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完全不懂,年轻时,在所有的学问当中,我对因明和中观最有兴趣,当然,对五部大论中的其他论典也有非常大的信心;以前在上师面前,大概有十多年的闻思积累,尤其是对因明花了很长时间,费了不少功夫,现在虽然忘了一些,但稍微想一想,基本上还想得起来,有些道理如果要讲,也并不是很困难的,应该能够讲得出来。
以上讲毕境的法相,下面讲分类。
分类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释说破彼观点。
首先宣说对方观点:
设若声称义共相(2),无现(3)二者皆为境。
本颂宣说的是对方观点。“设若”就是假设说;“声称”指藏地一些因明前派的论师,如夏瓦秋桑等,他们承认义共相和无现(本无见有),这两者是实有的所取境。
在还没有讲他们的观点之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因明中所讲的四种境,这四种境如果不讲,就不能区分下面境与境之间的差别。
外境在因明当中分为四种:所取境、耽著境、显现境和照了境,以前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给大家简单介绍过。
什么叫做所取境呢?识以直接的方式来缘取外面具有自相的对境,此自相的对境即为所取境。所取境从根的方面分为五根的对境,从外境方面分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对境。所取境大家应该记住,就是以直接、自相这两个重要的方式来了知。
所谓耽著境,就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耽著某种事物而取的境。意思是以间接的方式取境,并不像眼睛见到色法那样直接取境,而是以分别念来取境,它主要是比量的对境,比量的对境全部叫耽著境。
所谓显现境,它是以有相、无相的方式而取的境,即以有行相和无行相的方式来趋入对境的。有相就是总相分别,如经堂里的这根柱子是无常的,我执著“柱子无常”的这种概念的总相,这就是显现境。无相就是迷乱根识前显现的错误对境,比如我们挤眼睛时,看见虚空中有两个月亮,这二月的显现也是显现境。另外,我们自证的对境,自己内心当中了然明现的这种境,也叫做显现境。总之,正确的对境和错误的对境,都包括在显现境当中。
所谓照了境,它是不欺惑有境的一种对境。如我听到外面水的声音,循声去找肯定能得到水,外境不欺惑心识,我肯定能找得到它。不管是自相的法,还是总相的法,只要是不欺惑心识的对境,都叫做照了境。真实现量和比量的对境,全部可以包括在照了境中。
总而言之,四个对境学起来是比较复杂的。你们方便时可以参考一些资料,比如杨化群先生翻译,宗喀巴大师著的《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萨迦派全知果仁巴的《量理宝藏论注释》等(此论无汉译本),这些都有四境的介绍。今天我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一下这四境的差别:例如经堂的柱子,在眼前显现的缘故,可以作为显现境;眼识看见柱子,并能依此得到它,因为不欺惑眼识之故,这个境叫做照了境;别人说这里有柱子,听到他的话,耽著它为对境而去取柱子,叫做耽著境;眼睛已经现量见到它,这个就是所取境。所以,一个对境可以从有境不同的角度安立为四种对境。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了解四种对境,如果没有了解,下面的好几个辩论,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对方对这些对境的差别一目了然,一会儿说显现境,一会儿说所取境,一会儿说耽著境,一会儿说照了境,如果我们对基本概念没有了解,那分析起来肯定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要求大家,四种境的区别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说,学习因明,就应该像原来学习《俱舍论》的时候一样,每天都要记住一些新的名词。其实,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因明术语都是专用的,大家记住了这些名词,以后在任何经论中出现这些因明术语的时候,马上就会了知它的意义。
刚才讲到,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是实有的所取境。
我们以前讲中观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义总相。什么叫义总相呢?不同的地方、时间、形相的事物,全部以分别念综合起来执著,也就是思维结构当中出现一种总的概念,这叫做义总相。比如别人说“柱子”,当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你马上就有一种概念,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形象,这就是义总相。
什么叫做本无见有?指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在外境当中出现。比如挤眼睛的时候,本来是一个月亮,但却出现两个月亮;或者有胆病的人,本来是白色的海螺,却看成了黄色的海螺;或者有眼病的人,在虚空当中看见一些密密麻麻的毛发等,这些都是本无见有。
雪域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这两个对境是实有的所取境,有自相的一个事物在外境中存在。我们一听到对方的观点,心里就不舒服:不是吧?肯定不是这样的!毛发和二月怎么会有自相呢?这两者肯定不是真实的所取境,承认这样的所取境,那肯定不合理。大家都应该好好思维,我觉得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
以下破彼观点分二:一、有境应成不错乱之过;二、对境应成可见之过。
首先宣说有境应成不错乱之过:
则违取彼二识误。
萨迦班智达说:如果眼识的对境(本无见有如二月)和意识的对境(义总相)真实存在,那么取他们的眼识和意识不应该是错乱的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对境,是以真实所取境的方式存在的,完全是实有的,如果这样,那么这两者就绝非虚假之境。比如说我们前面放一个瓶子或柱子,它是真实所取境,我也看得到,你也看得到,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意识当中执著外面的柱子,这种概念、总相,如果是真实的,那取它的识也应该真实存在,不应该变成虚假的。因为事物若真实存在,则取它的识也绝不会错乱,所以见到二月的眼识或思维义总相的意识,就不应该是错乱的。
对方在颂词中如是回辩:
若谓境有然如绳,执著为蛇本错乱。
因明前派的论师反驳:本无见有和义总相,是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但执著它的眼识或意识是错乱的而已,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比如黄昏的时候,看见地上有花色的绳索,人们误认为它是毒蛇,花绳本来在地上真实存在,但以迷乱因缘而使眼识错乱,将其执为毒蛇。所以,本无见有和义总相虽然是一个实有的外境,但也会出现有境识是错乱的现象,就像见花绳成毒蛇一样。这一点,人们往往觉得确实如此,对方就是以这样的理由来回辩。
接着萨迦班智达进一步辩驳他们的观点:
执杂境有故未错,由境无故执蛇谬。
萨迦班智达说:花色的绳子这个对境确实是存在的,执著杂色的有境也是存在的,这一点根本没有错,我们也并没有说它错。但是执著毒蛇的有境是错的,对境毒蛇也是错的。为什么呢?对境上面到底有没有一条毒蛇呢?根本没有,因此对境是错误的,若对境错误,则能执的有境也不可能正确,即这两者都是错谬的。所以执著的毒蛇对境,并不是真实的所取境。
如果毒蛇是真实的所取境,那么正如你们所说,意识的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二月显现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仅是执着它的有境错误,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根本说不通,为什么呢?因为对境上根本没有毒蛇,而你去执著有一条毒蛇,则外境错,有境也错。但若执著花绳,外境没错,有境也没有错。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推理,如果我们详细观察,就会发现的确相当的好。那么,在这里为什么突然出现这样一个辩论呢?
这是由于因明前派将四种对境当中的义总相和二月,执为实有的对境,这是他们最大的错误。所以萨迦班智达在论典的开端,就遮破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当然,萨迦班智达也承认,这二者是显现的对境,但是根本不承认它们实有,即除了意识以外有一个实有的对境存在,这一点是不承认的。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对境呢?应该是对境,因为我们确实可以看见二月,总相也能想得出来;并且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中也讲到,所谓的境有两种,第一是总相,第二是自相。
从缘取方式的角度来讲,境应该有两种:一个是总相、一个是自相。陈那论师也承认总相是一个外境,但不承许它是实有的所取境。因为所取境的这种对境,必须是有自相的、实有的事物。而像无而现的二月、总相这样的境,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自相。比如我心里面想起布达拉宫的概念,那么在这个概念当中,有没有布达拉宫微尘的成份呢?根本没有,这只不过是我的一种意识思维而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也应该能破因明前派的观点。
然后宣说对境应成可见之过:
设若二种显现境,除识之外异体有,
处可见位之他人,亦应亲睹如瓶等。
萨迦班智达开始站在另一个侧面来驳斥:按照你们因明前派所承认那样,如果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二月,这两种显现境除了意识以外,还能以异体的方式真实存在,那么你们旁边的一些人也应该能看得见,就像瓶子一样。
可以明显看出,在此萨迦班智达自己也承认这两种是显现境,差别在于不承许它们实有。
如果说这二种显现境,在意识之外以真实有自相的方式存在,那么你旁边的一些人观看,也应该能够看见,就像你面前的瓶子一样。按对方观点,如果说某人的分别念当中出现一个瓶子的概念时,那么坐在旁边的另外一个人,他心里面也能想起这个瓶子,也应该有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一个具有自相对境的原故。具有自相的对境,就像是柱子在前面一样,两个人坐在这里,都能看得见。但是,我心里面想的布达拉宫这一总相,旁边人的心中是不能显现的,因为它没有自相的原故,这只不过是自己记忆里面的一种影像而已。或者眼根有毛病的人看见毛发、二月时,旁边眼根正常的人是根本看不见的。但像因明前派所说的那样,如果毛发和二月是真实有自相的存在,那么旁边的人为什么看不见呢?
总而言之,你们所说的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二月,并不是自相的存在,因为自相存在是除了识以外的一种本体的存在,凭这一点,足以说明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若谓虽皆为外境,然如不见躯体内,
错乱二相恒联己,是故他者不得知。
因明前派辩驳道:虽然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二月,这两种外境是真实自相存在的,但是其他人不一定能看得到,为什么呢?因为不是其他人对境的原故,就像我们自己身体里面的心脏、肝脏等等,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而别人却看不见一样。同样的道理,义总相如柱子的影像,无现如虚空中的毛发、二月等,也是紧紧地连在自己的心识或眼识当中,所以其他人看不到。因明前派以这个比喻进行回辩。
下面,萨迦班智达对他们进行驳斥。
内身非为可见境,是故自己亦不见。
萨迦班智达说:这种比喻根本不合理!为什么呢?自己身体的内脏,不要说别人,连自己的对境都不是,自己也不可能见到自己的内脏。这个比喻在这里根本用得不恰当,也就是说不能作同喻。
好,今天讲到这里吧。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量理宝藏论》问答题(一):
1、为什么说因明学的来源是佛教?
2、学习因明对自他的相续有什么样的利益?
3、为什么说外境的法相是识所了知?
4、四种境的差别是什么?
5、什么叫做义总相和本无见有?
6、如果承许义共相和本无见有是所取境,那有什么样的过失?怎么样驳斥它?
(1)本论杨化群先生译为《因明七论入门除疑暗论》。
(2)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之瓶。
(3)无现:指本无见有,对境实际无有或不成实,但在暂受惑乱外因损伤之根识中明白显现,如见一月为二月之无分别颠倒识。
《第三课》全文阅读结束。