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從來沒有學過宗派的人,如農民、牧民,或者佛學院裏面的工人,你給他講現量、比量,他根本聽不懂;有些坐在山洞裏的大瑜伽士,給他講因明,他也聽不懂。所以,我們應該站在適中的位置,依正理來觀察釋迦牟尼佛所講教法的真相,這一點是學好因明的關鍵所在。
所以我們首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自己面前顯現的東西,到底在他人面前顯現沒有?如果在他人面前顯現,那麼我的顯現跟他的顯現就會成爲一體;如果沒有顯現,那麼他自己現前的境界,與我現前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並不是他心裏所顯現的瓶子總相,跑到我心裏來了,或者我心中所顯現的瓶子,遷移到他的心中,沒有這種情況。所以通過因明來觀察外境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到底每一個人心中顯現的總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判斷?以什麼樣的方式得出一個結論?關于這個問題,一定要去詳詳細細地觀察。
接下來,因明前派又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
若謂雖本是異體,然錯亂爲一境取。
因明前派反駁道:並非如你們所說,我和他所見到的兩種總相變成一體;也不是我見到的東西,遷移到他的心裏,他見到的東西,遷移到我的心裏。而是我心裏所想的瓶子和他心裏所想的瓶子,大家都錯認爲是我們共同的一個對境。
本來我的對境跟你的對境,根本就不是一個,但是大家都認爲,外面存在一個有自相的瓶子,你我執著的都是它,即雙方都認爲我們執著的是外面同一個自相的瓶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以這種錯誤的概念進行取舍、判斷,了知了這一點,對學習因明來講,是很有必要的。(實際上從因明的角度來看,世間人的所取境有很多是錯亂的,但人們都認爲是真實的。一切世俗萬法本來悉皆虛幻不實,僅從被能取執著爲對境的角度,暫時安立它是一種真實的東西。)雖然它們在不同相續中所顯現的是異體,但是人們對此並不了解,反而誤認爲它們是一體。
如果對方有這種想法,那我們就回答說:對,你們說的對!前面早就給你們講過,義總相並不是除識以外,在外境中實有存在的一個所取境;現在你們自己也承認,義總相是一種錯亂的東西,那我們已經達成共識,觀點變成一致了。實際是說,外境當中的義總相,確實是一種錯誤的事物,是人們的一種總相概念;從分別念執著它的角度,可以說它是一種境,但實際上,它是不存在自相的,而你們始終認爲無現和義總相是外面實有存在的事物,如今你們應該了知自己的謬誤之處了吧,現在你們因明前派已經回到我們的立場上了。
執爲一體錯亂故,成立彼非所取境。
你們剛剛已經承認了對境並不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執著對境一體實際上是錯亂的,義總相並不是真實的對境,這樣一來,成立義總相和本無見有並非所取境,如是就證成了我們的觀點。
你們所見到的義總相,並不是真正的所取境,我們早就講過,但你們就是一直不聽。原來有兩個人打架,旁邊人勸他:“不要打,你不會獲勝的。”他不聽,非要打,結果失敗了。旁邊的人埋怨他:“我不是早就給你說了嗎,你根本打不贏他,你現在哭什麼,沒有用的。”在這裏也是如此,我不是早就跟你們說過了嗎,義總相和無現二者並非實有的對境,只是錯亂境,但你們偏要承認它實有,現在你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將錯亂境執著爲真實而已,因此實有的說法是不合理的。
薩迦班智達站在因明後派的立場,遮破了因明前派的觀點,這一點比較容易,但這僅僅是站在本論的角度而講的。如果他們承認所取境的義總相是顯現境,那麼還站在這個側面來駁斥,可能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以前有些因明論師,如邬鸠巴等認爲,此處頌詞所破的對境,是指除了意識以外一個實有自相的所取境,我們用這個頌詞來遮破, 是沒有任何困難的。所以薩迦班智達站在他的觀點來破,應該是很容易的。
但我認爲,每個大德站在自宗立場的時候,都是很有道理的,別人遮破他的觀點時,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如果有人站在他宗的角度進行辯論,結果就不一定了。比如格魯派的有些論師,不承許薩迦班智達能遮破因明前派的觀點。在克主傑尊者的傳記當中有這樣的記載,他在十六歲的時候獲得文殊菩薩的加持,學習《量理寶藏論》以後,精通了這部論典中所有的觀點,于是他站在因明前派的立場,開始遮破很多論師的觀點。當時薩迦派的許多論師聚集在一起,與克主傑尊者進行辯論,但是任何人也無法辯倒他的觀點。
後來克主傑尊者依止了薩迦派的仁達瓦大師,仁達瓦大師認爲克主傑智慧超凡,讓他一定要到宗喀巴大師那裏去。克主傑尊者到了涅塘的那天晚上,夢見在東方出現一團光芒,光中現出文殊菩薩的尊顔,文殊菩薩拿著寶劍和經函,逐漸化光融入他的身體;早上醒來時,他認爲自己已經獲得了加持,第二天便前往色拉寺,准備拜見宗喀巴大師。到了寺院時,他看見一位威儀非常寂靜調柔的比丘,尊者問:“宗喀巴大師住在哪裏?”那位比丘不說話,到殿堂裏拿了一支長長的供香,把尊者帶到一所黃色的房子旁邊,然後說:“叁界導師、大恩根本上師、全知宗喀巴大師的住房在這裏!”並非常恭敬地指示,克主傑心裏想:“這位比丘對上師有如是的恭敬心,他的行爲與《戒律》和《上師五十頌》裏面所講的一樣如理如法,弟子尚且如此,那上師的功德就更不用說了。”由此,尊者以極大的信心拜見了宗喀巴大師。後來宗喀巴大師將因明、大威德等所有的顯密竅訣傾囊相授,克主傑尊者精進修學,最終成爲宗喀巴大師的二大高足之一。
在一些前輩大德的傳記裏面,也可以看到,有些弟子的威儀,能使別人對上師直接生起信心;也有些弟子的威儀,使別人對上師起邪見。所以有人拜見上師,問上師在什麼地方,或者問一些事情時,自己的威儀對其他人的信心,還是有一些影響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去石渠求學時,到了竹欽寺的旁邊,當時寺院一些僧人的性格顯現上不太好,上師問他們:“竹欽仁波切住在哪裏?”那些僧人以一種排斥的眼光看著上師一行,還說他們的過失,特別不恭敬,後來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也講過:“哎!這些人的性格那麼差,幹脆不去了。”上師就沒有去拜見竹欽仁波切,直接前往石渠江瑪佛學院而去。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是經常這樣講,不管是誰來拜見哪一位上師,弟子的一些行爲,可能會影響他們,有些人會因此起信心,有些人會因此生邪見。對在座的有些道友,平時我們也再叁地強調,不管是一般的人,還是有地位、有錢財的人,凡是對每一個人,我們都應該用恭敬心來對待,這一點很重要。
好,今天因明就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佛教稱所知法(知識)爲明處。
(2)義共相:即義總相。
《第四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