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香、味等法是恒常存在的,世界毀滅後,大自在天把微塵全部重新聚集起來又創造了這個世界。

  在法稱論師住世時期,這類的外道論師是比較多的。據曆史記載,當時有五百個嘎那班嘎派的外道,他們與法稱論師進行辯論,結果法稱論師一一摧伏了對方的觀點。後來他們都皈依了佛法,並且其中還有許多人作爲施主,爲佛教建造了經堂。有一個叫西楞若瓦的外道聽到這件事後非常不滿,就帶著五百個婆羅門來和法稱論師辯論。本來他有五百個辯論的立宗,但是在辯論的過程中,全部被法稱論師遮破無余。之後他一方面在法稱論師面前非常恭敬,一方面也非常悲哀地說:“我那如鋼鐵般堅固的五百立宗,全部被法稱論師霹雳般的智慧一一摧毀了。以前其他的人誰也無法遮破我的立宗,所以今天我感到非常地悲傷。”他做了一首這樣的偈頌。從這個故事來看,就知道法稱論師住世的年代,這種外道在印度也是非常興盛的。

  然後在佛教當中,有部、經部也認爲世界萬物離不開微塵,微塵是建立一切萬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在虛空當中不可能出現萬物,因此作爲最小單位的微塵再也不能破,《俱舍論》的觀點也是這樣講的,這些都是承認微塵的宗派。

  再者是唯識宗,大家也知道唯識宗的觀點講一切萬法唯心造。

  過後是緣起宗,緣起宗指的是中觀宗。他們認爲一切萬法在勝義當中遠離一切戲論,都是了不可得的;而在世俗當中,如幻如夢的現象是存在的。當然抉擇這樣觀點的中觀派,分瑜伽行中觀、經部中觀以及世間共稱的中觀派等,像月稱論師就是按照世間共稱的觀點來抉擇名言的。

  實際上從古到今,內道、外道之間有無數的宗派,包括現在的世間當中,也有許許多多內外道的宗派。每一個宗派,他們主張的觀點,以及對整個微觀和宏觀世界的分析方法、理念都有所不同。不管怎麼樣,我們對外境進行分析的時候,對此首先要大概了知。

  爲什麼薩迦班智達在這裏引用各種不同宗派的觀點呢?因爲我們要觀察微塵,到底這個微塵是按哪個角度來講呢?從世間角度而言,比如量子力學、相對論,或者是其他的一個學術觀點等等,觀點很多。如果不清楚整個世界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那麼我們又如何判斷外境呢?因此,薩迦班智達在這裏引用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作總說,其原因就在這裏。

  下面講阿黎法稱論師所抉擇的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觀點。

  抉擇經部觀點分二:一、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破他宗分二:一、破有部宗;二、破與之同類的藏地雪域派。

  破有部宗分二:一、宣說有部宗的觀點;二、破彼觀點。

  首先宣說有部宗的觀點。

  

傳說阻隔不見故,非識有依根能見。

  

薩迦班智達首先宣說了有部宗的觀點,並在其觀點前用了“傳說”二字。“據說、傳說”是傳聞的意思,一般來講,這些都是一種不滿的語氣,我們以前學習《俱舍論》的時候,也是如此。

  

有部宗在對外境的判斷或取境的方式上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爲:如果所見境被隔開,識根本見不到,所以識並不是能見,應該說有依根才是能見。

  

比如說看色法的時候,有部宗認爲山那邊的事物,或者牆壁、帳蓬外邊的事物根本看不到,如果是以識來見,因爲識沒有質礙的緣故,應該能看見牆壁外邊,或者大山那邊的東西,但是看不到的緣故,所以應該是以有依根來見。《俱舍論》中講到,根分有依根和相應根兩種,相應根就是未起功用的根,有依根就是取外境時正在起作用的根。

  

所以有部宗認爲:中間有東西隔開,色法就根本見不到,因而並非用識來見境;如果以識見外境,就算中間有東西隔開,也是可以見到的,因爲識的法相是沒有質礙的,所以色法應該是以眼根來見。小乘有部宗認爲眼根是像胡麻花一樣的淨色根,以它能見到外境。

  

下面破彼觀點,即有部宗承許用根見境的觀點是不合理的。

  

乃無情故非能見,

  

你們有部宗根見境的觀點不合理,因爲根是無情法, 不是明清的識,而無情法無有取境的功能,所以根見色法的觀點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用推理來說明:根作爲有法,不能見任何事物,因爲它是無情之故。運用因明的推理,能夠無欺成立根不能見任何事物,這是一個太過。(1)

  

我們破有部宗的觀點的時候,什麼叫做取外境,必須要清楚。比如說看見色法,有部宗認爲是眼根見外境,並不是識見,但是因明自宗,一定是用眼識,而不是用眼根來見外境。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什麼叫見?見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呢?所謂的見,應該說是識領受對境的形象,才叫做見。如眼識已經感受到外境,才可以叫做看見;耳識完全能領受到外境的聲音的時候,才叫做聽見。如果識根本沒有任何感覺,僅是根對境,見的概念根本無法成立。

  

從另一個角度講,所謂見就是識已經變成了外境的形象。比如說外境是紅色的柱子,什麼時候眼識變成了紅色柱子的形象,這就是所謂的看見。看見的概念,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安立。這樣一來,有部宗承認用根見境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爲根是沒有任何感覺的一種無情色法,它根本沒有能力取受外境的形象。

  

同時之中無相屬。

  

還有一個太過,眼根對同一個時間當中的外境,以無有任何想的方式來照見,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爲如果境與有境同時,那麼它們之間不會有任何關系,也即說不會産生相屬。

  

相屬有兩種,同體相屬和彼生相屬。如果根、境同時,那它們之間不會有相屬關系,因爲二者若是異體,則兩者之間非同體相屬;二者若是同時並存,也非彼生相屬。任何兩種事物,如果不是同體相屬,也不是彼生相屬,那麼它們就像東山和西山一樣毫不相幹,二者沒有任何關系則不能稱爲能見、所見。假如能稱爲能見所見,則石女的兒子與東方的柱子,遠在內陸的我與大海深處的烏龜,同理也應該成能見所見,如此一來,則有這樣的過失:世間的一切事物之間,全部成爲能見所見的關系。

  

所以我們在觀察時,首先要明白,所謂的見聞覺知等一定要通過識來操作,如果沒有識,光有眼根、耳根、鼻根等是無法感受對境的。世間上的人們也認爲,這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那麼什麼情況下才能取到這些對境呢?以見色法爲例,什麼時候色法的形象在眼識中出現,眼識已經變成了這種形象,那時人們共稱爲見到色法,見的概念是如此成立的。因此,以後我們破有部宗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懂得以上道理,僅從表面上看就會想:哎,他們說的似乎有道理,可能不是用眼識來見的,應該是用眼根來見的,你看閉上眼睛時,雖然有識但根本看不到外境。如是就會産生很多這方面的錯誤知見。但是我們學過俱舍、因明,基本上對世間見聞覺知方面的分析是非常清楚的,這樣就不會有很大困難。因此《量理寶藏論》當中,破有部宗觀點的原因也是這樣的。

  

然後破與之相同的雪域派,因爲薩迦班智達對因明前派,尤其是夏瓦秋桑的觀點,非常地不滿,經常把他們的觀點與外道,或與有部宗的觀點結合起來遮破。

  

下面遮破與有部宗觀點同類之雪域派。

  

雪域派說境與識,同時即爲所能取。

  

前面也講到雪域因明前派的夏瓦秋桑等,雖然在因明曆史上有一定的貢獻,但因明後派的一些論師,紛紛遮破他們的觀點。因爲雪域派部分論師的觀點,跟有部宗的觀點非常相似,爲什麼說相似呢?並不是雪域派也承認根見境,而是承認識與外境同時出現,比如在見柱子的時候,他們認爲眼識與柱子處于同一刹那。

  

我們在未學因明時,對這種觀點會覺得很有道理:我正在看柱子的時候,眼識也是這一刹那産生,柱子也同時成爲對境。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根本不能成立。沒有進行觀察時,好像我現在取境,識境同時産生,但真正用因明的推理進行觀察,眼識所見的並不是現在這個外境,現在的這個外境,也不是現在眼識的對境,這一點一定要搞懂。

  

因明前派的一些論師認爲,眼識的對境應該是同時之境。跟有部宗不同的是,因明前派不承認用根來取境,但是境與識同時存在,也就是說,能取所取同時存在,這一點他們是與有部宗相同的。因此,薩迦班智達把他們這個觀點與有部宗的觀點合在一起進行遮破。所以學習因明的時候,我們在詞、句方面,還是應該認認真真地分析。

  

有關《量理寶藏論》,我前面也給諸位大概地介紹過,比如說羅炤先生翻譯了前八品(2);臺灣的明性法師,他也翻譯了《量理寶藏論》及《自釋》,但是有些地方跟藏文對照起來有一些出入。其實《量理寶藏論》非常完整的漢譯本一直沒有出現過,因爲因明不像其他的論典,稍微一個字、一點道理搞錯了,整個推理就沒辦法進行下去,它有特別嚴密的一種邏輯性。

  

我想以前如果楊化群先生翻譯,應該說是很不錯的,但他說由于借書困難及時間緊迫,只完成了四部:宗咯巴大師的《因明七論入門》,工珠仁波切的《量學…

《第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第七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