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现在宣讲第一品观境。
所知境分二:一、法相;二、分类。
分类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释说破彼观点。
其中前者破斥了因明前派承许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皆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
一般情况,论师在造论的过程中休息时,有时会作一个暂停偈或摄义偈来归纳上面的内容,摄义偈在本论中也经常出现。
作者以暂停偈总结前文并驳斥对方观点: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
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前面我们依靠事势理,即以比量和现量进行观察时,了知根本不存在实有的总相和本无见有,但是大多数雪域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二月等是除了自己识以外实有存在的所取境,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不合理的。萨迦班智达说:即使你们因明前派大多数人都这样说,也是不合理的。
因明前派的论师,如此承许的人比较多一些,但是人多也不一定就成为真实的理由,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在爱因斯坦的传记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当时他的《相对论》出世以后,有一百多位科学家非常地不满,然后他们专门写了一篇《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1),文章里面阐述了一百位科学家的看法,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驳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非常可笑,就一直笑着,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如果我真的有错误,那不用100位,只要一个人站出来说就可以;他们用100个人来驳斥我,正好说明我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们根本破不了我!”有时候我们反过来看一看,也许真的是这样,其实人多并不一定就真正具有说服力,如果真的有说服力,一个人站出来就可以了。就像法称论师一样,代表性的一个人站出来,把所有错误的观点统统破斥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很多人,利用人多的势力来压制对方,这不是学者的辩论方式。
在萨迦班智达的论著中,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讽刺的语言,或者存在一些讥毁别人的话。我们学习萨迦格言即《格言宝藏论》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有时候萨迦班智达和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性格,还是有些相同的,他们对有些人的智慧、人格不太满意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而且比喻也是非常地尖锐,就像以前鲁迅骂当时的一些人那样。
萨迦班智达在这里说:我们通过正理观察,发现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根本就不实有,而有些因明前派的人还是执迷不悟,一直认为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本体是存在的,这是相当愚笨的行为。就像有人说:“我没有找到虚空,虚空到底在哪里啊?”然后别人用手指指示他说:“虚空就在上面,就在那儿!”此人依此看见上面有蓝天白云,赞同地说:“我看见虚空了!”实际上,按照《俱舍论·自释》和《因明》的观点,所谓的虚空,本体丝毫都不存在。我们能看见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说看见石女的儿子一样,其实什么都没看到。所以萨迦班智达在这里说,愚者认为手指所指示的,根本没有东西的地方就是虚空,本来没有的东西,反而认为已经见到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佛经中也说,有些人认为是见到了虚空,但虚空根本无法见到,所见的一切诸法也是如此,佛经中这方面的理论相当多。
这里以见虚空的比喻来破斥因明前派的观点,说明因明前派这种观点的荒谬性,即把根本不存在的义总相和本无见有认为是实有存在的。
以上讲完了破他宗。
下面讲立自宗。
自宗即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前面关于外境方面的辩论较大,但到底萨迦班智达认为外境是什么样的呢?在这里颂词只有一句:
所量唯独一自相。
学习因明时,每天会有一些新的名词,如前面讲的义总相、本无见有、总相、自相等,今天也遇到一个新的名词:所量。
在因明当中,所量、外境、有实法,这些名词都是一个意思。外境:我们的分别识和无分别识的对境叫做外境;所量:用能量(即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来衡量、缘取对境,此对境叫做所量,如眼睛看见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等,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等的对境,都叫做所量,在因明中应该这样理解。
真正、究竟、唯一的所量是什么呢?唯一就是自相!
我们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任何一个事物,它的本体、本质叫做自相,而这个事物的显相,叫总相或共相。对此,在物理学或者其他世间论典当中也有提及,比如瓶子的本质即能装水的这种容器,因明学中称之为自相;这种自相显现在脑海当中,我们叫它显相,因明学中称之为总相。总相有两种:义总相、声总相。声总相,如人口腔发出来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的语言,这种语言叫声总相;义总相,在我们的心里、分别念当中所执著的对境,叫义总相。
所量是什么呢?它唯一是自相!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这里是抉择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决定是有自相的事物。在此,自相以外的事物,是不承认为外境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佛陀各别自证的对境是法界,法界有没有自相?我昨前天也讲了,这些在因明当中,暂时不抉择。这里的对境是观现世量无分别识和分别识的对境。
在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本论注释当中,对境分了三种。一所取境:以直接方式来衡量的境叫所取境。什么叫直接的方式呢?意思是以现量、很明显地感受到的对境,就像眼睛看见的柱子,这叫所取境;二耽著境:首先心里面执著这个物体,然后逐渐趋入这个法,这叫耽著境,如我们执著柱子时,心里想着柱子的总相,但归根结底,我趋向的目标就是自相的柱子,这种被耽著的柱子,就是耽著境(2);三照了境:也翻译为持境、受持境,这种意思与藏文比较契合,但现在大多因明论典当中译作照了境。什么叫照了境呢?刚才所讲的所取境和耽著境,如果一个人去执著、趋入,真正能得到这个法,根本不会欺惑自己的心识,从不欺惑的角度来讲是照了境。
比如今天我到饭店里面去吃饭。吃饭的时候,服务员端上一盘菜,我的眼睛看见了,然后手拿起来吃,舌根已经接触到它,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菜叫所取境。这个菜还没有端过来,厨师正在做,但我想已经订菜了,心里一直耽著它, 这就是一种耽著境。有时候我们在成都放生,下午三、四点钟才回来,很多人饿得等不及了,旁边有人说话也不理睬,眼睛一直专注在厨房那边,心里想着饭,这就是一种耽著境。你执著而取境,真的会取到,不会欺惑你的这个对境叫照了境,比如眼睛看见了食物,然后手去取,真的能吃到,对你的眼识、身识都不会欺惑,从不欺惑的角度来讲是照了境。
在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本论注释中,没有宣说显现境。但是,按照果仁巴论师的观点,它既是无分别识的对境,也是分别识的对境。无分别识的对境与所取境没有差别,即无分别的眼识、耳识、鼻识等面前显现的对境叫做显现境;分别念的对境是照了境,正在分别的时候,在自己的分别念当中显现的对境,从显现的角度叫做显现境。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说法稍微有些不同。显现境是无分别的对境,如眼睛见到色法,这个是显现境;耽著境是分别念的对境,如心里想着瓶子的总相,这个叫耽著境;所取境:不管有分别、无分别,只要能缘取对境的都叫所取境;照了境,不管分别、不分别,凡是作为一个人,这个对境不欺惑他,你去找真正能得到这个对境,从结果不会空耗的这个角度叫照了境。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跟格鲁派克主杰大师的说法基本上相同。从他们的角度来讲,柱子等自相法既是显现境,又是所取境,这是可以的;然后看见二月,这个二月实际上是迷乱的显现境,也可以这样讲。但它是不是所取境呢?不是,它是一种迷乱的所取境。按照这个观点来讲,二月的显现是所取境,但它不是真实的所取境,这种观点与前面的观点有些不同,结合起来时,需作一定的分析。
还有些论师,如班钦阿穷等认为,所取境只有经部的观点中才有,唯识宗的观点中根本不会有,因为所取境是有自相的外境,经部以下的观点才承认外境是有自相的,唯识宗承认万法都是自己的心,不会有外境的自相。而给《量理宝藏论》作注释的大德洛沃堪布却认为,唯识宗也有所取…
《第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