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心相联故,纵说他者亦不解。
你们因明前派承认义总相,如瓶子的概念等,与自己心识连在一起,如果你们所说的情况属实,那么会有无论口头上怎么说,别人也无法了解的这个过失。
比如我是说者,他是听者,说者我的义总相跟我连在一起,听者的义总相与他连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别人说:你把那里的瓶子给我拿过来。但实际上,我说的瓶子义总相只与我自己的心连在一起,对方根本无法听懂。为什么听不懂呢?虽然他人已经听到了我说的“瓶子”这两个字的声音,但是他的瓶子总相与他的心识紧紧地连在一起,我的总相与我连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关系,既然没有任何关系,哪怕是说一百遍、一千遍瓶子,别人心目当中根本不会生起瓶子的概念。
进而言之,因为我所说的瓶子跟我连在一起,(我口头上说的语言,即声音的总相,叫声总相;心里面思维的行相叫义总相。)我口头上说的“瓶子”两个字,实际上是指我脑海里面显现的义总相,它仅与我连在一起,与对方无有任何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我说了多少遍,对方也根本不会了解。如此一来,我们彼此之间就断绝了沟通,名言中所谓的交流就无法建立。如果这样,那世间上任何一个说者和听者的关系,全部都因此而断绝了,这种过失是相当大的。实际上,我说“瓶子”时,在座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生起共同的一种总相概念,所谓瓶子就是大腹、用来装液体的东西。如果这种总相只与自己连在一起,那么无论我怎么说,实际上他人不会有任何印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好好想一想。
如果以推理方式来讲,则是:我所说的瓶子,别人无法了知,因为它的总相只与我自己相连故。以这种方式来推断,很容易得出结论。当然,对方不敢这样承认。
下面因明前派继续跟我们辩驳:
若谓相系各自心,是故言说他知彼。
他们这样说:我们所说的观点,没有任何断绝名言的过失。
为什么没有呢?我所说的瓶子义总相,并不是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总相与他自己连在一起。比如我心里面有一个瓶子的总相,这是与我连在一起的;在他的心里面,有一个相同的瓶子总相,与他的心识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当我说瓶子的时候,别人就会知道。
别人怎么知道呢?因为他自己的心与瓶子总相连在一起,所以别人听到了我说的“瓶子”这个总相时,马上反应过来:“哦!对对对,他说的就是这个白色的瓶子。”对方马上能了解。
当然,这个道理我们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正确,甚至会说:“啊!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说瓶子的时候,下面有一百个人听到,每个人脑海里面自然就浮现出一个瓶子的行相;又由于每个人与瓶子的总相连在一起,我一说瓶子的时候,下面的人马上就反应过来,应该是这个原因吧!很多人会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会这样想。
以下驳斥因明前派:
二人所诠义共相,乃互异故无法合。
虽然你们因明前派的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如果详细地进行观察,它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因为听者和说者的这两个义总相是异体的。比如我是说者,我口头上说的瓶子,实际上是与我的心连在一起;他是听者,他的瓶子总相与他的心连在一起。这样一来,我所说的瓶子,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听到瓶子,与我也没有任何关系。
对方说:我们承许义共相(2)相同的原故,而没有以上的过失。
我们对此进行驳斥:若承许义共相相同,则必须要有第三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无有第三者,又如何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比如说这位道友和那位道友,两人的脸型非常相同,必须有第三者看见这两个人了,哦!这位和那位比较相同:脸圆圆的、戴着眼镜、都是近视眼、平时性格很开心,仅仅一个是外向,一个是内向,稍微有点不同,但大致都相同。我是第三者,看见这两个道友时,把他俩的相同点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这种想法。可是刚才你们说,说者心里面的义总相与听者的义总相,这两个相同,那是谁来结合比较的?无有第三者则无法结合!这是关键之处。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两种事物相同,必须要用第三者来联系。比如我说,这个人的脸非常白,就像虚空当中的月轮。首先,我应该看过月轮和这个人的脸,如果这两者都没有看见过,那么我说:“这个人的脸很白,像月轮一样。”能不能这样说?当然不能!同样的道理,这里的义总相(说者的义总相和听者的义总相)之间,应该有第三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第三者,就没办法结合,无法说它们相同。
所以,要想承许说者和听者的义总相相同,必须要有第三者,若没有第三者,如何承许二者相同呢?这个道理,我们平时在因明观察的过程当中,应该很容易了解,这是第一个问题。
下面因明前派进行回辩:
若谓各自人前有,二种心相皆雷同,
于同耽著为一体,应用名言故不违。
此颂是因明前派的观点。
他们这样认为:听者和说者心中呈现的显相(义总相),这两者的形相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人们把这两个相同的事物执著为一体,如此产生联系而应用于名言之中,所以并不相违。比如说,说者在口头上讲:“这是月亮”,自认为就是指天空当中白色的月轮;听者也这样想:说者所说的月亮,就是天空当中白色的月轮。这是因为听者和说者的月亮义总相相同的缘故,由此都执着虚空当中的月轮,所以人们将这样相同的义总相执着为一体,而应用于名言之中,并不会产生矛盾之处。
但这种说法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萨迦班智达下面辩驳对方说:
自前呈现乃自境,未曾显现彼非境,
是故异体所取境,焉能执著为一体?
首先必须非常清楚地了知对方的观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你们因明前派刚才说,这两个义总相是相同的。理由是:因为说者我说“月亮”的时候,月亮的形相显在我的心里面,听者他听的时候,这个月轮的总相也显在他的心里面,所以说者、听者二人都是执着同一个月亮。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就会这样想:“哎,确实很有道理啊!我们两人说的、听的都是指同一个月轮,我们都在执着同一个月轮。”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
萨迦班智达反驳道:如果在自己的心前显现,那它就是自己的对境;如果在自己的心前没有显现,而在别人的心前显现,那它就不是自己的对境,这两者完全是异体。如果是异体,那这两个所取境怎么能执着为一体呢?
意思就是说,我说的月亮,即月轮的形相,听者他的心里面会不会显现呢?如果在他的心里面显现,那它就不是我的对境,已经是他自己的对境了;但我心里的这个总相,不可能显在听者他的心里,这并不像镜子,能将外面物体的影像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我的这个总相反射过去,显在他的心里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自己的心中,如果已经显现了刚才这个总相,那是他自己的对境,并不是我们两个共同的对境;如果在他的心中,没有显现刚才说者的这个月轮,那就更谈不上是我们共同的对境了,因为从来没有呈现过,那就不是他的对境,这样还怎么将二者执为一体呢?比如说,这个镜子当中,从来没有显现过石女儿子的影像,那能不能将石女儿子的影像和镜子执着为一体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双方的心里面能否显现一个共同的义总相呢?这绝无可能!
如果真像因明前派所说,义总相实有存在,那么我们执着的总相就是实有的。这个实有的对境,在旁边人的心里显现过没有?如果显现过,那我心里的东西也显现在他的心里,这样肯定不合理,如果合理,那么我们两人的心就变成一体了。如果没有显现,那我们肯定不会有一个共同的所缘境。
一般来讲,因明与中观不同。中观着重讲胜义谛即远离四边八戏的般若空性,而没有着重讲世俗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也这样讲:因明应该按照世俗正理进行推察。在世俗中,说所取境没有,能取识也没有,一切都是空性的,用“空性”两个字覆盖一切,这是不可能的,在因明中根本没有这种情况。一些没有智慧的人,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分析,听到有人说因明的推理,就马上阻止:“一切都是空性!不要说,不要说,我头痛!”
学因明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必须要站在世间名言的角度,虽然胜义当中一切皆空,但是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里面说过,名言当中还是有真假差别的。
比如说,假毛发和真毛发在世间名言的角度是有差别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真的毛发,用手可以摸得到;假的毛发,只是能看见,用手却根本没办法触及的。真月和二月之间,毒蛇和由绳索误认的毒蛇之间,也有差别,所以我们在名言中不能一概而论,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大平等的。站在究竟胜义、大中观、密宗等超越凡夫境界的角度可以这样讲,但在学习因明的时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一概说:一二、头尾、左右等没有什么差别,这样说起来很好听,但实际上会混淆世间名言的。有时候个别修行人,空性学得“太好了”,什么都是空性的,但实际上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多方面还是空不了的。
因此我们要知道,学因明与学《俱舍论》的角度基本上相同,都是站在观现世量的立场。关于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些道友也向我提问过,想必大家应该清楚。所以我们学因明的时候,不能超越它的范围,太高的境界,在因明当中并没有提及;也不能境界太低,现在的世间…
《第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