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課

  

第叁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

  其中造論支分已宣講完畢,今天講真實論義。

  真實論義分二,一、從總反體抉擇所知;二、抉擇能知量之自性。

  其中前者分叁:一、所知境;二、能知識;叁、彼識知境之方式。

  所知境分二:一、法相;二、分類。

  《量理寶藏論》第一品觀境,境是對境的意思。當然大家應該明白, 凡是因明當中對境、心識所分析的這些道理,在我們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是不可缺少的。

  因明學說實際上來源于佛經。

  有關曆史記載,因明推理學、邏輯學在迦葉佛的教法當中早已存在。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教典《解深密經》裏面專門宣說了四種理, 即以前講過的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法爾理等四種理。佛陀在《十地經》當中,也宣講了比量,如以水鳥存在了知水的存在,以煙了知火的存在,以菩薩外面的相了知菩薩內在的證悟等等;還有通過比喻的形式來宣說比量。在佛經中,佛陀也告訴過諸比丘:了知色法應以眼識與意識,意思是了知色法,以眼識來了知,以意識來了知,在經典當中已經宣說了現量。在其他的一些大乘經典當中,佛陀也講了現量當中的瑜伽現量。

  所謂的因明學,並沒有一部專門的佛經進行論述,但是在佛經當中,因明中的現量、比量以及瑜伽現量等重要理論都有闡述。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釋量論大疏》當中,引用了有關經典作依據來證明因明學的來源肯定是佛教。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在佛陀尚未出世之時,世間當中也存在一些外道論師的推理學(即因明學),如足目派、淡黃派等。

  那麼,薩迦班智達爲什麼要造《量理寶藏論》這部殊勝的論典呢?在結文處我們會接觸到,主要是推翻外道的各種邪見和觀點;同時也推翻我們內教當中,一些聲聞的不了義觀點;以及大乘中尚未如理如實了知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究竟密意的一些論師的觀點。

  我們這次學習《量理寶藏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或者有什麼樣的必要呢?第一個必要是我們以後遇到外道,或遇到不信佛教的世俗人,對佛教進行诋毀,與佛教進行辯論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場,如理如實地予以駁斥,從而輕而易舉地推翻別人如山般的邪見,這是我們學習因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我們不是外道,都是學習佛法並對佛法有一定信心的人。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依靠正理的途徑而獲得正見、定解,那麼以後遇到各種各樣的逆境之時,我們相續中的這種信心很容易慢慢退化,直至完全消失。因爲沒有正見的力量,所以會存在這種可能性和危險性。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有關教言書當中也講過:雖然我們現在不是外道,也不想學習外道,但是外道和世間的各種邪說、邪見的力量非常強大,將來在我們學習或者修道的過程當中,很有可能産生這樣的邪知邪見。因此我們現在學習因明和中觀,以正理的途徑獲得正見和定解,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所學的內容,不一定都是與修行有關的。所以我們有些人,尤其是喜歡實修、喜歡內觀的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所謂的因明,只是增加分別念而已,沒有多大的必要,我應該安住在無上大圓滿,或者禅宗的這種光明境界當中,如如不動是多麼好啊!可能會有這種想法。但是我很直率地講:如果我們在座的人,或者是未來一些學習因明的佛友,如果你能一天24小時或者大多數時間,全部安住在等淨無二、現空雙運的光明境界當中,這是我們非常隨喜的,那你不學因明也是可以的。從曆代的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來看,有些人根本沒有學過因明,只是依靠一些傳承上師的竅訣,就獲得了開悟。但如果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跟其他人接觸的時候,自相續當中的雜念、分別念不斷湧現,那麼對這種人來講,應該說學習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學習一、兩堂因明課,你的相續不會像天亮了一樣,馬上開悟,什麼都清楚了。但是,你相續當中的正見會越來越明顯,黑暗的邪見、分別念會逐漸隱沒,因明有如是的作用。不僅是因明,實際上一切大乘佛法,都具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在正規佛學院長期聞思的人,他的言談舉止、境界行持與普通佛教徒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世間人是否受過教育,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得出來:從來沒有讀過書的人和讀過大學的,這兩者比較起來,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之處。同樣的道理,佛教的教育,在佛教徒的身上也能表現出來:從來沒有學習過佛教中五部大論的,與長年聞思過這類教典的人比較起來,不管是內在的境界,外在的行爲,各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因此在座的人不要認爲,學習因明並不重要。《現觀莊嚴論》中講了四十六種魔障,比如說:上師講這個法,弟子不願意聽,弟子想聽那個法;上師准備在這裏講法,弟子想在那個地方聽法……兩人的觀點始終無法達成共識。這實際上是一種違緣,也是一種魔障。

  所以不管是哪個上師或法師,他們所講的法,自己都應以歡喜心來接受,這一點尤爲重要!

  有些人相續中的邪念和分別念很嚴重,比如有上師講密法的時候,他想:哎!講密法不是很重要的,《因明》很重要,《中觀》很重要,這時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顯宗方面;正在講顯宗的時候,他想:哦!這個法不是很重要的,應該要學習密宗,把自己的精力開始轉移到密宗上面。這就是一種違緣,學習過《般若經》,特別是《現觀莊嚴論》的人應該清楚。因此在聞思的過程中,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學習。

  在漢傳佛教當中,雖然在因明學方面,也有過許多的學者、法師、知識分子,著力地弘揚過,但弘揚的範圍,並不是特別廣,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我們這裏的每一位法師、居士、大德,內心當中應該想:我們學習的法,應該盡量用在以後的修道上;如果有機會,這些知識還應該傳播給世間的人們!因爲世間之人,如我昨天講的那樣,不要說像因明這麼深的道理,就連一般的推理、邏輯都不懂。世間上愚昧無知的衆生如是之多,所以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自己獲得的智慧,不應該用于我的家庭快樂、身體健康等等,只用在這方面是非常可惜的;包括因明在內的學問,應該用在遣除世間的黑暗無明上,這一點極爲重要。

  有些曆史記載,薩迦班智達曾作過五百世的班智達,因此他的語言非常嚴謹,所說的法相、定義,任何智者都無法駁斥。僅從數量上來看,《量理寶藏論》的頌詞並不是很多,由此有些凡夫人可能會産生非常可笑的妄想:讓我寫,閉關一個月也能寫得出來。但實際上凡夫人跟聖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因此,《量理寶藏論》的每一個偈頌,大家都應該認認真真地去研究、探索、分析,這樣,自相續當中的邪念才會被逐漸推翻。這一點,大家應該搞清楚。

  首先學習所知境(對境)的法相:

  

境之法相識所知,

  首先講外境的法相,即外境是什麼;然後講了知外境的識,即有境是什麼,以什麼樣的有境了知什麼樣的外境等等。

  我們學習因明與學習中觀不同,中觀講到了勝義空性,或者諸佛菩薩的一些境界,而因明裏面沒有講這些,它就像《俱舍論》一樣,基本上講的是名言法。

  應該了知,本論是以佛教的觀點,確立對外境、心識怎麼判斷,這方面的理論和邏輯性相當強,一般人根本沒辦法推翻。

  如果稍微懂得一些因明,然後與世間哲學系、宗教系的大學生探討,就會了知佛教的推理,與現在世間的一些邏輯是完全不同的,那時就會對自己的智慧生起極大的信心。

  大家應該清楚,所謂法相,指無有相違、不遍、過遍等過失的真實定義。

  外境的法相是什麼呢?外境的法相,指無論分別識、無分別識,正確識、錯亂識,所有識的對境就是外境,也即外境是識的對境。對衆生來講,安立對境,有些是以眼識、耳識、鼻識等五根識而安立的,有些是以意識而安立的;有些是以錯亂的識而安立的,有些是以正確的識而安立的,所以對境必須通過識來安立。除了識的對境以外,根本不會再有其他的對境,因此這樣定義對境的法相是非常准確的。我們剛開始學可能有這種感覺:外境的法相可能不是識的對境吧?但你如果真正去分析,外境的法相必須定義爲識的對境。如果不用“識的對境爲外境”來確立此法相,那麼要建立與其他事物不混雜的外境法相,有相當大的困難。應該了知:什麼是外境?外境就是識的對境!這一點大家應該牢記在心。

  在藏傳佛教當中,有關因明方面的論著相當豐富。關于識的法相、識與心識之間的一些差別,在自宗甯瑪派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釋量論大疏》、《量理寶藏論釋》、《智者入門》,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因明七論入門除意暗論》,克珠傑大師的《入因明七論遣除疑暗論》(1),以及薩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師的論著中都有論述,且他們之間的觀點也有所不同。我想,在講解過程中,如果各派觀點全部混在一起講,那麼對剛開始學習因明的人,可能有點困難。所以這次講因明,藏傳佛教各大教派的一些不同觀點,在這裏不作太多闡述。因爲這是我們第一次講因明,主要從開顯《量理寶藏論》頌詞的究竟密意爲主。具體講法是把《講義》和《自釋》的觀點結合起來講,這樣可能會好一點,否則與各大教派的觀點混在一起講解,恐怕大家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以後第二次講注釋的時侯,我們就可以廣講,詳細介紹各大教派的不同觀點。當然對我來講,並不是非常精通各大教派的觀點,但也並非…

《第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第四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