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中,从来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如农民、牧民,或者佛学院里面的工人,你给他讲现量、比量,他根本听不懂;有些坐在山洞里的大瑜伽士,给他讲因明,他也听不懂。所以,我们应该站在适中的位置,依正理来观察释迦牟尼佛所讲教法的真相,这一点是学好因明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首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自己面前显现的东西,到底在他人面前显现没有?如果在他人面前显现,那么我的显现跟他的显现就会成为一体;如果没有显现,那么他自己现前的境界,与我现前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他心里所显现的瓶子总相,跑到我心里来了,或者我心中所显现的瓶子,迁移到他的心中,没有这种情况。所以通过因明来观察外境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到底每一个人心中显现的总相,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判断?以什么样的方式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去详详细细地观察。
接下来,因明前派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若谓虽本是异体,然错乱为一境取。
因明前派反驳道:并非如你们所说,我和他所见到的两种总相变成一体;也不是我见到的东西,迁移到他的心里,他见到的东西,迁移到我的心里。而是我心里所想的瓶子和他心里所想的瓶子,大家都错认为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对境。
本来我的对境跟你的对境,根本就不是一个,但是大家都认为,外面存在一个有自相的瓶子,你我执着的都是它,即双方都认为我们执著的是外面同一个自相的瓶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这种错误的概念进行取舍、判断,了知了这一点,对学习因明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从因明的角度来看,世间人的所取境有很多是错乱的,但人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一切世俗万法本来悉皆虚幻不实,仅从被能取执着为对境的角度,暂时安立它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虽然它们在不同相续中所显现的是异体,但是人们对此并不了解,反而误认为它们是一体。
如果对方有这种想法,那我们就回答说:对,你们说的对!前面早就给你们讲过,义总相并不是除识以外,在外境中实有存在的一个所取境;现在你们自己也承认,义总相是一种错乱的东西,那我们已经达成共识,观点变成一致了。实际是说,外境当中的义总相,确实是一种错误的事物,是人们的一种总相概念;从分别念执著它的角度,可以说它是一种境,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自相的,而你们始终认为无现和义总相是外面实有存在的事物,如今你们应该了知自己的谬误之处了吧,现在你们因明前派已经回到我们的立场上了。
执为一体错乱故,成立彼非所取境。
你们刚刚已经承认了对境并不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执著对境一体实际上是错乱的,义总相并不是真实的对境,这样一来,成立义总相和本无见有并非所取境,如是就证成了我们的观点。
你们所见到的义总相,并不是真正的所取境,我们早就讲过,但你们就是一直不听。原来有两个人打架,旁边人劝他:“不要打,你不会获胜的。”他不听,非要打,结果失败了。旁边的人埋怨他:“我不是早就给你说了吗,你根本打不赢他,你现在哭什么,没有用的。”在这里也是如此,我不是早就跟你们说过了吗,义总相和无现二者并非实有的对境,只是错乱境,但你们偏要承认它实有,现在你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将错乱境执著为真实而已,因此实有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萨迦班智达站在因明后派的立场,遮破了因明前派的观点,这一点比较容易,但这仅仅是站在本论的角度而讲的。如果他们承认所取境的义总相是显现境,那么还站在这个侧面来驳斥,可能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以前有些因明论师,如邬鸠巴等认为,此处颂词所破的对境,是指除了意识以外一个实有自相的所取境,我们用这个颂词来遮破, 是没有任何困难的。所以萨迦班智达站在他的观点来破,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我认为,每个大德站在自宗立场的时候,都是很有道理的,别人遮破他的观点时,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有人站在他宗的角度进行辩论,结果就不一定了。比如格鲁派的有些论师,不承许萨迦班智达能遮破因明前派的观点。在克主杰尊者的传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他在十六岁的时候获得文殊菩萨的加持,学习《量理宝藏论》以后,精通了这部论典中所有的观点,于是他站在因明前派的立场,开始遮破很多论师的观点。当时萨迦派的许多论师聚集在一起,与克主杰尊者进行辩论,但是任何人也无法辩倒他的观点。
后来克主杰尊者依止了萨迦派的仁达瓦大师,仁达瓦大师认为克主杰智慧超凡,让他一定要到宗喀巴大师那里去。克主杰尊者到了涅塘的那天晚上,梦见在东方出现一团光芒,光中现出文殊菩萨的尊颜,文殊菩萨拿着宝剑和经函,逐渐化光融入他的身体;早上醒来时,他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加持,第二天便前往色拉寺,准备拜见宗喀巴大师。到了寺院时,他看见一位威仪非常寂静调柔的比丘,尊者问:“宗喀巴大师住在哪里?”那位比丘不说话,到殿堂里拿了一支长长的供香,把尊者带到一所黄色的房子旁边,然后说:“三界导师、大恩根本上师、全知宗喀巴大师的住房在这里!”并非常恭敬地指示,克主杰心里想:“这位比丘对上师有如是的恭敬心,他的行为与《戒律》和《上师五十颂》里面所讲的一样如理如法,弟子尚且如此,那上师的功德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尊者以极大的信心拜见了宗喀巴大师。后来宗喀巴大师将因明、大威德等所有的显密窍诀倾囊相授,克主杰尊者精进修学,最终成为宗喀巴大师的二大高足之一。
在一些前辈大德的传记里面,也可以看到,有些弟子的威仪,能使别人对上师直接生起信心;也有些弟子的威仪,使别人对上师起邪见。所以有人拜见上师,问上师在什么地方,或者问一些事情时,自己的威仪对其他人的信心,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石渠求学时,到了竹钦寺的旁边,当时寺院一些僧人的性格显现上不太好,上师问他们:“竹钦仁波切住在哪里?”那些僧人以一种排斥的眼光看着上师一行,还说他们的过失,特别不恭敬,后来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也讲过:“哎!这些人的性格那么差,干脆不去了。”上师就没有去拜见竹钦仁波切,直接前往石渠江玛佛学院而去。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经常这样讲,不管是谁来拜见哪一位上师,弟子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有些人会因此起信心,有些人会因此生邪见。对在座的有些道友,平时我们也再三地强调,不管是一般的人,还是有地位、有钱财的人,凡是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用恭敬心来对待,这一点很重要。
好,今天因明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佛教称所知法(知识)为明处。
(2)义共相:即义总相。
《第四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