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根本没有一个成实的东西。虽然人们认为,虚空当中真的有毛发的相,但这只是由分别念虚假显现的,外境当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会有实有的外境成立。
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首先从分别念推断毛发存不存在的角度来观察,我在心里想:刚才眼睛面前所显现的毛发,到底存不存在呢?把毛发作为分别念的对境来进行判断、剖析的时候,对境已经成为共相了,因为是分别念的对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然后从识本身的角度来讲,毛发等是自相的识,可以包括在胜义谛的范围里面。这样一来,二谛不包括的第三品物体,这样的法是不存在的。
刚才所说的虚空当中二月的显现,也可以如是说明。有些人这样问:“虚空当中二月的显现是总相,还是自相?”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从眼识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自相,因为是识自己本身的相故;外境当中根本不存在,分别念认为看见了二月,它到底存在不存在?有时上去,有时下去……这样分别的时候,可以说它是总相。
小时候我夏天到山上去放牦牛,经常挤眼睛,有时候两个月亮上去了,有时候下来了,我想:到底上面是真的,还是下面是真的?每天都探索这个问题。其实那时特别笨,一直想观察到底是上面下来的,还是下面上去的,天天都是想来想去。
因明论师们经常喜欢用这方面的比喻,但汉传佛教中,可能用的不太多。平时在辩论场所或一些因明资料当中,二月、毛发等比喻用得多一些;讲中观的时候,龟毛、兔角、石女儿等比喻用得多一些。这些专用比喻,大家一定要掌握,如果没有掌握,在别人面前辩论时,也是很困难的。
学习因明,对佛陀及其教法的信心增上肯定是有帮助的。然而有些道友认为,因明对我来讲没有什么,不到两天信心已经退下来了,这样的话,不想学因明也可以,每个人的爱好是不同的。但我想,自宗历代的传承上师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大恩上师全知法王如意宝,他们都对因明有非常大的信心。想必大家能想得起来,在法王的传记中记载:有一次,上师在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当时身体状况很不好。后来有一个格西(当时寺院里派给法王当侍者),他讲了一些因明方面的辩论,说来说去,法王的身体就越来越好了。然后法王跟格西辩论,辩论结束以后,身体就完全恢复了。所以,高僧大德们对学问、对真正的知识是非常有兴趣的,不管是因明方面,还是中观方面,一提起来就精神倍增。不像有些人,一听到因明的时候,就开始打瞌睡;一提起吃东西,穿衣服时,眼睛就大大的。原来有一次我们商量学院的闻思修时,有一个人开始打瞌睡,他平时不爱闻思,后来我们的话题转移到怎么分糖时,他马上醒过来,就开始有共同的语言了,这样不太好。
第三组辩论:遣除与领受相违。
若谓二种无实法,自证间接成立破。
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二种无实法,即总相与本无见有,这二种外境肯定是存在的,因为它们与自己的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自证的领受,间接能成立它们的存在,由此已完全破掉了这两种外境不存在的立论。
对方认为,两种无实法(义共相和二月的显现),以自证现量可以了解。为什么呢?如看见二月时,二月确实在迷乱显现当中是存在的,因为从识的本体来讲,就像刚才的毛发是自己的心一样,二月也是如此,见二月的眼识也是识的体性,眼识内观的时候就是自证,在自证面前二月的显现无疑是存在的;当我执著外面瓶子的总相时,意识内观是自证识,自证识当中应该有总相的概念,如果没有总相的概念,它就超离了明知识的本体。这样一来,既然有能执著它们的识存在,那么所执著的对境(二月和总相),它们的自相应该是存在的。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理由,因为自证存在,即有境存在的缘故,对境为什么不存在?应该是存在的。
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下面我们进行遮破:
二颠倒识无有境,以自证所领受故,
彼等即为识自身,无执有故乃错觉。
二种颠倒识,即执著二月和总相的识,这两个并没有真实的对境。前面我们已经作过观察,总相、二月的自相并不存在,它们根本不是真实的所取境!我们前面已经对此反复的驳斥过,已经完全推翻了你们的观点。
你们说以自己的自证来领受,那么彼等与自己识的本体成为无二无别。这样一来,你自己也承认了,除了识以外,外境当中存在二月和共相,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它们完全成了你自己的明知识,怎么能成为外境呢?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外境,就是你的识!本来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外境,但是反而执著为实有,这就是你们的错觉!如是破斥了对方的观点。
其实,通过学习因明,自己的智慧肯定会逐渐增上的。当然有些老年人,恐怕反应不过来,这一点可以理解;但稍微年轻的人,以后还要学习、实修一些佛法,我觉得应该学习因明,因为它能从内心当中遣除你的疑惑!我们有些人,这里也有怀疑,那里也有怀疑,内心全部装着怀疑,这个怀疑随着学习因明,逐渐就会消除,怀疑消除后,正见就会现前。因为学因明到达一定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引出你的正见。所以我觉得有些人的“内脏”,要不要换一下,把怀疑去掉,正见装在身体里面,这样的话,以后就比较舒服,不然始终都是处于一种怀疑的状态当中,那学习、修行佛法就很困难了。所以我觉得,学习因明对解脱有很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乃至在世间当中,有些时候因明也有一定的帮助。也许你们知道, 外国有一部特别出名的小说叫《唐·吉诃德》,里面有一个推理的故事(4), 有个俘虏正是因为学过逻辑,从而获得了救护。
以前有一个特别凶暴的国王,他颁发了一条非常残忍的法律:凡是在我的国家当中,抓到的俘虏全部要判死刑,但判死刑的方式有两种。抓到时,首先必须询问他,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就用火把他烧死;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那就用绳子把他绞死。
后来这个国家抓了很多俘虏,天天都判死刑。有一次抓了一个人,问:“你来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来这里,专门等着被绞死!”当时法官认为:如果他真被绞死,说明他说的是真话,那不应该绞死,应该用火来烧死;如果用火来烧死,那他说的就是假话,不应烧死而应该绞死,但这样又说明他说的是真话了,怎么办都不合理……他考虑了半天,实在没办法。后来他问了国王,国王想了半天,实在说不出一个妥善处理的办法,最后只得把这个人释放了。此人由于学了逻辑,因此而获得了救护。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1933年,纳粹统治了德国,并发起了一场反对“犹太科学”及犹太科学家的运动,而爱因斯坦及他的相对论是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当被告知一本名为《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出版时,爱因斯坦回答:“为什么要100位?一位就足以证明我错了,如果我真的错了的话。”
(2)耽著境:实际上是指自相的柱子。
(3)颂词原文为:所量二故量为二。
(4)此处所说与原著(第51章)情节有所不同,但所涉及的逻辑推理是一致的。
《第五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