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因明。
因明的内容,我们在前面总说的时候,也给大家作过简单的介绍。实际上作为一名大乘行人,学习、研究、探索因明的奥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应该清楚,五明即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内明即佛学,五明中的因明也称为逻辑学、量学。如果精通了因明,那么对佛学及其他的哲理也会很容易通达。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成佛不一定依靠逻辑推理学,只有通过自身的观修、现证,才能获得成就。对个别利根或具特殊因缘者而言,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对普通中、下根器的佛教徒来讲,学习因明则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总的来说,包括因明在内的五明学,其学习的必要性在佛经中有明确地宣说。佛经里面讲:菩萨如果不学习五明,永远也得不到菩提的果位,所以为了获得全知佛果,应该精勤地学习五明。不仅佛经当中这样讲,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当中也讲过:如果没有精通五明,即使大菩萨也不能获得遍知佛果。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总说以及萨迦班智达在其相关论典里面也再三强调,没有精通五明,不能获得佛果的道理。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佛陀、弥勒菩萨、萨迦班智达,以及我们的传承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等,都非常重视学习一切明处(1)。
所以,为了制服对内道的攻击者和摄受与自己有缘者,以及获得遍知佛果这两个目的,我们应该精勤地学习五明。
有些人认为,只要一门深入、精进修学就可以了,学这么多推理方面的学说,只有增加分别念而已,对自己的修证无有任何益处。千万不要这么想!如果只是增加分别念,那佛经中也不会如是地强调,传承上师们更不会如是地重视了。实际上,修学总的五明有非常大的利益;其中因明学的作用,是通过正理的途径使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正见,也就是说,学习因明的结果,就是产生没有任何杂染的正见。这样的结果,在佛教当中也是不断地提倡,佛陀在经中这样讲到:诸比丘、诸智者,应该像真正的纯金是通过砍断、焚烧、磨炼,这三道工序加工才得到的一样,对我的教法,也应该再三、详细地去观察,不应该因为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来接受。意思是说,世间上任何一个学问,都应该通过因明的理证来观察。不要说其他的论典,就是对自己宣讲的经典,佛陀也是说:我的教法,你们也应该通过理证来进行推断、探索,如果从中发现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道理,你们不要接受;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世尊说的,我们一定要恭敬它,一定要接受它,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在哪一个教法当中有真理,我们就应该恭敬它,并接受它的真理。关于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经中也做过如是的宣说。这些教证非常重要,虽然所有的教证,要全部记清楚有些困难,但是希望在座的各位,把为什么要学总的五明,为什么要学分别的因明,这些教证一定要掌握、一定要记住!
我刚才讲了,佛教跟其他宗派不共的特点,就是它经得起任何智者的观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对佛教进行观察、分析,但他始终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的过失,这就是佛教的不共特征。在印度有赞叹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两大优秀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图尊智吉论师的《殊胜赞论》,在此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并不站在佛陀的观点、立场,也不诽谤淡黄派等外道,在哪一个人的宗派当中,只要有宣说正理的词句,我就把他当作自己的本师”。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徒的原则,并不是盲从、迷信的!并不因为是佛陀所说,就必须站在他的角度,是,我要承认,不是,我也要承认;也不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对淡黄派等外道毁谤、驳斥。而是,不管任何一个宗派的观点当中,只要宣说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宣说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谁的宗派中有这样的词句,我就把它当作真理来对待!有了公正的态度,又有了因明的正理,就可以运用它们来检验、淘汰一切宗派的观点,最终我们会发现,留下来的唯有佛法,因为一切观点中,唯有佛陀宣讲的正法,才无误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只有通过学习因明,才能够在自相续当中,真正生起无有任何错误的正见,这一点,我想在座的住诸位,应该会非常清楚。
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因明论师们发明的,而是由于佛教本身就是纯洁无垢的教法,我们通过智慧进行观察,始终也不可能找到它的任何错误。这一点,在前面已叙述过,从历史上看,也可得到证明。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印度那烂陀寺受到森噶绕匝雅等外道的辩论挑战。当时,此外道非常出名,那烂陀寺的很多班智达与他辩论时,感到非常困难,致使他们辩论的时间延期到了明年;第二年,那烂陀寺的班智达迎请了法称论师与外道进行辩论。当时印度鹿野苑的波斯匿王,为了双方的辩论,也迎请了一些佛教的论师、班智达,以及外道的智者,并亲自作证,举行公开辩论。辩论开始时,外道森噶绕匝雅当众宣布:如果今天辩论负输,我不但要把自己的宗教推翻,恭恭敬敬地加入你们的宗教,而且我还要自己跳恒河死去;如果法称论师你失败,那么你们也必须皈依我们的宗教,法称论师你也必须跳恒河而死。法称论师对此也作出了承诺。(当时他们这种方式,现在世间也有,比如:如果我输了,那我这一百块钱就是你的,反之,若你输了,那你这一百块钱就是我的。比较富裕的人,把几万块钱、轿车、房屋等作赌注;贫穷的人,虽然没有这么多的钱,也有把生活开支作赌注的。当时这些人,跟现在比较起来,仅仅是赌注不同而已。)把自己的生命作为辩论的赌注,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把握,是谁也不敢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外道彻底失败了。他实在是走投无路,准备跳恒河以兑现诺言,在那一瞬间,法称论师心里生起强烈的大悲心,就劝阻他不要跳,但外道论师不肯。他不但要跳河自杀,而且还对自己的大徒弟巴杂阿匝雅说,我今天死了以后,希望你跟法称论师继续进行辩论,当然能辩赢是最好的,如果辩输了也没办法;我死了以后,发愿转生为你的儿子,我下一辈子再跟他进行辩论。之后他就跳恒河而死,第二年,此外道确实转生为其大弟子的儿子。后来,巴杂阿匝雅专门学习降伏的密咒,以及一些因明辩论方面的推理。到了第七年的时候,他向法称论师挑战,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自己实在没办法,也是跳恒河而死。由此,佛法的光明普照四方,法称论师也成为整个世间的庄严。
所以并不是仅仅某个人说佛教很殊胜,然后佛教就变成了真理性的宗教。现在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以政治、经济、精神庇护等原因而开创的宗教,但只有佛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宗教。对这样的宗教,这样甚深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在每个人的心相续中对她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呢?只有通过学习、研究因明,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只有通达了陈那、法称论师所著论典的究竟法义,对佛教的真理我们才会真正了解,同时,我想有关本尊也会摄受加持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讲到陈那论师为了造《集量论》,他的有些资具被刚强难化的外道烧毁,从而心生厌离,显现上也有些伤心。但就在那时,文殊菩萨亲自显现并安慰他说,你的这部《集量论》,任何外道也不能摧毁,而且它会成为整个世间的明目;我会生生世世摄受你,也会加持、摄受你传承中学习因明的弟子。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能一边祈祷文殊菩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等,一边自己也一心一意地学习因明,那么在这一生中,很有可能变成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如果因为前世造的业特别严重,今生中的智慧实在无法开启(怎么样用文殊菩萨的宝剑敲你的头,也是一直打不开自己的智慧),这也不要紧,因为你在下一世肯定会变成智者的。那时就不会像个别的道友一样,刚才还记得清清楚楚,一会儿就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了;在家里很多词句、论典都背得特别好,到了路上的时候就已经忘了,到了考场更不用说了,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肯定不会再有这种情况!因此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因明,就能在自相续当中种下殊胜的智慧种子,以后终究会开花结果的。所以在座的诸位,应该对因明生起信心。
在正式开讲前,先讲一段上下连接文。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品观境。
前面已宣说了对方观点: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是除了自己识以外,在外境中真实存在的所取境。
萨迦班智达从两方面驳斥:如果义总相和本无见有二者是真正的对境,不但取它的有境不会错,而且旁边的人也能见到它。
对于第二个太过,因明前派辩驳说:旁边的人不能见,因为它就像内脏与自己的身体连在一起,是自己的对境,只有自己可以见到,别人不能见到。
萨迦班智达说:比喻不成立,因为身体里连自己也见不到。
上节课讲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若谓与己常系故,彼二亦非可见境。
这是因明前派的观点。
因为上面我们说了:身体里面不是自己的所见境,不要说别人,自己也见不到。他们回答说:因为义总相与自己的心识紧紧地连在一起,如脑海里面出现瓶的概念与自己心识紧紧地连在一起,二月的显现与自己眼识连在一起,所以别人都见不到,因为不是他人的对境,只是自己所见境的原故。
在下面,没有着力破二月的显现,主要是破义总相的道理。
对方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则与对方进行辩驳说:
唯与…
《第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