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不懂,年輕時,在所有的學問當中,我對因明和中觀最有興趣,當然,對五部大論中的其他論典也有非常大的信心;以前在上師面前,大概有十多年的聞思積累,尤其是對因明花了很長時間,費了不少功夫,現在雖然忘了一些,但稍微想一想,基本上還想得起來,有些道理如果要講,也並不是很困難的,應該能夠講得出來。

  以上講畢境的法相,下面講分類。

  分類分叁:一、破他宗;二、立自宗;叁、遣诤。

  破他宗分二:一、宣說對方觀點;二、釋說破彼觀點。

  首先宣說對方觀點:

  

設若聲稱義共相(2),無現(3)二者皆爲境。

  本頌宣說的是對方觀點。“設若”就是假設說;“聲稱”指藏地一些因明前派的論師,如夏瓦秋桑等,他們承認義共相和無現(本無見有),這兩者是實有的所取境。

  在還沒有講他們的觀點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明中所講的四種境,這四種境如果不講,就不能區分下面境與境之間的差別。

  外境在因明當中分爲四種:所取境、耽著境、顯現境和照了境,以前我們學習《中觀莊嚴論》的時候,也給大家簡單介紹過。

  什麼叫做所取境呢?識以直接的方式來緣取外面具有自相的對境,此自相的對境即爲所取境。所取境從根的方面分爲五根的對境,從外境方面分爲色聲香味觸五種對境。所取境大家應該記住,就是以直接、自相這兩個重要的方式來了知。

  所謂耽著境,就是以間接的方式來耽著某種事物而取的境。意思是以間接的方式取境,並不像眼睛見到色法那樣直接取境,而是以分別念來取境,它主要是比量的對境,比量的對境全部叫耽著境。

  所謂顯現境,它是以有相、無相的方式而取的境,即以有行相和無行相的方式來趨入對境的。有相就是總相分別,如經堂裏的這根柱子是無常的,我執著“柱子無常”的這種概念的總相,這就是顯現境。無相就是迷亂根識前顯現的錯誤對境,比如我們擠眼睛時,看見虛空中有兩個月亮,這二月的顯現也是顯現境。另外,我們自證的對境,自己內心當中了然明現的這種境,也叫做顯現境。總之,正確的對境和錯誤的對境,都包括在顯現境當中。

  所謂照了境,它是不欺惑有境的一種對境。如我聽到外面水的聲音,循聲去找肯定能得到水,外境不欺惑心識,我肯定能找得到它。不管是自相的法,還是總相的法,只要是不欺惑心識的對境,都叫做照了境。真實現量和比量的對境,全部可以包括在照了境中。

  總而言之,四個對境學起來是比較複雜的。你們方便時可以參考一些資料,比如楊化群先生翻譯,宗喀巴大師著的《因明七論入門除意暗論》,薩迦派全知果仁巴的《量理寶藏論注釋》等(此論無漢譯本),這些都有四境的介紹。今天我只是概括性地介紹一下這四境的差別:例如經堂的柱子,在眼前顯現的緣故,可以作爲顯現境;眼識看見柱子,並能依此得到它,因爲不欺惑眼識之故,這個境叫做照了境;別人說這裏有柱子,聽到他的話,耽著它爲對境而去取柱子,叫做耽著境;眼睛已經現量見到它,這個就是所取境。所以,一個對境可以從有境不同的角度安立爲四種對境。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首先了解四種對境,如果沒有了解,下面的好幾個辯論,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爲對方對這些對境的差別一目了然,一會兒說顯現境,一會兒說所取境,一會兒說耽著境,一會兒說照了境,如果我們對基本概念沒有了解,那分析起來肯定是很困難的。所以我要求大家,四種境的區別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說,學習因明,就應該像原來學習《俱舍論》的時候一樣,每天都要記住一些新的名詞。其實,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因明術語都是專用的,大家記住了這些名詞,以後在任何經論中出現這些因明術語的時候,馬上就會了知它的意義。

  剛才講到,因明前派的論師認爲,義總相和本無見有是實有的所取境。

  我們以前講中觀的時候,也給大家講過義總相。什麼叫義總相呢?不同的地方、時間、形相的事物,全部以分別念綜合起來執著,也就是思維結構當中出現一種總的概念,這叫做義總相。比如別人說“柱子”,當聽到這個話的時候,你馬上就有一種概念,腦海中浮現出一種形象,這就是義總相。

  什麼叫做本無見有?指本來不存在的事物,在外境當中出現。比如擠眼睛的時候,本來是一個月亮,但卻出現兩個月亮;或者有膽病的人,本來是白色的海螺,卻看成了黃色的海螺;或者有眼病的人,在虛空當中看見一些密密麻麻的毛發等,這些都是本無見有。

  雪域因明前派的論師認爲,這兩個對境是實有的所取境,有自相的一個事物在外境中存在。我們一聽到對方的觀點,心裏就不舒服:不是吧?肯定不是這樣的!毛發和二月怎麼會有自相呢?這兩者肯定不是真實的所取境,承認這樣的所取境,那肯定不合理。大家都應該好好思維,我覺得理解起來沒有什麼困難。

  以下破彼觀點分二:一、有境應成不錯亂之過;二、對境應成可見之過。

  首先宣說有境應成不錯亂之過:

  

則違取彼二識誤。

  薩迦班智達說:如果眼識的對境(本無見有如二月)和意識的對境(義總相)真實存在,那麼取他們的眼識和意識不應該是錯亂的識。爲什麼呢?因爲這兩個對境,是以真實所取境的方式存在的,完全是實有的,如果這樣,那麼這兩者就絕非虛假之境。比如說我們前面放一個瓶子或柱子,它是真實所取境,我也看得到,你也看得到,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同樣,意識當中執著外面的柱子,這種概念、總相,如果是真實的,那取它的識也應該真實存在,不應該變成虛假的。因爲事物若真實存在,則取它的識也絕不會錯亂,所以見到二月的眼識或思維義總相的意識,就不應該是錯亂的。

  對方在頌詞中如是回辯:

  

若謂境有然如繩,執著爲蛇本錯亂。

  因明前派的論師反駁:本無見有和義總相,是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但執著它的眼識或意識是錯亂的而已,這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之處。比如黃昏的時候,看見地上有花色的繩索,人們誤認爲它是毒蛇,花繩本來在地上真實存在,但以迷亂因緣而使眼識錯亂,將其執爲毒蛇。所以,本無見有和義總相雖然是一個實有的外境,但也會出現有境識是錯亂的現象,就像見花繩成毒蛇一樣。這一點,人們往往覺得確實如此,對方就是以這樣的理由來回辯。

  接著薩迦班智達進一步辯駁他們的觀點:

  

執雜境有故未錯,由境無故執蛇謬。

  薩迦班智達說:花色的繩子這個對境確實是存在的,執著雜色的有境也是存在的,這一點根本沒有錯,我們也並沒有說它錯。但是執著毒蛇的有境是錯的,對境毒蛇也是錯的。爲什麼呢?對境上面到底有沒有一條毒蛇呢?根本沒有,因此對境是錯誤的,若對境錯誤,則能執的有境也不可能正確,即這兩者都是錯謬的。所以執著的毒蛇對境,並不是真實的所取境。

  如果毒蛇是真實的所取境,那麼正如你們所說,意識的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二月顯現就是真實存在的,而僅是執著它的有境錯誤,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但是這根本說不通,爲什麼呢?因爲對境上根本沒有毒蛇,而你去執著有一條毒蛇,則外境錯,有境也錯。但若執著花繩,外境沒錯,有境也沒有錯。

  對于這兩個問題的推理,如果我們詳細觀察,就會發現的確相當的好。那麼,在這裏爲什麼突然出現這樣一個辯論呢?

  這是由于因明前派將四種對境當中的義總相和二月,執爲實有的對境,這是他們最大的錯誤。所以薩迦班智達在論典的開端,就遮破了他們的這種觀點。當然,薩迦班智達也承認,這二者是顯現的對境,但是根本不承認它們實有,即除了意識以外有一個實有的對境存在,這一點是不承認的。那麼它們到底是不是對境呢?應該是對境,因爲我們確實可以看見二月,總相也能想得出來;並且陳那論師在《集量論》中也講到,所謂的境有兩種,第一是總相,第二是自相。

  從緣取方式的角度來講,境應該有兩種:一個是總相、一個是自相。陳那論師也承認總相是一個外境,但不承許它是實有的所取境。因爲所取境的這種對境,必須是有自相的、實有的事物。而像無而現的二月、總相這樣的境,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自相。比如我心裏面想起布達拉宮的概念,那麼在這個概念當中,有沒有布達拉宮微塵的成份呢?根本沒有,這只不過是我的一種意識思維而已。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也應該能破因明前派的觀點。

  然後宣說對境應成可見之過:

  

設若二種顯現境,除識之外異體有,

  

處可見位之他人,亦應親睹如瓶等。

  薩迦班智達開始站在另一個側面來駁斥:按照你們因明前派所承認那樣,如果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二月,這兩種顯現境除了意識以外,還能以異體的方式真實存在,那麼你們旁邊的一些人也應該能看得見,就像瓶子一樣。

  可以明顯看出,在此薩迦班智達自己也承認這兩種是顯現境,差別在于不承許它們實有。

  如果說這二種顯現境,在意識之外以真實有自相的方式存在,那麼你旁邊的一些人觀看,也應該能夠看見,就像你面前的瓶子一樣。按對方觀點,如果說某人的分別念當中出現一個瓶子的概念時,那麼坐在旁邊的另外一個人,他心裏面也能想起這個瓶子,也應該有這個概念,因爲這是一個具有自相對境的原故。具有自相的對境,就像是柱子在前面一樣,兩個人坐在這裏,都能看得見。但是,我心裏面想的布達拉宮這一總相,旁邊人的心中是不能顯現的,因爲它沒有自相的原故,這只不過是自己記憶裏面的一種影像而已。或者眼根有毛病的人看見毛發、二月時,旁邊眼根正常的人是根本看不見的。但像因明前派所說的那樣,如果毛發和二月是真實有自相的存在,那麼旁邊的人爲什麼看不見呢?

  總而言之,你們所說的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二月,並不是自相的存在,因爲自相存在是除了識以外的一種本體的存在,憑這一點,足以說明你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若謂雖皆爲外境,然如不見軀體內,

  

錯亂二相恒聯己,是故他者不得知。

  因明前派辯駁道:雖然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二月,這兩種外境是真實自相存在的,但是其他人不一定能看得到,爲什麼呢?因爲不是其他人對境的原故,就像我們自己身體裏面的心髒、肝髒等等,與自己緊緊連在一起,而別人卻看不見一樣。同樣的道理,義總相如柱子的影像,無現如虛空中的毛發、二月等,也是緊緊地連在自己的心識或眼識當中,所以其他人看不到。因明前派以這個比喻進行回辯。

  下面,薩迦班智達對他們進行駁斥。

  

內身非爲可見境,是故自己亦不見。

  薩迦班智達說:這種比喻根本不合理!爲什麼呢?自己身體的內髒,不要說別人,連自己的對境都不是,自己也不可能見到自己的內髒。這個比喻在這裏根本用得不恰當,也就是說不能作同喻。

  好,今天講到這裏吧。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量理寶藏論》問答題(一):

  1、爲什麼說因明學的來源是佛教?

  2、學習因明對自他的相續有什麼樣的利益?

  3、爲什麼說外境的法相是識所了知?

  4、四種境的差別是什麼?

  5、什麼叫做義總相和本無見有?

  6、如果承許義共相和本無見有是所取境,那有什麼樣的過失?怎麼樣駁斥它?

  (1)本論楊化群先生譯爲《因明七論入門除疑暗論》。

  (2)義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種,但存在于思維過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現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維中所現抽象之瓶。

  (3)無現:指本無見有,對境實際無有或不成實,但在暫受惑亂外因損傷之根識中明白顯現,如見一月爲二月之無分別顛倒識。

  

《第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四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