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
上一節課講到遣除于錯亂識無境之诤分四:其中前叁組辯論已宣說完畢。
現在進行第四組辯論:遣除遮破以量不可知之過,也就是遮破他宗所發的以量不可知的過失。
大家知道,按自宗觀點,破有實法的空性或叫無遮,這種無實法不可能以量獲得,如是它就成了非所量法,有這方面的辯論。頌詞中這樣講:
謂若無非自相境,相違無實成所量。
他宗說:你們建立自宗的時候,除了唯一自相以外,其余的所量都不承許。如果這樣,那非自相之法就不是真實的所量了,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爲什麼不合理呢?因爲無實法成爲非所量了。也就是說,無實法可以成爲所量與薩迦班智達自宗成爲非所量完全相違。我們知道這種所量,也就是無實法,它根本不可能有自相的本體,如石女的兒子、兔角,或者空性等等,這些無實法都沒有一個實質性的自相。如果沒有自相,那按你們的觀點,這就不是所量了,既然無實法不是所量,也就沒辦法衡量了,因爲自相不存在之故,對方給我們發了這樣一個太過。
他宗的觀點如果用論式來宣說,即:世間的龜毛、兔角等所有無實法,它們不是所量,因爲無有自相之故。他宗以推理的方式,向薩迦班智達提出了辯論。
下面薩迦班智達回答:
建立所說所破法,有實無實故無違。
薩迦班智達對他宗進行回辯:我們建立一個所破法的時候,並不是以一個單獨的無實法作爲觀察的對境,或者是辯論的主題,從而進行破立。比如分析石女的兒子或者空性等無實法時,並不是在這種完全不存在的事物上進行判斷,而是首先建立一個所破的有實法,在這個取受的有實法上進行分析,它到底存在與否。例如分析大象存不存在,首先在分別念當中産生了一個大象的總相,爾後繼續分析大象到底存不存在,最後得出大象存在的結論;或者我們觀察空性是否存在,比如分析柱子的無實法(無柱)即柱子的空性存不存在:首先分別念當中取受柱子的行相,然後對柱子的本體存在與否在進行分析,最後所謂的無柱(即柱子本體不存在)的結論已經得出來了。
因此,任何一個人觀察判斷無實法的時候,他完全脫離有實法而建立一個無實法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無柱必須要觀待柱子而安立;石女的兒子也必須觀待其他人有兒子的總相,石女沒有兒子的無遮反體,這樣的空性概念在分別念當中才可以建立起來。從這個角度講,無實法的總相也可以作爲所量境。
對方說,這樣一來,也就成立無遮法(即遮破有實法的無實法)沒有真實的自相,因爲只是分別念的一種對境之故。既然沒有自相也可以作爲所量,所謂的空性、龜毛、兔角等無實法都沒有自相,那它們都應該是你們所說的所量。如果它們不是所量,就不合理了,因爲因明當中也經常用石女的兒子做比喻。如果它們是所量,你們前面不是已經講了嗎,對境所量的法相是唯一的自相,是自相存在的事物,那就請問:無實空性的自相是怎樣存在的?可能很多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從無實法本體的角度來講,它沒有什麼可以建立的,沒有什麼可以衡量的,即無實法不可能成爲真正有自相的對境;但是從遮破有實法的角度來講,這種所量也可以成立,但它並不是真實的所量。
如果對方又問:真正具有自相的法才可以作爲外境,但我們判斷的很多事物根本無有自相,那它是不是所量、是不是外境呢?我們可以很善巧地給予回答:你一定要分析,這個對境是真正有自相的所量呢?還是一般我們耽著的所量?我們一般耽著的所量不一定都有自性,因爲在耽著當中,真正能獲得對境的耽著也有,得不到對境的耽著也有。比如我心裏想:虛空當中有兩個月亮,但實際上能不能得到兩個月亮呢?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以耽著也有合理與不合理的對境,應該這樣來分析。
下面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分二:一、辯論;二、答辯。
首先宣說辯論。
因爲我們前面建立自宗時,承許所量是唯一的自相,這樣建立的時候,對方跟我們進行辯論。
個別論師則聲明,外所取境智者破,
識所取境此不容,唯一所量亦非理。
有個別論師對薩迦班智達自宗建立“所量唯獨一自相”的觀點不予承認。並且說:雖然你們講唯一的自相是所量對境,但這種說法不合理,不管是承認外境的宗派,還是不承認外境的宗派,自相外境都不能成立。
首先承認外境的內道宗派包括有部、經部。這些宗派雖然承認外境是實有存在的,但是他們的觀點,早就被世親論師、法稱論師等唯識宗的論師破完了,自相的外境以正理根本不可能成立。世親論師是用六塵繞中塵的觀察方法進行破斥的,這種觀察方法在《中觀四百論》、《澄清寶珠論》當中都有述及。具體來說,外境所量如果真實存在,那麼組成事物的基,即無分微塵必須真實成立。我們對此觀察,首先破析粗大的外境法,逐漸縮小直至無分微塵,此時再用六塵繞中塵的方式觀察,因爲無分微塵必須在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微塵環繞之下才可能組成粗塵,那就請問處于中間的微塵有沒有方分?若有方分,則中間的無分微塵就變成有方分的微塵了;如果沒有方分,整個須彌山也變成一個小的無分微塵了,等等有許許多多的過失。
世親論師和法稱論師等唯識宗的論師,在有關大乘的論典當中都如此分析。不管是外境的山河大地等大的物質,還是很小的物質乃至極微,全部這樣分析,分析到最後,就得出了外境悉皆不存在的觀點。這樣一來,你們剛才所說的,自相的所量外境存在,請問自相的外境在哪裏?所有外境經過正理分析,連極微都不存在,柱子、瓶子等一切萬法全部都是空性,在這種情況下,你們自相外境的觀點又如何成立呢?根本不可能成立。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下面講第二個問題。
對方講:若外境不存在,僅是心識的所取境也不成立。當然,按照唯識宗的觀點來講,無有真實的所取境,也即由無分微塵形成的自相外境,在唯識宗的觀點當中是不承認的。但是因明應該是承認外境的,下面法稱論師也說到:我們要承認外境,因明是一個以承認所取境爲主的宗派。在這樣宗派的前提下,萬法唯心的觀點在這裏是不可能安立的,也是不合理的。
然而,因明的究竟觀點到底是什麼呢?對因明的究竟觀點方面,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不同的解釋。堅堪布和鄂·洛丹西繞等智者認爲:因明最究竟觀點應按中觀的意趣來解釋;薩迦派的一些論師,包括薩迦班智達、果仁巴大師,他們的一些論典當中都說,因明的最究竟觀點是假相唯識宗的觀點,所有的萬法都如虛空中的毛發一般;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釋量論大疏》、《中觀莊嚴論釋》當中,抉擇名言是真相唯識宗的觀點,爲什麼呢?如果名言當中也按假相唯識宗的觀點承許,就有名言萬法無法建立等過失,雖然假相唯識宗有接近抉擇空性方面的教言和特點,但是抉擇名言的時候,真相唯識宗的觀點更加合理;克主傑的《因明七論入門遣除意暗論》當中也是這樣宣說的,因明的最究竟觀點應該按照真相唯識宗的觀點來解釋。總之,藏地的高僧大德們普遍認爲,因明的最究竟意趣無非唯識或者中觀。
這樣一來,對方的論師就給我們提出兩個問題:一、如果你們承許有真實自相的外境存在,這不合理,因爲我們以六塵繞中塵的理論即可破斥掉;二、若你們承許有心識體性的外境存在,尤其是真相唯識宗的觀點也不合理,因爲因明自宗是承許外境的。這樣一來,你們前面說的,唯一自相是所量的法相,這種觀點實在是不合理。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難題。
下面對他宗進行回答分二:一、總說分析宗派之觀點,即對不同宗教的世界觀進行分析;二、阿阇黎抉擇之觀點,即宣說阿阇黎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
首先總說世間上各種宗教和不同論師的不同世界觀。
相異宗派各宣稱,乃爲本性自在天,
主物塵識及緣起,自宗他宗所承許。
我們世間當中有外道和內道各種不同的宗派,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宗。
首先在外道宗派中,順世外道認爲:一切萬法本性如此,就像太陽東升西落,水向低處流淌,荊棘刺的尖銳,豌豆的圓形等等,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産生的,這就是順世外道的觀點。當然要駁斥他們的觀點,並不是很困難,只要是稍微有一點智慧和理論知識的人,一經觀察,就能發現它的問題。靜命菩薩在《中觀莊嚴論》當中,已經破斥了順世外道,並且指出其是所有外道當中最爲低劣、最可悲憫的宗派。這和現在世間上那些對前後世、業因果等法一切都不承認的宗派一樣,都是極其可憐的。
第二個是大自在派,他們認爲世間當中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大自在天創造的。這和基督教所說,由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比較相同。
第叁個是主物派,也就是數論外道。他們承許世間的一切萬物都包括在二十五種法當中。其中當塵、暗、力這叁者不平衡的時候,出現世間萬物。這是數論外道的觀點,我們以前也學習過。
頌詞裏面的微塵指食米齋派,在外道裏面也叫做勝論派。他們的觀點是所有的色、聲、…
《第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