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現在宣講第一品觀境。
所知境分二:一、法相;二、分類。
分類分叁:一、破他宗;二、立自宗;叁、遣诤;
破他宗分二:一、宣說對方觀點;二、釋說破彼觀點。
其中前者破斥了因明前派承許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皆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
一般情況,論師在造論的過程中休息時,有時會作一個暫停偈或攝義偈來歸納上面的內容,攝義偈在本論中也經常出現。
作者以暫停偈總結前文並駁斥對方觀點:
依理觀察本無有,多數仍舊耽著境,
如以指尖指示時,愚者誤謂見虛空。
前面我們依靠事勢理,即以比量和現量進行觀察時,了知根本不存在實有的總相和本無見有,但是大多數雪域因明前派的論師認爲,二月等是除了自己識以外實有存在的所取境,這種觀點是非常荒謬、不合理的。薩迦班智達說:即使你們因明前派大多數人都這樣說,也是不合理的。
因明前派的論師,如此承許的人比較多一些,但是人多也不一定就成爲真實的理由,世間當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在愛因斯坦的傳記當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當時他的《相對論》出世以後,有一百多位科學家非常地不滿,然後他們專門寫了一篇《反對愛因斯坦的100位科學家》(1),文章裏面闡述了一百位科學家的看法,他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駁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看了這篇文章後,覺得非常可笑,就一直笑著,別人問他爲什麼這樣,他說:“如果我真的有錯誤,那不用100位,只要一個人站出來說就可以;他們用100個人來駁斥我,正好說明我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因爲他們根本破不了我!”有時候我們反過來看一看,也許真的是這樣,其實人多並不一定就真正具有說服力,如果真的有說服力,一個人站出來就可以了。就像法稱論師一樣,代表性的一個人站出來,把所有錯誤的觀點統統破斥掉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很多人,利用人多的勢力來壓製對方,這不是學者的辯論方式。
在薩迦班智達的論著中,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諷刺的語言,或者存在一些譏毀別人的話。我們學習薩迦格言即《格言寶藏論》的時候,也可以看得出來。有時候薩迦班智達和全知無垢光尊者的性格,還是有些相同的,他們對有些人的智慧、人格不太滿意時,就直言不諱地指出,而且比喻也是非常地尖銳,就像以前魯迅罵當時的一些人那樣。
薩迦班智達在這裏說:我們通過正理觀察,發現義總相和本無見有根本就不實有,而有些因明前派的人還是執迷不悟,一直認爲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本體是存在的,這是相當愚笨的行爲。就像有人說:“我沒有找到虛空,虛空到底在哪裏啊?”然後別人用手指指示他說:“虛空就在上面,就在那兒!”此人依此看見上面有藍天白雲,贊同地說:“我看見虛空了!”實際上,按照《俱舍論·自釋》和《因明》的觀點,所謂的虛空,本體絲毫都不存在。我們能看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說看見石女的兒子一樣,其實什麼都沒看到。所以薩迦班智達在這裏說,愚者認爲手指所指示的,根本沒有東西的地方就是虛空,本來沒有的東西,反而認爲已經見到了,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佛經中也說,有些人認爲是見到了虛空,但虛空根本無法見到,所見的一切諸法也是如此,佛經中這方面的理論相當多。
這裏以見虛空的比喻來破斥因明前派的觀點,說明因明前派這種觀點的荒謬性,即把根本不存在的義總相和本無見有認爲是實有存在的。
以上講完了破他宗。
下面講立自宗。
自宗即薩迦班智達的觀點,前面關于外境方面的辯論較大,但到底薩迦班智達認爲外境是什麼樣的呢?在這裏頌詞只有一句:
所量唯獨一自相。
學習因明時,每天會有一些新的名詞,如前面講的義總相、本無見有、總相、自相等,今天也遇到一個新的名詞:所量。
在因明當中,所量、外境、有實法,這些名詞都是一個意思。外境:我們的分別識和無分別識的對境叫做外境;所量:用能量(即分別識和無分別識)來衡量、緣取對境,此對境叫做所量,如眼睛看見的柱子、耳朵聽到的聲音等,它們分別是眼識、耳識等的對境,都叫做所量,在因明中應該這樣理解。
真正、究竟、唯一的所量是什麼呢?唯一就是自相!
我們前面也給大家介紹過,任何一個事物,它的本體、本質叫做自相,而這個事物的顯相,叫總相或共相。對此,在物理學或者其他世間論典當中也有提及,比如瓶子的本質即能裝水的這種容器,因明學中稱之爲自相;這種自相顯現在腦海當中,我們叫它顯相,因明學中稱之爲總相。總相有兩種:義總相、聲總相。聲總相,如人口腔發出來的聲音,在耳邊回響的語言,這種語言叫聲總相;義總相,在我們的心裏、分別念當中所執著的對境,叫義總相。
所量是什麼呢?它唯一是自相!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在這裏是抉擇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決定是有自相的事物。在此,自相以外的事物,是不承認爲外境的。
有些人可能會想:佛陀各別自證的對境是法界,法界有沒有自相?我昨前天也講了,這些在因明當中,暫時不抉擇。這裏的對境是觀現世量無分別識和分別識的對境。
在蔣陽洛德旺波尊者的本論注釋當中,對境分了叁種。一所取境:以直接方式來衡量的境叫所取境。什麼叫直接的方式呢?意思是以現量、很明顯地感受到的對境,就像眼睛看見的柱子,這叫所取境;二耽著境:首先心裏面執著這個物體,然後逐漸趨入這個法,這叫耽著境,如我們執著柱子時,心裏想著柱子的總相,但歸根結底,我趨向的目標就是自相的柱子,這種被耽著的柱子,就是耽著境(2);叁照了境:也翻譯爲持境、受持境,這種意思與藏文比較契合,但現在大多因明論典當中譯作照了境。什麼叫照了境呢?剛才所講的所取境和耽著境,如果一個人去執著、趨入,真正能得到這個法,根本不會欺惑自己的心識,從不欺惑的角度來講是照了境。
比如今天我到飯店裏面去吃飯。吃飯的時候,服務員端上一盤菜,我的眼睛看見了,然後手拿起來吃,舌根已經接觸到它,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菜叫所取境。這個菜還沒有端過來,廚師正在做,但我想已經訂菜了,心裏一直耽著它, 這就是一種耽著境。有時候我們在成都放生,下午叁、四點鍾才回來,很多人餓得等不及了,旁邊有人說話也不理睬,眼睛一直專注在廚房那邊,心裏想著飯,這就是一種耽著境。你執著而取境,真的會取到,不會欺惑你的這個對境叫照了境,比如眼睛看見了食物,然後手去取,真的能吃到,對你的眼識、身識都不會欺惑,從不欺惑的角度來講是照了境。
在蔣陽洛德旺波尊者的本論注釋中,沒有宣說顯現境。但是,按照果仁巴論師的觀點,它既是無分別識的對境,也是分別識的對境。無分別識的對境與所取境沒有差別,即無分別的眼識、耳識、鼻識等面前顯現的對境叫做顯現境;分別念的對境是照了境,正在分別的時候,在自己的分別念當中顯現的對境,從顯現的角度叫做顯現境。
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說法稍微有些不同。顯現境是無分別的對境,如眼睛見到色法,這個是顯現境;耽著境是分別念的對境,如心裏想著瓶子的總相,這個叫耽著境;所取境:不管有分別、無分別,只要能緣取對境的都叫所取境;照了境,不管分別、不分別,凡是作爲一個人,這個對境不欺惑他,你去找真正能得到這個對境,從結果不會空耗的這個角度叫照了境。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跟格魯派克主傑大師的說法基本上相同。從他們的角度來講,柱子等自相法既是顯現境,又是所取境,這是可以的;然後看見二月,這個二月實際上是迷亂的顯現境,也可以這樣講。但它是不是所取境呢?不是,它是一種迷亂的所取境。按照這個觀點來講,二月的顯現是所取境,但它不是真實的所取境,這種觀點與前面的觀點有些不同,結合起來時,需作一定的分析。
還有些論師,如班欽阿窮等認爲,所取境只有經部的觀點中才有,唯識宗的觀點中根本不會有,因爲所取境是有自相的外境,經部以下的觀點才承認外境是有自相的,唯識宗承認萬法都是自己的心,不會有外境的自相。而給《量理寶藏論》作注釋的大德洛沃堪布卻認爲,唯識宗也有所取…
《第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