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因明。
因明的內容,我們在前面總說的時候,也給大家作過簡單的介紹。實際上作爲一名大乘行人,學習、研究、探索因明的奧義,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應該清楚,五明即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內明即佛學,五明中的因明也稱爲邏輯學、量學。如果精通了因明,那麼對佛學及其他的哲理也會很容易通達。
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成佛不一定依靠邏輯推理學,只有通過自身的觀修、現證,才能獲得成就。對個別利根或具特殊因緣者而言,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對普通中、下根器的佛教徒來講,學習因明則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
總的來說,包括因明在內的五明學,其學習的必要性在佛經中有明確地宣說。佛經裏面講:菩薩如果不學習五明,永遠也得不到菩提的果位,所以爲了獲得全知佛果,應該精勤地學習五明。不僅佛經當中這樣講,彌勒菩薩在有關論典當中也講過:如果沒有精通五明,即使大菩薩也不能獲得遍知佛果。麥彭仁波切在詩學總說以及薩迦班智達在其相關論典裏面也再叁強調,沒有精通五明,不能獲得佛果的道理。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佛陀、彌勒菩薩、薩迦班智達,以及我們的傳承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等,都非常重視學習一切明處(1)。
所以,爲了製服對內道的攻擊者和攝受與自己有緣者,以及獲得遍知佛果這兩個目的,我們應該精勤地學習五明。
有些人認爲,只要一門深入、精進修學就可以了,學這麼多推理方面的學說,只有增加分別念而已,對自己的修證無有任何益處。千萬不要這麼想!如果只是增加分別念,那佛經中也不會如是地強調,傳承上師們更不會如是地重視了。實際上,修學總的五明有非常大的利益;其中因明學的作用,是通過正理的途徑使自相續中生起真實無僞的正見,也就是說,學習因明的結果,就是産生沒有任何雜染的正見。這樣的結果,在佛教當中也是不斷地提倡,佛陀在經中這樣講到:諸比丘、諸智者,應該像真正的純金是通過砍斷、焚燒、磨煉,這叁道工序加工才得到的一樣,對我的教法,也應該再叁、詳細地去觀察,不應該因爲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來接受。意思是說,世間上任何一個學問,都應該通過因明的理證來觀察。不要說其他的論典,就是對自己宣講的經典,佛陀也是說:我的教法,你們也應該通過理證來進行推斷、探索,如果從中發現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道理,你們不要接受;千萬不要認爲,這是世尊說的,我們一定要恭敬它,一定要接受它,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在哪一個教法當中有真理,我們就應該恭敬它,並接受它的真理。關于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經中也做過如是的宣說。這些教證非常重要,雖然所有的教證,要全部記清楚有些困難,但是希望在座的各位,把爲什麼要學總的五明,爲什麼要學分別的因明,這些教證一定要掌握、一定要記住!
我剛才講了,佛教跟其他宗派不共的特點,就是它經得起任何智者的觀察!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對佛教進行觀察、分析,但他始終不可能找到一個真正的過失,這就是佛教的不共特征。在印度有贊歎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兩大優秀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圖尊智吉論師的《殊勝贊論》,在此論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並不站在佛陀的觀點、立場,也不誹謗淡黃派等外道,在哪一個人的宗派當中,只要有宣說正理的詞句,我就把他當作自己的本師”。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徒的原則,並不是盲從、迷信的!並不因爲是佛陀所說,就必須站在他的角度,是,我要承認,不是,我也要承認;也不因爲自己是佛教徒,就對淡黃派等外道毀謗、駁斥。而是,不管任何一個宗派的觀點當中,只要宣說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宣說了一切萬法的真相,誰的宗派中有這樣的詞句,我就把它當作真理來對待!有了公正的態度,又有了因明的正理,就可以運用它們來檢驗、淘汰一切宗派的觀點,最終我們會發現,留下來的唯有佛法,因爲一切觀點中,唯有佛陀宣講的正法,才無誤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只有通過學習因明,才能夠在自相續當中,真正生起無有任何錯誤的正見,這一點,我想在座的住諸位,應該會非常清楚。
這樣的結論,並不是因明論師們發明的,而是由于佛教本身就是純潔無垢的教法,我們通過智慧進行觀察,始終也不可能找到它的任何錯誤。這一點,在前面已敘述過,從曆史上看,也可得到證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年印度那爛陀寺受到森噶繞匝雅等外道的辯論挑戰。當時,此外道非常出名,那爛陀寺的很多班智達與他辯論時,感到非常困難,致使他們辯論的時間延期到了明年;第二年,那爛陀寺的班智達迎請了法稱論師與外道進行辯論。當時印度鹿野苑的波斯匿王,爲了雙方的辯論,也迎請了一些佛教的論師、班智達,以及外道的智者,並親自作證,舉行公開辯論。辯論開始時,外道森噶繞匝雅當衆宣布:如果今天辯論負輸,我不但要把自己的宗教推翻,恭恭敬敬地加入你們的宗教,而且我還要自己跳恒河死去;如果法稱論師你失敗,那麼你們也必須皈依我們的宗教,法稱論師你也必須跳恒河而死。法稱論師對此也作出了承諾。(當時他們這種方式,現在世間也有,比如:如果我輸了,那我這一百塊錢就是你的,反之,若你輸了,那你這一百塊錢就是我的。比較富裕的人,把幾萬塊錢、轎車、房屋等作賭注;貧窮的人,雖然沒有這麼多的錢,也有把生活開支作賭注的。當時這些人,跟現在比較起來,僅僅是賭注不同而已。)把自己的生命作爲辯論的賭注,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沒有一定的把握,是誰也不敢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之後,外道徹底失敗了。他實在是走投無路,准備跳恒河以兌現諾言,在那一瞬間,法稱論師心裏生起強烈的大悲心,就勸阻他不要跳,但外道論師不肯。他不但要跳河自殺,而且還對自己的大徒弟巴雜阿匝雅說,我今天死了以後,希望你跟法稱論師繼續進行辯論,當然能辯贏是最好的,如果辯輸了也沒辦法;我死了以後,發願轉生爲你的兒子,我下一輩子再跟他進行辯論。之後他就跳恒河而死,第二年,此外道確實轉生爲其大弟子的兒子。後來,巴雜阿匝雅專門學習降伏的密咒,以及一些因明辯論方面的推理。到了第七年的時候,他向法稱論師挑戰,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也是以失敗而告終;最後自己實在沒辦法,也是跳恒河而死。由此,佛法的光明普照四方,法稱論師也成爲整個世間的莊嚴。
所以並不是僅僅某個人說佛教很殊勝,然後佛教就變成了真理性的宗教。現在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以政治、經濟、精神庇護等原因而開創的宗教,但只有佛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宗教。對這樣的宗教,這樣甚深的意義,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在每個人的心相續中對她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呢?只有通過學習、研究因明,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只有通達了陳那、法稱論師所著論典的究竟法義,對佛教的真理我們才會真正了解,同時,我想有關本尊也會攝受加持的。
前一段時間,我們講到陳那論師爲了造《集量論》,他的有些資具被剛強難化的外道燒毀,從而心生厭離,顯現上也有些傷心。但就在那時,文殊菩薩親自顯現並安慰他說,你的這部《集量論》,任何外道也不能摧毀,而且它會成爲整個世間的明目;我會生生世世攝受你,也會加持、攝受你傳承中學習因明的弟子。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能一邊祈禱文殊菩薩、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等,一邊自己也一心一意地學習因明,那麼在這一生中,很有可能變成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如果因爲前世造的業特別嚴重,今生中的智慧實在無法開啓(怎麼樣用文殊菩薩的寶劍敲你的頭,也是一直打不開自己的智慧),這也不要緊,因爲你在下一世肯定會變成智者的。那時就不會像個別的道友一樣,剛才還記得清清楚楚,一會兒就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了;在家裏很多詞句、論典都背得特別好,到了路上的時候就已經忘了,到了考場更不用說了,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樣,什麼都不知道,肯定不會再有這種情況!因此我們現在好好學習因明,就能在自相續當中種下殊勝的智慧種子,以後終究會開花結果的。所以在座的諸位,應該對因明生起信心。
在正式開講前,先講一段上下連接文。
現在我們繼續學習第一品觀境。
前面已宣說了對方觀點:義總相和本無見有是除了自己識以外,在外境中真實存在的所取境。
薩迦班智達從兩方面駁斥:如果義總相和本無見有二者是真正的對境,不但取它的有境不會錯,而且旁邊的人也能見到它。
對于第二個太過,因明前派辯駁說:旁邊的人不能見,因爲它就像內髒與自己的身體連在一起,是自己的對境,只有自己可以見到,別人不能見到。
薩迦班智達說:比喻不成立,因爲身體裏連自己也見不到。
上節課講到這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若謂與己常系故,彼二亦非可見境。
這是因明前派的觀點。
因爲上面我們說了:身體裏面不是自己的所見境,不要說別人,自己也見不到。他們回答說:因爲義總相與自己的心識緊緊地連在一起,如腦海裏面出現瓶的概念與自己心識緊緊地連在一起,二月的顯現與自己眼識連在一起,所以別人都見不到,因爲不是他人的對境,只是自己所見境的原故。
在下面,沒有著力破二月的顯現,主要是破義總相的道理。
對方作出這樣的回答,我們則與對方進行辯駁說:
唯與…
《第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