其实《量理宝藏论》非常完整的汉译本一直没有出现过,因为因明不像其他的论典,稍微一个字、一点道理搞错了,整个推理就没办法进行下去,它有特别严密的一种逻辑性。
我想以前如果杨化群先生翻译,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但他说由于借书困难及时间紧迫,只完成了四部:宗咯巴大师的《因明七论入门》,工珠仁波切的《量学…
《第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